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打算點頭?”馬皇後輕聲問。
朱元璋眉頭微皺。
“這事急不得。”
“大孫也說了,先等北邊戰報。”
“那就先看著。”
“彆的製度還能慢慢調,唯獨科舉,牽著一整套育人之法。”
“耗時太長。”
“要動它,就得跟滿朝文官鬥,跟大儒爭,甚至與天下讀書人為敵。”
“我這把老骨頭,不知能不能撐到那一天。”
朱元璋又低聲說:“還有……”
“真由我親手推這個,萬一出了岔子。”
“後果不堪設想。”
他自知性子。
真做了這一步,定會被士林指著罵“背祖忘宗”、“斷絕文脈”。
那些話,他聽著就煩。
煩了就要動手。
一動手,血就跟著來了。
局麵便會更加難收。
最關鍵是,這事和當年廢丞相不一樣。
為了除胡惟庸,他忍了多年,任其權傾朝野。
朝中大小事務,皆由那人做主。
讓他猖狂到極點,才好一擊斃命,將所有罪責列作憑據。
那時出手,無人敢攔。
科舉取士,終究與宰輔之位大不相同!
“罷了!”
“這主意是大孫提的。”
“咱隻能在後方壓陣。”
“真要動起來,光靠一本冊子,咱也不知該從何處下手……”
“方才大孫不是提到,北境的情報快到了?”
“倒有幾分盼頭。”
“隻是……”
話到此處,朱元璋眼神微斂。
“既然大孫已現身,為何又悄然離去?”
“咱連一麵都沒見上。”
朱標、馬皇後、朱允熥皆麵露驚異。
“恐怕其中有不便明說的緣由。”朱標低聲答道。
“再怎麼不便,不也說明大孫能現身?”
“問題在於,每次停留都太短暫!”
老爺子回想朱雄英近來數次現身的情景,若有所思。
“咱心裡已有計較。”
“得尋個機會探一探,看看能否引他再度現身,也能摸清他的行蹤規律。”
“不過!”
“歸根結底!”
“文教振興、百業興旺這些事,還得你們去推。”
“允熥——”
忽然間,老爺子目光落在朱允熥身上。
“你剛才說得不錯。”
“‘北境之敵,一絕永患’,朝中大孫已借楊士奇之口,把草原後續方略點了出來。”
“眼下隻等北境回音。”
“另外……今日所議的‘文教興國、百工振業’,你可聽明白了?”
朱允熥茫然點頭,尚未領會其中深意。
誰料下一刻。
老爺子猛然抬手。
“明白就好!”
“待北境消息抵達,趁勢而起——”
“你便在朝堂之上,再將‘文教興國、百工振業’的道理重提一遍。”
“咱倒要瞧瞧,那些大臣作何反應。”
朱標立於一旁,眉間浮現一絲憂色。
“隻怕他們比上次更為抵觸。”
“恐怕此刻已在暗中串聯,密謀應對。”
“父皇,您當真要……”
朱元璋揮手打斷,“現在言定為時尚早。咱不是說了,先等北境消息,再議不遲?”
“若大孫所料無誤。”
“由允熥出麵陳詞,或許更容易贏得支持。”
“此事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