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的手指在控製台按下啟動鍵的那一刻,整個測試車間陷入短暫的寂靜。設備核心緩緩亮起幽藍的光,數據流如江河奔湧,在大屏上劃出流暢曲線。陸軒站在玻璃幕牆外,目光未移,呼吸微沉。三分鐘後,係統自檢完成,狀態欄跳出四個字:運行穩定。
“成了。”張濤聲音不大,卻讓在場所有人繃緊的肩膀鬆了下來。
這台搭載自適應學習模塊的工業中樞,是“破界”計劃的第一塊基石。從算法嵌入到邊緣計算芯片調試,整整二十八天封閉研發,沒人睡過整覺。而現在,它不僅通過了高溫、高濕、強震三重極限模擬,還在動態負載下實現了能耗優化百分之三十七。
消息傳回總部,陸軒當即下令:“所有生產線,暫停非緊急訂單,優先改裝新係統。”
命令剛下,質疑也隨之而來。幾位老技術員在例會上直言不諱:“新模塊沒經過長期驗證,貿然全線鋪開,萬一出問題,客戶索賠誰擔?”
會議室氣氛凝滯。陸軒沒說話,隻看向張濤。
張濤起身,調出三組對比數據。“這是我們用舊係統和新係統分彆運行七十二小時的故障率、響應延遲和能效比。”他指著圖表,“新係統的容錯機製比原版多出五層冗餘,即便在信號中斷情況下,也能依靠本地模型維持基礎運轉。這不是冒險,是升級。”
有人仍皺眉:“可客戶會不會覺得我們在拿他們試錯?”
“試錯的前提是沒把握。”陸軒終於開口,“我們現在已經有把握。真正的尊重,不是永遠提供熟悉的東西,而是在關鍵時刻,敢把更好的交到他們手上。”
話音落下,沒人再反對。
與此同時,李剛正帶著戰區製管理方案走進各地辦事處。新的架構將全國劃分為六大運營單元,每個單元擁有獨立調度權,總部隻把控戰略方向與資源分配。消息一出,部分老員工當場炸鍋。
“以前什麼事都得報批,現在倒好,連采購都能自作主張?這不是亂套了嗎?”
“這不是放權,是提速。”李剛站在會議室中央,聲音洪亮,“南美那邊三天前就靠前線決策拿下一個千萬級訂單,等我們層層審批,黃花菜都涼了。你們覺得安穩,可市場不等人。”
一位資深主管冷聲道:“年輕人總想著快,但快出錯怎麼辦?”
“那就用製度兜住。”李剛翻開文件,“每項決策必須錄入係統,實時同步總部。重大變動需雙人複核,違規操作自動預警。這不是無序,是高效有序。”
他頓了頓,語氣放緩:“我知道你們擔心失控。可樊星閣走到今天,靠的從來不是死守規矩,而是敢在風暴裡調帆。現在風更大了,我們要是還縮在殼裡,遲早被浪拍碎。”
會後,那位主管默默簽下了試點同意書。
一周後,新係統正式上線首批合作企業。客戶反饋如雪片般飛來——設備故障率下降近九成,運維成本直降百分之六十。更有企業主動提出追加訂單,並要求將現有設備全部升級。
林娜帶著市場組連夜製定推廣方案。發布會定在三天後,主題就叫:“智能進化,現在開始。”
可就在發布會前夜,馬亮急步闖入指揮中心。“卡洛斯的人在暗網散布消息,說我們的新係統存在後門,會竊取客戶生產數據。”
陸軒眼神一冷:“證據呢?”
“全是偽造的日誌截圖,配上煽動性言論,已經有些小客戶在觀望。”
“那就讓他們看真東西。”陸軒當即拍板,“發布會不變,但內容改一改——現場直播三家企業的真實運行數據,開放部分源碼供第三方查驗。”
林娜立刻行動。發布會當天,大屏實時連接三家客戶工廠,生產節拍、能耗曲線、故障記錄一覽無餘。當主持人邀請現場專家隨機抽取模塊進行代碼審計時,全場嘩然。
兩小時後,質疑聲銷聲匿跡。
發布會結束當晚,京東高層親自來電,提出聯合推出“智能工廠定製套餐”,並願意承擔百分之七十的推廣費用。理由隻有一條:“你們敢曬數據,我們敢背書。”
陸軒掛掉電話,轉身看向趙宇:“戰區製運行兩周,效率提升多少?”
“平均響應速度提升百分之五十二,華南區甚至達到百分之六十八。”趙宇翻開報表,“更關鍵的是,一線自主決策後,資源浪費減少了近四成。過去層層審批造成的延誤,現在基本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