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京城街頭巷尾,恐怕早已流言紛飛。
有說燕王得勝的,有傳北疆與高麗將有巨變的……
明日一早,整個都城必將震蕩不已。
而朱允熥的回應,正要揭開文教治國背後的深意。
“方先生!”
“您提到的這個問題,其實不久前,大哥也曾提起。”
“大明建國之初,腳下土地曾是胡馬縱橫的廢墟。北方百姓,在異族統治下掙紮生存,短則百餘年,長則四百載!”
“歲月太久,曆經幾代更迭,有些人早已記不清自己姓甚名誰,祖宗何人。”
“文化斷層,識字者寥寥。”
“正因為如此,新朝建立之後,絕不能將北方的漢人拒於仕途之外。”
“不能像南宋那些帝王與大臣一般,一句‘南人歸南,北人歸北’,便縮首避世。”
“大明,絕不如此!”
“正因如此,開國之初才選定了儒家最通行、最普及的《四書五經》作為科舉核心。”
“為了讓南方與北方齊頭並進,先帝曾特意設立南北兩榜。”
“目的隻有一個——讓北方子民明白。”
“這片江山,並非獨屬於某一地之人。隻要勤勉向學,他們也能成為朝廷棟梁,執掌國事!”
“而《四書五經》所承載的,是孝道傳家、忠於君王、心懷仁善、守禮知義的精神。”
“正是這些,才能重現漢唐之時我華夏萬邦來朝的輝煌。”
“因此,先帝將《四書五經》定為根本。”
“因其文字簡明,卻貫穿了自秦以來天下歸一的理念。”
“以‘忠’與‘孝’為根基,以‘仁’與‘禮’為支柱,構建出大明治世的骨架。”
“以此治理國家,安撫百姓。”
“使黎民免於動蕩,安居樂業。”
話音落下。
群臣紛紛頷首稱是。
朱標嘴角微揚,眼中難掩欣慰。連太祖也輕輕點頭。
誰都不能否認。
這些時日,朱允熥的變化令人震驚。
如今言辭有力,條理分明,哪還有半分昔日怯懦之態?
說到底,皆因這大孫兒歸來。
來得及時,來得可貴!
太祖心中暗歎。
可另一邊,朱允蚊目光漸冷,臉色陰沉。
今日他歡喜得太早了。
竟沒料到,那位名義上的長兄,竟拋出三個“新學科”。
更沒想到,朱允熥竟能如此鎮定自若,侃侃而談。
當他再度側目看向身旁,才驚覺那個年方十五、曾被自己輕視的弟弟。
如今開口之間,已有了不容小覷的氣勢。
“三殿下。”
忽然,劉三吾顫巍巍地開口。這位老臣背脊彎曲,雙眼渾濁,卻緊盯朱允熥。
“您所言極是。”
“《四書五經》確有助於南北融合,維係國勢平衡。”
“其地位不可動搖……”
“但本宮以為,”朱允熥平靜接話,“大哥雖以《四書五經》為科舉核心,的確緩解了地域矛盾,卻也將考試內容死死鎖住。”
“書中要點有限,能考之處早已被反複揣摩。”
“數十年後,天下讀書人怕是連注解都能背誦如流。”
“朝廷若仍要甄選賢才。”
“又不拓寬考題範疇,便隻能增設規則。”
“劉大人可曾察覺?近年科舉題目已形成固定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