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哥大市政廳的演示會結束不到十二小時,陸軒的辦公桌上已堆滿來自南美戰區的反饋文件。林娜將最新一份客戶意見報告放在最上方,紅色標記的三行字格外刺眼:“係統語言切換生硬”“操作流程不符合本地習慣”“技術人員培訓後仍頻繁出錯”。
陸軒翻開報告,指尖在“護士誤操作導致數據延遲”一句上停頓片刻。他沒有說話,而是調出監控後台的用戶行為日誌——界麵點擊熱圖顯示,超過六成的本地操作員在“任務提交”與“數據導出”兩個按鈕間反複跳轉,明顯存在邏輯困惑。
“張濤。”他按下通訊鍵,“半小時後,作戰室。”
張濤抵達時,趙宇已在會議桌前就座。陸軒將報告推過去,一句話切入主題:“我們拿下了準入資格,但沒拿下人心。係統再先進,用不明白,就是擺設。”
張濤快速瀏覽內容,眉頭緊鎖:“問題出在思維差異。我們按國內邏輯設計交互路徑,但他們習慣先確認權限、再操作、最後留痕。流程順序反了,體驗就斷了。”
“不是改流程。”陸軒打斷,“是改思維。我們要讓係統像本地人一樣思考。”
他站起身,在戰術板上寫下“用戶體驗攻堅組”七個字:“你牽頭,72小時內拿出本地化改造方案。界麵語言、操作邏輯、提示語境,全部重構。這不是優化,是重生。”
張濤點頭記下任務,趙宇隨即提出疑問:“原定下月推向麥德林的計劃是否推遲?”
“推遲。”陸軒回答得乾脆,“產品沒穩,節奏再快也是空跑。我們現在要的不是速度,是口碑。”
會議結束不到兩小時,馬亮送來一條緊急情報:波哥大市中心一家合作醫院的安防係統突發故障,因本地技術人員無法獨立排查,外派工程師耗時48小時才完成修複。期間,急診通道一度失控,引發院方強烈不滿。
輿情簡報同步顯示,相關事件已在本地技術社群中發酵,“樊星閣售後響應慢”的議論開始擴散。
陸軒立即召集胡軍與黃傑。黃傑翻開後勤記錄:“目前南美戰區僅有兩名常駐技術員,其餘均為臨時派遣。差旅、簽證、調度,平均響應時間超過36小時。”
“這不是效率問題。”陸軒盯著大屏上跳動的客戶投訴數據,“是信任問題。我們賣的是係統,但他們買的是安心。現在,我們讓他們睡不安穩。”
他轉向黃傑:“立刻啟動‘海外技術服務站’建設計劃。波哥大為首站,選址必須靠近核心客戶區,交通便利,安保達標。”
“人員呢?”胡軍問。
“首批十人,全部從樊星閣技術骨乾中選拔,但必須完成西語基礎培訓與本地文化課程。上崗前,模擬演練不少於五十次真實故障場景。”
“服務標準?”黃傑提筆記錄。
“兩小時響應,二十四小時閉環。”陸軒一字一句道,“無論白天黑夜,隻要係統報警,就必須有人到場。我們要讓客戶知道,按下求助鍵的那一刻,我們就已在路上。”
林娜隨後起草對外公告,標題定為《我們不僅交付係統,更守護運行》。公告中明確列出服務承諾、響應機製與監督渠道,並附上首批駐站人員名單及資質證明。
消息發布當天,波哥大技術服務站選址確認,位於城市東南科技園區,距離三家重點合作醫院均在十五分鐘車程內。黃傑帶隊進駐,開始裝修與設備調試。
與此同時,張濤帶領的攻堅組連續奮戰三十六小時,完成第一版本地化方案。新界麵采用分步引導式設計,關鍵操作增加雙重確認彈窗,語言提示改為口語化表達,避免直譯帶來的理解障礙。
陸軒親自參與內測,發現“緊急調度”模塊仍存在誤觸風險,當場要求增加手勢驗證環節。張濤立即組織調整,團隊通宵重做交互邏輯。
第四十八小時,方案終稿提交。陸軒在審批欄簽下名字,同時下達新指令:“所有已部署係統,分批次遠程升級。優先處理醫院、交通、安防三大關鍵領域。”
李剛在前線得知消息後,連夜打來電話:“陸哥,波哥大勢頭正猛,麥德林那邊已經聯係好渠道,就等我們進去了。現在收住腳步,兄弟們心裡憋得慌。”
“我知道你們想打。”陸軒聲音平靜,“但我們現在不是在搶地盤,是在紮根基。”
他打開視頻,播放一段社區醫院的實錄畫麵:一名年輕護士在係統界麵前猶豫良久,最終點錯按鈕,導致患者信息延遲上傳。雖然後續被及時糾正,但她的表情寫滿焦慮與自責。
“看見了嗎?”陸軒問,“這不是技術問題,是信任問題。我們衝得太快,把他們甩在了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