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深,院子裡的老榆樹開始大把大把地掉葉子。趙北北的“趙氏糖坊”,卻像被架在了火堆上。
山楂烙的銷量穩住了,甚至因為口碑積累,還有小幅上漲。穩定的訂單意味著穩定的收入,她終於不用為下一頓掛麵發愁。但問題也像秋雨後的蘑菇,一個個冒出來。
最大的問題是,她一個人,快頂不住了。
收購、清洗、去核、熬煮、過濾、炒製、冷卻、切割、包裝……每一個環節都靠她一雙手。每天天不亮忙到深夜,腰像斷了似的,手指的裂口好了又破。五十份的量已是極限,可後台的訂單需求和催貨留言還在增加。
效率太低。顧淮南的話在她腦子裡回響。
她試著加快動作,結果炒糊了一鍋山楂,損失了半天的功夫和材料。她看著鍋裡發黑的殘渣,一股火直衝頭頂,猛地將木鏟摔在灶台上,鏟柄應聲而斷。她喘著粗氣,看著那斷柄,一陣無力感席卷而來。
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個擁有幾十萬粉絲的美食博主,發布了一條“測評”視頻,標題聳人聽聞:“全網吹爆的古法山楂烙,是情懷還是智商稅?”
視頻裡,那人用誇張的表情挑剔著:
“包裝是不錯,挺文藝。”
“但你們看這個切麵,不夠光滑,邊緣有毛刺,這手工也太糙了。”
“味道嘛,就是普通的山楂味兒,跟我樓下超市賣的沒啥區彆,價格卻貴了好幾倍!”
“說實話,有點失望。感覺被營銷了。”
這條視頻被大量轉發,評論區湧進來不少看熱鬨的和盲從附和的。
“果然又是網紅產品,還好沒買。”
“就說嘛,純手工能做出啥好東西。”
“價格定這麼高,想錢想瘋了吧?”
一些負麵的聲音也開始出現在趙北北自己的賬號評論區,雖然支持的粉絲仍在奮力維護,但那種和諧的氛圍被打破了。她看著那些刺眼的文字,心像被針紮一樣。她不善言辭,更不懂如何反擊,隻能默默關掉評論區,胸口堵得發慌。
手機響了,是顧淮南。他大概也看到了。
趙北北吸了吸鼻子,努力讓聲音平靜,才接起來。
“喂。”
“看到那條測評了?”顧淮南的聲音一如既往的平穩,聽不出情緒。
“嗯。”
“不必理會。”他語氣果斷,“這種博眼球的測評,缺乏客觀標準,目的就是引發爭議賺流量。你不需要自證,越回應,對方越興奮。”
“可是……”趙北北聽著他冷靜的分析,心裡的委屈卻更重了,“他說我手工糙,價格高……”
“手工的痕跡,本身就是價值的一部分,不是缺陷。至於價格,”顧淮南頓了頓,“你的成本、時間、技藝,決定了它值這個價。覺得貴的人,本就不是目標客戶。篩選客戶,是品牌成長的必經之路。”
他的話像一塊冰,暫時鎮住了她心頭的火,卻沒能完全撫平那份委屈。
“還有……我忙不過來了。”她說出了最大的困境,聲音裡帶著自己都沒察覺的疲憊和依賴。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
“產能瓶頸,預料之中。”顧淮南說,“我發你一個設備清單,包括一台小型真空包裝機,一個電動切片機。不貴,能極大提升包裝和切割效率。另外,可以考慮在村裡雇一個臨時工,幫你處理清洗、分裝這些輔助工作。”
設備?雇人?趙北北愣住了。這對她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大動作。
“我……考慮一下。”她有些猶豫。這意味著投入更多成本,也意味著她這間小小的糖坊,真的要邁出不一樣的一步了。
“儘快決定。停滯就是倒退。”顧淮南說完,便掛了電話。
院子裡,王大娘提著個小籃子進來,裡麵是幾個新摘的凍秋梨,準備做秋梨膏用的。她看見趙北北臉色不好,又瞥見灶台上斷掉的木鏟和沒清理的糊鍋底,心裡明白了七八分。
“碰上鬨心事了?”王大娘放下籃子,拿起掃帚幫她掃地,“彆往心裡去!那人就是眼紅!咱村誰不知道你實誠,做的玩意兒好吃?”
趙北北沒說話,默默清理著灶台。
晚上,她點開顧淮南發來的設備鏈接,看著上麵的價格,心裡盤算著。又想到雇人,該開多少工錢?找誰可靠?
她翻看著那條惡意測評的視頻,下麵的負麵評論像蒼蠅一樣揮之不去。她關掉視頻,打開自己的賬號,看著那些支持她的、溫暖的留言,還有用戶發來的、說家裡老人孩子喜歡吃的反饋截圖。
她想起爺爺筆記裡,除了糖方,偶爾也會記下一兩句心得,有一句寫著:“眾口難調,但求心安。”
她深吸一口氣,打開與顧淮南的對話框。
“設備我買。雇人的事,我想先請王大娘幫忙問問,看她或者村裡有沒有合適的嬸子願意來。”
消息發出去,她沒等回複,直接下單買了那台小型真空包裝機和電動切片機。
然後,她重新打開攝像頭,沒有拍糖,而是拍了一下院子裡堆積的原材料,拍了一下自己紅腫破皮的手指特寫,還有那口擦得鋥亮的大鍋。她對著鏡頭,很平靜地說:
“我是趙北北,趙氏糖坊就我一個人。手工不完美,但每一份都用了心。覺得值就買,覺得貴就不買,很正常。我會繼續做下去。”
視頻發出去,她沒再看評論,轉身開始清洗王大娘送來的那些凍秋梨。冰涼的梨子握在手裡,沉甸甸的。
窗外的風刮得更緊了,冬天真的來了。糖坊裡,新的挑戰和新的決定,也一起降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