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東基層窗口的變化,像一陣清風悄悄越過關隘,傳到了周邊省份。最先察覺到動靜的是鄰省河西省委組織部,他們在整理全國民生滿意度榜單時發現,漢東的排名三個月內躍升了12位,群眾評價裡“窗口態度變好”“辦事變快”的字眼反複出現。
“得去漢東看看他們到底做了什麼。”河西省組織部長在部務會上拍板,立刻組建了由市縣窗口主管組成的考察團。出發前,他們特意收集了漢東的輪訓文件,看到“三個月分層輪訓”“主管領導負責製”等條款時,都覺得這或許就是作風轉變的關鍵。
考察團第一站就去了綠藤市政務大廳。剛進門就被眼前的景象打動:戶籍窗口的工作人員起身接過群眾材料,主動說明辦理流程;民政窗口的牆上貼著醒目的“一次性告知清單”,一位大姐正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填寫表格,臉上帶著笑意。“三個月前可不是這樣。”陪同的綠藤市組織部乾部笑著說,遞過來的對比照片裡,窗口人員還是一副不耐煩的模樣。
在岩台市農業局,考察團看到了更具體的變化。漁船年檢窗口前,漁民們拿著材料很快就能辦完手續,牆上的流程圖把審批環節標得清清楚楚。“以前要跑七趟找領導簽字,現在兩個環節就能搞定。”一位漁民豎著大拇指說。河西省的考察人員趕緊拍下流程圖,在本子上標注:“漢東簡化簽字環節,主管領導提前授權副職代簽。”
千湖市的應急管理培訓現場更讓他們震撼。鄉鎮主管們正在模擬汛期轉移群眾,從物資調配到人員分工,每個步驟都有條不紊。“這是漢東輪訓的第三階段,實戰演練占了一半課時。”千湖市副局長介紹道,手裡的培訓台賬記得密密麻麻,三個月的課程安排精確到每周。考察團的人趕緊複印了台賬樣本,連演練腳本都拍了照。
在省委黨校,河西考察團見到了高育良。“我們的秘訣就三個字:抓主管。”高育良指著牆上的培訓體係圖,“三個月裡,主管領導先集中學規範,再回去帶教下屬,每月考核不過關就繼續訓,直到所有窗口都養成習慣。”他遞過去的輪訓手冊裡,服務規範、流程模板、考核標準一應俱全,連基層主管的備課筆記都附了樣本。
“這些能不能給我們一份?”河西省考察團的領隊忍不住問。高育良笑著點頭:“作風建設沒有秘密,隻要真抓實抓,你們也能做出成效。”當天下午,考察團就帶著漢東的輪訓文件、流程圖、考核表等一整套材料返程了。
回去後不到一周,河西省就下發了幾乎一模一樣的輪訓方案:同樣為期三個月,同樣以主管領導為核心,連服務規範裡的“微笑服務”“延時辦理”條款都一字未改。市縣窗口主管們拿到方案時都笑著說:“這是把漢東的作業直接抄過來了。”
很快,華東、華北等地的考察團也陸續來到漢東。他們去綠藤市看窗口變化,去岩台市學流程優化,去千湖市觀摩應急演練,帶回的材料越來越全:從主管領導的培訓課件,到窗口人員的考核試卷,甚至連群眾滿意度測評表都照搬了漢東的版本。
有省份嫌重新設計課程麻煩,直接聯係漢東黨校購買了培訓視頻;有的市縣為了讓流程更“像漢東”,專門派人來拷貝流程圖模板;還有的把漢東的服務忌語清單翻譯成方言,在本地窗口張貼推廣。一時間,“抄漢東作業”成了不少省份作風建設的口頭禪。
高育良聽說後並不在意,反而對黨校副校長說:“能讓更多地方的群眾受益,說明咱們的路走對了。”他讓辦公室把輪訓材料整理成電子版,放在政務網上供各省下載。“作風建設不是專利,隻要能讓老百姓辦事更舒心,誰抄誰的作業都一樣。”
幾個月後,漢東再次迎來考察團,這次他們帶來了好消息:“我們按你們的法子訓了三個月,群眾投訴量降了一半!”高育良看著他們興奮的樣子,忽然想起陸雲說過的話:“好政策就該像蒲公英,風一吹就能落地生根。”此刻,漢東的作風建設經驗正像蒲公英的種子,在更多地方發芽,讓越來越多的民心窗口亮了起來。
河西省考察團從漢東回來後,省委常委會開了整整一下午。組織部長把輪訓材料鋪滿會議桌,從窗口服務規範到主管領導考核表,一項項講解漢東的做法。“光是基層作風培訓這一項,三個月就讓群眾滿意度漲了三成,咱們照抄的方案剛推行一個月,投訴量就降了一半。”他的話音剛落,省長就敲了敲桌子:“民生領域的好經驗,不能隻學個皮毛。”
省委書記翻看著手邊的漢東發展報告,上麵詳細記錄著這兩年的民生工程:環保方麵推行“河長製”,每條河流都有專人負責清淤治汙;教育領域搞城鄉資源整合,縣城優質教師定期到鄉下支教;甚至連農村書屋的圖書更新頻率,都有明確的量化標準。“漢東能在短時間內把民心工程落地,靠的是一套完整的體係。”他指著報告上的數據,“咱們不光要學作風建設,環保、教育這些民生短板,都該照著漢東的法子改。”
散會後,河西省的抄作業範圍迅速擴大。環保廳第一時間派人去漢東取經,把“河長製”實施方案原封不動搬了回來,連河長巡查日誌的格式都沒改,隻是把河流名稱換成了本地的;教育廳則直接套用漢東的“城鄉教師輪崗製”,要求縣城中小學每年派20的教師下鄉支教,連支教時長、考核標準都和漢東一模一樣。
喜歡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請大家收藏:()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