夜色沉靜,工廠的燈火依舊通明。
引入管理顧問團隊後,樊星閣的生產體係開啟變革,但很快就遭遇了新難題。陸軒站在辦公室窗前,望著廠區裡忙碌的身影,深知改革之路困難重重,阻力比想象中更頑固。
“陸哥。”趙宇走進來,手中拿著一份剛剛整理好的報告,“我們調取了所有車間的原始記錄表,發現幾個關鍵環節的效率遠低於預期。”
陸軒接過報告,目光掃過那些數據,眉頭微微皺起。
“問題出在流程銜接上。”他緩緩開口,“一個工序結束,下一個工序卻遲遲無法接續,導致整體產能被嚴重拖慢。”
趙宇點頭:“而且有幾條生產線的主管對新製度有抵觸情緒,故意拖延進度。”
“那就從他們入手。”陸軒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明天召集所有人開會,我要親自聽一聽他們的意見。”
第二天清晨,會議室裡氣氛凝重。
幾位車間主管坐在角落,神情冷淡,甚至有人直接將雙臂交叉胸前,表現出明顯的抗拒。
陸軒沒有多言,隻是翻開手中的資料,逐條分析各環節的耗時數據。
“你們覺得這套新流程繁瑣?”他抬起頭,目光一一掃過眾人,“那我問你們,過去三個月,我們的不良率是多少?客戶投訴率又是多少?”
沒有人回答。
“現在的問題不是製度嚴苛,而是我們已經習慣了低效和混亂。”陸軒的聲音不大,卻如刀鋒般清晰,“如果連最基本的標準都無法執行,談何提升質量、擴大產能?”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我知道你們有些人心裡不服氣,認為這些改革是多餘的。但我要告訴你們,真正的效率,不是靠經驗,而是靠流程。”
會議持續了兩個小時,最終,在陸軒的堅持下,所有人都不得不表態支持改革。
會後,林娜悄悄遞給他一張紙條:“車間檔案室發現了重複編號的物料批次號,可能涉及賬目異常。”
陸軒看後神色不變,隻說了一句:“盯住這個線索。”
接下來幾天,整個廠區進入了緊鑼密鼓的流程優化階段。
馬亮潛入倉庫調取出貨清單,與原始生產日報進行比對,發現部分物料流轉存在時間差;趙宇與孫明核算設備更換成本,評估是否值得投資更新老舊設備;胡軍帶領夜班工人突擊檢修,試圖在不更換設備的前提下儘可能延長使用壽命。
而在培訓方麵,李剛率先完成第一輪考核,並在公開場合展示了自己的操作成績。這一舉動徹底打破了老員工們的心理防線,原本拒絕參加培訓的人也陸續走入課堂。
“培訓積分製”推出後,許多員工開始主動學習標準化操作手冊,甚至私下組織模擬練習。因為每個人都清楚,未來的獎金、晉升機會,都將與培訓成績掛鉤。
張濤負責教材編撰,他在其中夾帶了一份境外工廠參觀邀請函的複印件,準備作為激勵材料使用。但他沒料到,這份文件後來會被某個細心的人注意到,並引發後續的一係列連鎖反應。
與此同時,質檢體係的建設也在同步推進。
孫明從廣告預算中劃撥專項資金,設立了三級質檢流程:初檢由班組自檢,複檢由專職質檢員執行,終檢則由總部派遣監督小組隨機抽查。
這一舉措最初遭到財務部反對,認為新增崗位會加重運營負擔。
“短期來看,的確增加了支出。”孫明在會議上解釋道,“但從長遠來看,減少退貨、提高客戶滿意度帶來的收益遠遠超過這點投入。”
陸軒補充道:“我們要做的,不是節省眼前的開支,而是建立可持續的質量保障機製。隻有產品穩定了,品牌才能真正立得住。”
最終,財務部同意調整預算結構,支持質檢體係建設。
某日深夜,胡軍在a線主機底部維修時,意外發現一個零件型號極為罕見。
“這玩意……好像是國外停產的老款。”他皺眉嘀咕,用手機拍下照片發給趙宇。
趙宇連夜查證,確認該零件確實早已斷供,目前市場上幾乎找不到替代品。
“這意味著什麼?”陸軒聽完彙報後問道。
“意味著如果我們不儘快找到替代方案,這條生產線遲早會因部件老化而全麵癱瘓。”趙宇麵色凝重。
“那就去找。”陸軒毫不猶豫,“無論多難,必須找到解決辦法。”
胡軍點頭離開,腳步堅定。
隨著時間推移,新的管理體係逐漸落地生根。
新管理體係實施後,崗位責任更加清晰,操作更加規範,檢測記錄也為質量追溯提供了有力支持。雖然初期效率有所下降,但產品質量明顯提升,客戶反饋越來越好。
陸軒知道,這隻是個開始。
真正的考驗,是在流程優化之後,如何讓整個係統高效運轉,形成閉環。
他站在辦公室窗前,望著遠處燈火通明的廠區,心中卻並不輕鬆。
風從窗外吹進來,帶著一絲涼意。
但他沒有關窗,而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這一戰,還遠未結束。
喜歡一腳踹出黑道傳奇請大家收藏:()一腳踹出黑道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