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今日,皇長孫也要效仿暴秦之舉?”
話音落下,朝堂一片死寂。
這已不是辯論,而是以道義為矛,直指君權核心。
他把朱允通逼到了懸崖邊緣。
倘若朱允通應一句“然”,便等於承認鏟除儒門,從此與天下讀書人為敵。
不必再多言,史筆如刀,後世唾罵足以將其永釘恥辱柱上。
但朱允通目光沉靜,仿佛早已洞悉其意。
他語氣平穩,卻透出鋒利如刃的冷峻:
“方先生。”
“何必在我麵前移花接木?”
“姑且不論‘焚書坑儒’是否真如傳聞所述?”
“今日所謂儒學,又與孔孟之時,有幾分相像?”
他腦海中浮現出兄長昔日的教誨,胸中信念愈發堅定。
此時,他不再注視方孝孺,而是轉身麵向整個朝班,朗聲道:
“況且……”
“我先前講過,單靠四書五經,無法振興大明。”
“可曾提過要廢除?從未。倒是你們,總把‘滅道統’掛在嘴邊。”
話落,滿殿嘩然。
朱允墳輕笑一聲:“三弟這話,豈不是前後不合?”
“你說儒學救不了國運,卻又說不廢,到底打的什麼主意?”
朱允通麵色如水,眸光沉定。
心中卻浮起當年大哥所說之言,字字清晰,仿佛回蕩在金殿之上。
“正如方先生所言,自漢武帝推崇儒術始,隋唐設科舉取士,唐宋以詩詞展才學,直至今日,科舉仍以四書五經為核心。”
“曆代用人之道,從察舉而九品中正,再到科舉定製。”
“儒學本身,何嘗不是隨世更易?”
他目光掃過群臣,聲音如鐵擲地。
“如今我大明之變——”
“正是對儒學選才之製的革新。”
“從百姓衣食住行,到朝廷財政調度、軍政體製,皆已更張。”
“那麼,關乎人才的科舉製度……”
“自然也該更替。”
“若今日不肯自行變革——”
他猛然抬眼,直視方孝孺,語氣驟冷。
“將來必被外患逼迫而變!”
廣袖一揮,聲震屋瓦。
“但我大明——絕非趙宋!”
“豈能屈膝事敵、俯首稱奴?”
“前車之鑒猶在眼前。”
“眼下這僅憑四書五經取士之法——”
“既不能解災民於水火,也不能固社稷於危難,更談不上強國興邦。”
“何來文教致盛?”
“故而——”
“大明育人之法、取士之製……”
“必須即刻改革!!!”
刹那間。
朱允通氣息急促,麵頰泛紅,連指尖都在微微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