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村?”
呂氏不解其意。
朱允炆卻猛地抬頭,瞳孔驟縮!
那個未曾推開的門後,住著一個人——一個他不願麵對、不敢確認、甚至拚命想遺忘的人!
可皇爺爺,為何偏偏在此時趕往那裡?
他死死盯著那小太監:“你還聽見了什麼?”
呂氏望著兒子失態的模樣,心頭一沉。
她已聽說昨夜到今日朝堂的風波。
難道……皇上真要為兒子定下藩地?
太子妃的身份早已注定,她的子嗣將繼承何地封土?
近來種種異象頻現,朱雄英的影蹤如影隨形,各類傳聞接連不斷。
呂氏心頭緊繃,仿佛有無形之手扼住呼吸。
“既然已開口,餘下之事,還能藏多久?”
“講!”
小太監麵如土色,顫抖不已,卻知再無退路。
終於顫聲啟齒:“聽說……還有一位,與太子容貌舉止……極為相像……”
話到此處,喉頭似被堵住,再難吐出一字。
與此同時——
朱允炆僵立原地,魂魄幾欲離體,良久方有知覺。
與先父相似者,唯有其親生骨肉。
他在東宮,諸弟皆熟識於心。
唯有一人,曾在懷城驚鴻一現,停留短暫,目擊者寥寥,僅一麵之緣!
真相幾乎破土而出。
三字自齒縫迸出,低沉卻如雷貫耳:
“朱雄英!”
待小太監倉皇退下。
朱允炆雙唇緊咬,麵色煞白如紙。
“允炆,莫要衝動。”呂氏輕聲勸慰。
話音未落,侍女急步而來,手中握信一封。
“殿下,齊學士來信,叮囑您暫留宮中,靜觀其變。”
“他已將今日風波書信多封,快馬加鞭送往四方。”
朱允炆心中一震,急忙接過。
信首數行大字躍入眼簾,頓覺心神安定。
“科舉乃國之根本!”
“擅改者,必遭天下唾棄!”
“視同異類,共討之!”
朱允炆眉梢微揚,心中暗喜。
繼續讀去——
下一行字,更是令他熱血翻湧,仿佛大局在握。
“皇長孫若執意以百工之術,動搖選才命脈!”
“朝野儒林,文人士子,萬眾一心!”
“合力阻之!”
......
院落幽靜。
朱雄英已將曆代選才之製娓娓道來。
從漢代察舉,至魏晉九品中正。
再到隋唐開創科舉,沿襲至今。
大明以“四書五經”為綱,以“進士科”為尊的取士體係,已被他剖析得清晰分明。
一番講述,耗時逾一個時辰。
而後,他話鋒一轉,直指核心。
為何太祖欽定“四書五經”為唯一準繩?
這正是馬皇後托付他深思的關鍵。
亦是此番推動百工教化,能否成局的命門所在。
朱雄英指尖蘸水,輕點桌麵。
一道水痕橫亙其間,宛如地理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