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東理工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校長王濤給畢業生們講了一個數據:“今年我們的畢業生,有30通過企業合作項目直接就業,起薪比去年高20。因為他們在實驗室裡解決的,都是企業真實的技術難題,一上崗就能乾活。”台下的畢業生們掌聲雷動,不少人已經拿到了合作企業的錄用通知。
陸雲在一次省委會議上感慨:“當初推動產學結合,就是想讓科研接地氣、讓企業有技術、讓學生有出路。現在看來,這條路走對了。”高育良點頭:“下一步,我們要建‘產學融合大數據平台’,讓全國的企業和高校都能在漢東對接,把‘漢東模式’做成‘全國樣板’。”
深秋的漢東,高校實驗室的燈光比往常亮得更久。張教授團隊還在調試新的芯片檢測設備,陳教授正帶著研究生研究柑橘保鮮技術,新能源實驗室的工程師們則在為企業的新生產線做最後測試。企業的投資還在源源不斷地進來,科研成果還在不停地轉化落地,一幅“產學共贏”的圖景,正在漢東這片土地上越畫越美。
清晨的陽光剛爬上省委大樓,陸雲就拿著教育部調研組的報告,走進了高育良的辦公室。“你看看,京都不僅認可了咱們的產學模式,還打算在全國推廣。”他指著報告裡“漢東經驗值得借鑒”的字樣,語氣裡帶著欣慰,“但不能驕傲,得趁熱打鐵,把模式做得更紮實。”
高育良接過報告,翻到數據部分:“企業研發投入漲了120,高校經費來源也多元了,這確實是好事。但會不會有高校為了拿企業錢,放棄基礎研究?”陸雲早已考慮到這點:“今天就開個高校負責人座談會,把‘兩條腿走路’講清楚——實用項目要抓,基礎研究也不能丟,省財政再撥2000萬,專門支持高校基礎學科建設。”
當天下午,漢東幾所重點高校的校長齊聚省委會議室。陸雲坐在主位,開門見山:“產學結合不是讓大家隻圍著企業轉,而是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搞基礎研究,為長遠發展攢後勁;立地,就是跟企業合作,解決實際難題。兩者缺一個,都走不遠。”
漢東理工大學校長王濤立刻表態:“我們已經調整了科研規劃,把企業合作經費的10拿出來,投入芯片基礎材料研究。既不耽誤給趙剛電子廠搞技術升級,也能啃‘硬骨頭’。”陸雲點頭:“這個比例很合適,其他高校也可以參考,省教育廳要做好監督,確保錢花在刀刃上。”
散會後,陸雲沒回辦公室,直接去了漢東農業大學。陳教授的實驗室裡,研究生們正忙著給南部企業調試柑橘深加工設備。“陸書記,您來得正好!企業剛追加了100萬,讓我們研發柑橘皮的再利用技術,能提煉出天然香料,附加值翻三倍。”陳教授笑著遞過樣品。
陸雲拿起香料瓶聞了聞,又問旁邊的研究生:“跟著企業做項目,會不會覺得比純學術研究累?”研究生小李搖搖頭:“累但值!以前寫論文總擔心沒人看,現在研究成果能變成產品,還能幫農戶賺錢,特有成就感。”陸雲拍了拍他的肩:“這就是產學結合的意義,讓知識有溫度、有價值。”
離開農大,陸雲又去了趙剛的電子廠。車間裡,張教授團隊研發的故障診斷係統已經投用,屏幕上實時顯示著設備運行數據。“陸書記,有了這套係統,我們的檢測效率提了30,上個月還接到了外地企業的訂單,專門來買我們的技術服務!”趙剛興奮地說。
陸雲走到生產線旁,跟技術工老周聊了起來:“現在技術升級了,乾活是不是輕鬆多了?”老周笑著說:“以前設備出問題,得靠老師傅憑經驗摸,現在係統直接報警,還提示怎麼修,我們這些工人也跟著學了不少新技術,工資也漲了!”
當天晚上,陸雲在筆記本上寫下:“產學結合的核心,是讓高校、企業、百姓都受益。高校有經費、有成果;企業有技術、有效益;百姓有工作、有收入。這才是漢東發展的根本。”旁邊還畫了一張簡單的“三方共贏”示意圖。
第二天,陸雲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專門研究產學融合的深化措施。“第一,建‘漢東產學融合服務中心’,讓企業需求、高校技術、人才資源在一個平台上對接,省發改委牽頭,月底前掛牌;第二,設立‘產學創新獎’,每年評選10個優秀合作項目,獎勵研發團隊和企業;第三,在職業技術學院推廣‘訂單班’,讓更多本地青年能通過技術就業。”
高育良補充道:“服務中心得配專門的協調員,避免企業和高校對接時‘卡殼’。我建議從教育廳、工信廳抽調骨乾,再聘幾個有企業和高校工作經驗的專家,確保服務到位。”陸雲當即拍板:“就這麼定,你負責牽頭組建團隊,下周拿出具體方案。”
消息傳到高校和企業,大家都很振奮。漢東工業大學的新能源團隊,主動聯係服務中心,希望對接更多儲能技術需求的企業;王磊的罐頭廠則報名參加“產學創新獎”,打算把桃汁鎖鮮技術項目報上去;雲山縣的職業技術學院,更是連夜製定“訂單班”擴招計劃,預計明年能多培養200名技術工。
半個月後,“漢東產學融合服務中心”正式掛牌。陸雲親自去揭牌,現場有50家企業和10所高校簽訂了合作意向書。東部某電子企業的負責人特意趕來:“我們就是衝著漢東的產學模式來的,想跟漢東理工大學合作研發新型傳感器,服務中心一牽線,當天就對接上了團隊,效率太高了!”
陸雲在掛牌儀式上說:“這個中心不是‘擺設’,是‘橋梁’。以後不管是企業找技術,還是高校找項目,都能來這兒。我們要讓漢東不僅成為產學融合的‘樣板地’,更成為創新創造的‘活力源’。”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不少企業和高校代表當場就去服務中心的窗口谘詢細節。
掛牌儀式結束後,陸雲留下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開會:“你們要建立‘回訪製度’,每個合作項目落地一個月後,都要去企業和高校看看,有問題及時解決。比如企業資金不到位、高校技術不達標,都要幫著協調,不能讓‘好苗子’爛在地裡。”
喜歡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請大家收藏:()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