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倒有個主意。”劉進眼中閃過一絲亮光,“開科舉。文、武兩科皆開,廣納天下人才。”
田豐與王守仁皆是一驚:“科舉?”
“不錯。”劉進道,“就是用考試選擇人才。這第一次科舉,就簡單些。傳檄天下,凡有學問、通經史者,皆可參加文科;凡有武藝、曉兵法者,皆可參加武科。讓他們都來長安,朕親自出題,考三場。”
他頓了頓,定下時間:“就定在明年七月十五開始,八月十五結束。第三場由朕親自主考,通過者,不論出身,皆按成績授予官職,填補基層空缺。”
田豐與王守仁眼前一亮,這辦法既公平又高效,能在短時間內選拔出大量人才,還能打破世家對官場的壟斷。
“陛下聖明!”兩人齊聲讚歎,“此法既能選拔賢才,又能彰顯陛下求賢若渴之心,實乃良策!”
“你們二人便負責籌備此事,”劉進叮囑道,“務必傳檄天下,讓所有有識之士都知曉此事。考場嘛,在長安建立一座學府,名為國子監,考場就設在長安國子監,考試之時,需嚴格監考,杜絕舞弊。”
“臣等遵旨!”兩人躬身領命,興衝衝地退了出去。
三天後的朝會,田豐出列,將科舉之策公之於眾。
“……陛下欲開文武兩科,廣納天下人才,凡通過考試者,皆授予官職,填補基層空缺。此事關乎國本,懇請陛下準奏!”
話音剛落,殿內便響起一片反對之聲。王允出列道:“陛下,萬萬不可!科舉取士,有違祖製!自周以來,官吏皆從世家、薦舉而出,豈能讓寒門白衣隨意踏入朝堂?此舉恐失天下世家之心啊!”
董承附和道:“王大人所言極是!世家乃國之柱石,若失其心,天下必亂!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楊彪也道:“陛下,世家子弟自幼飽讀詩書,通曉禮儀,方能勝任官職。寒門子弟未經教化,恐難堪大用。隻要陛下善待世家,他們自然會為朝廷輸送人才,何必行此險策?”
劉進坐在龍椅上,冷冷地看著他們,忽然開口問道:“王大人說開科舉會失世家之心,那朕問你,朕不開科舉,他們就真心向朕了嗎?”
王允一愣,張了張嘴,卻說不出話來。在場的誰都清楚,關東世家對這位起於草莽的皇帝,表麵順從,暗地裡卻各有盤算,若不是劉進手握重兵,他們怕是早已陽奉陰違。
楊彪強辯道:“陛下隻需勵精圖治,善待百姓,世家自然會認可陛下。”
“認可?”於謙出列反駁,聲音洪亮,“陛下乃天子,九五之尊,統禦天下,何須世家認可?難道世家不認可,陛下就不是天子了?此乃本末倒置!”
劉伯溫也道:“陛下,世家壟斷官場已久,致使賢才埋沒,百姓困苦。科舉取士,正是為了打破壟斷,選拔真正的賢才,與國與民,皆有大益!那些反對者,不過是怕失去世代相傳的特權罷了!”
王猛更是怒視王允等人:“當年董卓之亂,世家子弟多有附逆者;如今陛下平定關中,他們卻想著把持官場,此等行徑,與叛逆何異?”
雙方爭執不下,太和殿內吵成一團。劉進聽得心煩意亂,猛地一拍龍椅扶手,大喝一聲:“夠了!”
殿內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看向劉進,隻見他臉色鐵青,目光掃過王允、楊彪等人:“你們說科舉有違祖製,會失世家之心。好,朕可以不開科舉。”
王允等人臉上露出喜色,剛要謝恩,卻聽劉進話鋒一轉:“但眼下基層官吏缺口數千,你們說,誰來填?是王大人你家的子侄,還是楊大人你家的門生?你們能保證他們個個賢能,能安撫百姓,能治理好地方嗎?”
王允、楊彪等人頓時語塞。他們世家子弟雖多,但大多養尊處優,能勝任地方治理的少之又少,更何況要一下子拿出數千人,根本不可能。
“怎麼?說不出來了?”劉進冷笑一聲,“既然你們拿不出辦法,那就休要再反對科舉!朕意已決,明年七月十五,開科取士!誰敢再阻,以抗旨論處!”
“陛下聖明!”於謙、劉伯溫、王猛等人齊聲擁護。
王允、楊彪等人麵如死灰,卻再也不敢多言。他們知道,這次是徹底輸了。
劉進看著殿內的景象,心中暗歎。打破世家壟斷,注定不會一帆風順,但他彆無選擇。隻有選拔出真正有才能的寒門子弟,才能讓大漢真正強大起來。
“退朝!”劉進拂袖而起,轉身走進偏殿。太和殿內,陽光透過窗欞灑下,照亮了空氣中的塵埃,也預示著一場席卷天下的變革,即將拉開序幕。
喜歡開局嶽飛薛禮,我稱霸三國請大家收藏:()開局嶽飛薛禮,我稱霸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