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服務站的卷簾門緩緩升起,晨光斜照在嶄新的“聽風”樣機上,啞光白的麵板泛著溫潤的光澤。陸軒站在門口,西裝筆挺,目光掃過早已等候在前的運維團隊。胡軍最後一個走出車門,肩上背著工具箱,腳步沉穩。他抬頭看了陸軒一眼,微微點頭。
發布會定在上午十點,地點就設在這棟居民樓下。沒有紅毯,沒有舞台,隻有一塊投影幕布掛在服務站外牆,上麵寫著一行字:“聽風一號,為家而生。”
李剛帶著幾名兄弟在簽到台前忙碌,發放體驗手冊。有人低聲議論:“就這麼個機器,真能值這個價?”話音未落,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手微微發抖地遞出身份證:“我……我想給老母親裝一台,她一個人住。”
林娜接過證件,輕聲問:“您擔心她夜裡起夜?”
男子點頭,聲音壓得很低:“去年摔過一次,住院兩個月。我現在天天打電話,可總怕來不及。”
林娜將信息錄入係統,抬頭看了眼幕布後方的數據屏——張濤正盯著實時模擬界麵,額角滲出細汗。他沒說話,隻是抬手擦了擦,繼續盯著傳感器響應曲線。
十點整,投影亮起。一段視頻開始播放:老人翻身,床頭燈自動亮起;孩童踢被,室溫悄然回升;夫妻坐起,窗簾緩緩拉開。畫麵最後定格在運維員衝進樓道的身影上,字幕浮現:“它可能不會響,但我們一定會到。”
台下一片靜默。
隨後,李剛走上前,指著身旁的樣機:“剛才那段,是三個月前發生的事。那天晚上,老人血壓飆到180,係統沒預警,可我們的人三分鐘內到了。這不是機器的勝利,是我們人的承諾。”
台下有人舉起手機拍攝,有人低頭記筆記。徐靜站在人群邊緣,鏡頭對準後台監控區,快門輕響。她拍到了張濤側臉的瞬間——眉頭緊鎖,手指在鍵盤上飛速敲擊,仿佛仍在與數據搏鬥。
發布會結束不到兩小時,預售通道開啟。
服務器剛一上線,訪問量瞬間突破閾值。三十秒內,頁麵卡死。馬亮立刻衝進技術室,調出日誌:“流量是預估的三倍,集中在北方六省。”他抓起對講機,“備用集群全部啟用,三十分鐘內必須恢複。”
機房燈光急閃,工程師們手指翻飛。二十分鐘後,係統重啟。首頁彈出公告:“前500名成功下單用戶,贈送一年免費運維服務。”
消息一出,訂單如潮水般湧來。孫明坐在財務室,看著實時報表,眉頭從緊鎖轉為微鬆:“首日訂單量達到預期三倍,現金流壓力可緩解四周。”他抬頭看向陸軒,“但運維人力吃緊,尤其是獨居老人家庭的安裝請求,占了四成。”
陸軒站在窗前,望著樓下陸續出發的運維車輛。胡軍正帶著一隊人檢查裝備,有人主動請纓去最遠的社區。“讓他們去。”陸軒說,“誰願意去老人家裡,就派誰去。這不是任務,是信任。”
當天夜裡,徐靜的報道《讓設備學會看家》在本地新聞平台首頁發布。文章以城西老人事件為引,講述一台機器背後的服務網絡如何織成一張安全網。她寫道:“它不喧嘩,不炫耀,隻是默默記住每一個翻身的節奏,每一次睜眼的遲疑。當科技不再追求‘最聰明’,而是學會‘最懂你’,它才真正走進了家。”
文章末尾,她引用了陸軒在接受采訪時的一句話:“我們不做最聰明的機器,做最懂人的夥伴。”
這句話被迅速轉載,登上熱搜。有評論說:“原來智能不是讓人更懶,而是讓孤獨有人管。”也有質疑聲:“高價賣情懷,能走多遠?”
陸軒沒有回應。他坐在辦公室,桌上放著一封未署名的信。信封裡是一張手繪圖,線條粗糙卻清晰——那是“聽風”的原型機結構圖,角落寫著一行小字:“你們做到了我十年前想做的事。”
他盯著那行字良久,輕輕將圖紙收進抽屜。
第二天清晨,張濤在用戶反饋係統中看到一條新留言。用戶名為“守夜人”,內容隻有短短一句:“它昨晚沒響,但我爸睡得很安穩——因為知道有人在管。”
張濤停下敲擊鍵盤的手指,閉了閉眼。
寧平研發室的燈光依舊亮著。a組工程師正在調試新一批設備的固件版本,b組則在優化邊緣計算響應速度。張濤走過去,指著其中一台機器:“把擴展槽的電源協議再校準一次,未來要接的不隻是傳感器。”
工程師點頭記錄。
與此同時,孫明召集財務團隊,重新核算資金流向。抵押城西三號物業的流程已啟動,服務回款調撥方案也提交審批。他翻到報表最後一頁,發現一個異常數據——大量訂單的收貨地址集中在幾個老齡化率超25的城市。
“這不是偶然。”他對助理說,“把這些區域標出來,優先安排服務網點。”
下午,陸軒來到城西服務站。第一批“聽風”已運抵,整整齊齊碼放在倉庫。他伸手輕叩一台機器的麵板,聲音沉實。胡軍走過來:“第一戶安裝定在今晚,家屬同意做全程記錄。”
陸軒點頭:“不是為了宣傳,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台機器背後,有一群人一直在等一個電話。”
夜幕降臨,運維車駛入小區。樓道燈光昏黃,胡軍背著工具箱走上六樓。門開了一條縫,老人的女兒探出身來,眼神裡滿是期待。
設備安裝完畢,係統自檢通過。胡軍站在門口,留下一張卡片:“二十四小時有人值班,隻要您需要。”
他轉身下樓,腳步聲在樓道裡回蕩。
陸軒站在服務站門口,望著那棟樓的燈光。手機震動,是馬亮發來的消息:“後台數據顯示,北方某城市單日訪問量突破五千,用戶自發組建了‘聽風體驗群’。”
陸軒收起手機,抬頭看向夜空。
寧平服務站的招牌在風中微微晃動,燈光映在玻璃上,像一團不滅的火。
張濤走出研發室,手裡拿著一份新打印的用戶反饋彙總。他站在白板前,看著那行“讓設備學會看家”的標語,伸手摸了摸下方那道裂痕。
塗層已經完全剝落,露出裡麵的金屬層,銀灰色,在燈光下泛著冷光。
他拿起記號筆,在旁邊寫下一行新字:
“服務,從不止於響應。”
喜歡一腳踹出黑道傳奇請大家收藏:()一腳踹出黑道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