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寂寂,雲靄無聲漫延,籠罩村落。
門外,風動衣角。
門軸輕響,木門被緩緩推開。
外頭彌漫的白霧如紗般籠罩了整個小院。
朱元璋與朱標瞳孔驟縮,腳步立刻加快。
他們一邊喚著名字,一邊在霧中穿行。
石凳、花壇、牆角,每一處都仔細搜尋。
可那道熟悉的身影,仿佛被霧吞沒,杳無蹤跡。
馬皇後猛地站起,臉色煞白。
朱允熥也從屋內衝出,聲音顫抖。
“雄英!”
“大哥!”
呼喊在空氣中飄散,無人回應。
霧來得急,退得也快。
風一吹,庭院重歸清朗。
可人已不在。
唯有一物靜靜置於石桌中央——一本封麵鐫刻鎏金文字的厚冊,《十二年基礎教育手冊》。
朱元璋大步上前,盯著那本書,聲音低沉:“咱的大孫去哪兒了?”
無人能答。
他握緊拳頭,心頭翻湧。若早一步開門,或許便不會錯過那一麵。
他緩步走向石桌,伸手取過手冊。
封皮上三個字清晰可見:“百工之學”。
他記得,那是朱雄英最後幾句話裡的關鍵詞。
這時,朱允熥將方才所聞儘數道出——一字不落,句句清晰。
馬皇後蹙眉不語。
朱元璋則垂目凝神,目光未曾離開書頁。
時間悄然流逝。
夕陽染紅屋簷時,老爺子終於合上手冊。
他抬起頭,將書遞向眾人:“都看看。”
“這是大孫留下的第一課。”
“首頁有他親筆所書:”
“儒學為國學根基,非棄四書五經,而是貫通諸子百家、先賢典籍,承文明血脈。”
“大明不隻是王朝,更是文明的延續者。”
“每個百姓,皆為文脈傳承之人,須知忠孝仁義,心係家國。”
“另設史學科目。”
“溯文明之源流,觀朝代興衰,讀聖賢行跡,感其誌,承其魂。”
“以炎黃為根,夏裔為脈,護今日山河。”
“再設地理一門。”
“圖影與咱所得古圖相近,卻更詳儘——季風流轉、四方氣候、土壤差異、地貌變遷……甚至寫道:大地乃球形,浮於星空。”
每讀一句,朱元璋心中便震顫一分。
既覺匪夷所思,又隱隱覺得,天地豁然開朗。
當他試圖深入研讀時,才意識到,這本冊子所記錄的內容僅是宏觀概述,並未深入細節。
“術算之學……洞察天地運行之理,以數推演萬物變化?”
“物理與化工?從未聽聞此名。但火藥之類,莫非也屬此類?”
“還有新型能源,能讓黑夜明亮如晝,蒸汽之力亦在其列……”
每翻一頁。
他的心頭便多一分震撼。這些知識的廣博程度,與眼下盛行的四書五經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彆!
更關鍵的是。
他已清楚聽見先前對四書五經的批評。
正因大儒們各自解讀不同,學子所學便千差萬彆。
長此以往,學問僵化陳舊,如何還能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
若將那些傳統經典,與手中這本手冊相較……
朱元璋心中猛然一震。
聽人講述是一回事。
親眼所見又是另一番景象。
眼前這本“手冊”中描繪的一切,令他難以平靜。
這些東西一旦落地生根,足以讓大明蛻變為一個前所未見的嶄新國度!
刹那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