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局勢逐步扭轉之際。
建文帝的操作,再次讓人無語。
先是啟用武將,卻又疑神疑鬼。
用人不專,朝令夕改。
長興侯耿炳文,曾隨徐達、常遇春征戰四方,是太祖留下的老將之一。
可北伐出征時,號稱三十萬大軍,實際僅十八萬。
軍中還混入奸細,剛北上不久便中了埋伏。
兩名副將被困,拒不投降,最終慘遭殺害。
耿炳文被迫退守。
更糟的是,部將張保早已暗中投靠朱棣。
將南軍情報儘數泄露,還偽造軍情誤導主帥。
耿炳文一錯再錯,隻能率十萬守軍固守城池。
可建文帝的“神操作”又來了。
聽聞耿炳文手中尚有十萬兵力,卻不敢出擊,便在朝臣建議下,臨陣換將。
改由曹國公李景隆統領全軍。
此舉,再次觸犯兵家大忌!
李景隆出身名門,喜好兵書,儀表堂堂。
可真正打仗,卻是紙上談兵!
他領兵之後,連戰連敗,毫無建樹。
可建文帝更離譜的決定又來了。
他認為李景隆戰敗,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權力不夠。
於是,破天荒將象征軍權的“斧鉞”賜予李景隆,讓他統領全軍。
自此,這位常敗將軍成了北伐軍的最高統帥。
結果可想而知。
他繼續打一場敗一場,敗了再戰,戰了又敗。
最終,徹底扭轉戰局。
原本占據上風的朝廷軍,轉眼陷入被動。
而那位曹國公,在關鍵時刻,乾脆投靠了朱棣……
朱棣再度崛起,風光無限。
但從這一刻起,建文帝朱允炆,已無勝算可言。
靖難之役,持續了整整四年。
從削藩之爭,到朱棣起兵,這四年,將大明內地原本在洪武三十一年所擁有的和平,再次撕裂,戰火重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年征伐,百姓遭殃。
直到那一天,朱棣大軍兵臨應天府城下。
皇宮深處,朱允炆身披皇袍,發亂神頹,獨坐於地。
直到此刻,他仍難以接受。
明明擁有主力大軍,卻終究落敗。
而曾被他倚重的黃子澄、齊泰,還有那位方孝孺,他們雖不通兵事,卻堅守信念,執著於他們心中的“理想社稷”。
他們失敗了。
可即便如此,在最後的關頭,黃子澄被捕,拒不投降,族滅。
齊泰寧死不屈,九族受牽。
方孝孺怒斥朱棣,氣節不改。
最終,被誅十族。
他們用生命,向燕王展示了大明文臣的脊梁。
同一天,建文帝的寢宮燃起烈火。
朱棣,這位曾經的燕王,望著熟悉的應天府,如今卻陌生得令人心寒。
他直奔皇宮太廟。
他抬頭,看著牆上高懸的“父皇”畫像,那是大明開國之君,朱元璋。
他擦去眼角不知何時落下的淚水,低聲說道:
“父皇,你看!”
“我終究,還是比你的孫子更強。”
“我不會認輸。”
“我會向你證明……”
“我的大明,將比你所創,更加輝煌。”
“我要將大明疆域,擴至萬裡之外。”
“我要讓大明日月所照之地,再無叛臣。”
“這四年的苦難之後,”
“我會迎來一個永樂的時代。”
同年,大明迎來第三代帝王。
他是前無古人,或許也後無來者的帝王。
唯一一位,能以戰功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皇帝。
喜歡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請大家收藏:()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