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提出變革的三皇孫,此刻正站在風暴中心,與滿朝文官對峙。
而天子本人,隻會於緊要關頭出手定局。
眼下群臣怒形於色,氣勢如潮。
顯然,這場較量,允熥一開始就處於劣勢。
朱標默默蓄勢,準備隨時出言調停。
這些年,他在朝堂兩端輾轉周旋,早已練就一副化解紛爭的本領。
或許,這一次也能穩住局勢?
正思忖間。
見皇帝仍未表態,方孝孺以為猶有轉圜餘地。
幾位大臣眼神交彙,心意相通。
他再度上前,語氣堅定:“皇上,儒家之道,敬天地,忠君父,尊師長,傳孝悌。自漢武帝獨尊儒術,至今一千五百載。”
“隋唐始行科舉,寒門子弟得以晉身廟堂。”
“天下讀書人皆知,筆墨可通青雲。”
“家國一體,忠孝兩全,此乃我華夏正道。”
“若今日動搖此基,將何以立國?”
“忠孝二字,貫穿古今,才有了無數舍生取義、以身許國的豪傑。”
“大明開國僅二十五載,北方民心何以歸附?天下何以安寧?黎民何以安居樂業?”
“答案在於我們這些讀書人。”
“在於這二十多年來,萬千儒生跋涉千裡,不懼風霜,將忠君愛民之道播撒於北地城鄉。”
“在於那些相信科舉可通仕途,能為蒼生謀利,懷揣赤誠奔赴考場的年輕士子。”
話音落下。
方孝孺的聲音如裂帛穿雲,字字發自肺腑,令人動容。
此人確有威望。
當年姚廣孝曾再三勸誡朱棣:“彼雖逆命,不可殺也。”
隻因他在士林之中聲望如山,加之其師宋濂昔日德行垂範,門生故吏遍布朝野,此刻紛紛出言呼應。
太祖目睹此景,眉心緊蹙。
這般陣勢,十四、五歲的朱允熥如何應對?
恐怕一語未竟,便已退避三舍。
一旦退讓,今日朝堂之上,文臣氣勢必將更盛!
除非——
是太祖親自出手,以雷霆手段,破除阻力。
否則,孫兒所提“十二年基礎教育”終將化為泡影。
若隻能靠工部寥寥數人研習典籍?
可官員心中所念,多為前程升遷,朱元璋深知其弊。
那些藏於內府的天工秘錄、前代遺書,何時才能破解?
難道真要寄望於家族私授,一代傳一代的偶然覺醒?
坐擁寶藏卻無力開啟?
絕不可以!
“方先生,今日之爭若求定論,便當摒棄偏執與傲慢!”
“既皆言為國為民,”
“那我今便代大哥之誌,陳其所思,與眾卿共辯是非!”
“且看最終——”
“何者,方為真正利國福民之舉?”
“如此,可否?”
就在這一瞬,令朱元璋、朱標、朱允熥、劉三吾、方孝孺、孔訥乃至滿殿大臣皆驚的是……
那位素來沉默怯弱、近來才稍顯沉穩的三皇孫,竟全無慍色,亦無慌亂。
反而——
語氣平靜,目光清明。
但其言外之意,清晰可辨:
好。
你們不是滿口仁義道德,動輒代表萬民、千士、天下蒼生嗎?
那麼現在,我一人在此,願與諸公一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