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的燈光沒有調暗,終端屏幕上的數據流依舊平穩滾動。陸軒仍坐在主控台前,手指在鍵盤上輕敲,調出人事檔案係統。頁麵左側是樊星閣近三年人員晉升記錄,右側則是各業務線項目執行偏差率統計表。他逐項比對,目光停在技術響應組的平均處置時長上——比行業標準快百分之十二,但在本次危機中,首次響應延遲了整整六分鐘。
林娜推門進來,手裡拿著打印稿。“培訓材料初版整理好了。”她把紙放在桌角,“按您說的,分應急流程、媒體應對、協作機製三塊。”
陸軒點頭,沒抬頭。“趙宇那邊有反饋嗎?”
“剛通完話。”林娜靠在桌邊,“他說演示係統能支持實時模擬,但需要抽調兩名工程師全程配合。”
“批。”陸軒敲下回車,保存當前分析結果,“能力不是臨時拚出來的。這次我們靠反應快扳回局麵,下次對手換節奏,光快沒用。”
林娜沉默兩秒。“孫明剛才問我,這筆人力成本會不會擠占東南亞新節點的預算。”
“那就讓他算一筆賬。”陸軒切換窗口,打開財務模塊,“去年因客戶質疑導致合同延期的損失是多少?前年呢?把這些數字加進去再看。”
林娜記下要點,轉身要走。
“等等。”陸軒叫住她,“通知馬亮、趙宇、孫明,十分鐘後小會議室。這件事不能隻靠一個部門推。”
四人陸續到場。趙宇進門時還在低頭看平板,眉頭微皺。馬亮坐下後習慣性摸了下手腕內側,那裡空著,表早在三年前一次行動中摔壞了。孫明把筆記本平放在桌麵上,封麵壓著一支金屬筆,筆帽沒擰開。
陸軒最後一個進來,關燈,拉上門。
“今天的事,表麵是輿論戰。”他站在投影幕前,沒開畫麵,“根子在人。”
沒人說話。
“馬亮發現攻擊源頭用了十九分鐘。”陸軒說,“為什麼不是九分鐘?因為監測規則設得太死,非得等轉發量破千才報警。可對手知道這個閾值,故意卡在九百八十七條就停一輪。”
馬亮點頭。“他們用多個賬號輪替發布,單個熱度不衝頂,但整體聲量持續爬升。”
“這就是斷層。”陸軒轉向趙宇,“你的快速響應小組十分鐘打包證據,很高效。可從接到指令到啟動提取,中間空窗四分鐘。誰在等確認?為什麼不敢先動手?”
趙宇抬起頭。“流程沒授權。”
“問題就在這兒。”陸軒走到桌前,手掌按在桌麵,“我們建製度,是為了讓人敢做事,不是為了找人背鍋。”
孫明開口:“可資源有限。如果每個潛在風險都要提前布防,預算撐不住。”
“那你說,多少錢才算夠?”陸軒問。
“至少增加一成運營支出。”孫明說,“還得配專職崗位。”
“行。”陸軒說,“那你告訴我,丟一個大客戶,值多少?”
“按續約周期算,最少兩千五百萬。”
“那就是半個小團隊的年成本。”陸軒說,“現在花一百萬預防,和以後賠兩千五百萬,哪個劃算?”
孫明沒再反駁。
陸軒打開投影,第一張圖是本次危機的時間軸。紅點標記所有滯後節點:輿情識彆晚6分鐘,聲明發布晚4分鐘,客戶安撫延遲23分鐘。
“這些不是數字。”他說,“是漏洞。每一個,都能被撕開口子。”
趙宇盯著圖看了一會兒。“如果我們平時就有演練機製,反應速度能提上來。”
“所以從明天起,建立常態化培訓體係。”陸軒說,“不是走過場,是真練。每月兩次實戰推演,內容包括突發響應、跨組協作、對外溝通。考核不過的,降級使用。”
馬亮問:“情報部分怎麼訓?”
“用真實案例。”陸軒說,“你手裡的未公開線索,挑三個脫敏後做模擬題。讓新人判斷攻擊模式、追蹤資金路徑、預判下一步動作。”
“這需要權限開放。”馬亮提醒。
“我批。”陸軒說,“能力必須匹配責任。不能一邊要求人衝鋒,一邊不給彈藥。”
林娜提出疑問:“培訓由誰牽頭?”
“你們五個一起。”陸軒說,“趙宇負責技術模塊,馬亮做情報預警,林娜管公關協同,孫明核算投入產出比,我來定考核標準。每周交一份進展報告,直接進我的審批流。”
孫明翻動筆記。“如果全員參訓,會影響日常任務進度。”
“那就調整排班。”陸軒說,“把培訓當成核心任務。今後晉升,必須通過三項基礎測試:應急處置、團隊協作、決策邏輯。不合格的,一律緩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