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訥步出隊列,眉宇間透出前所未有的堅毅。
“科舉所依之典,乃陛下與群臣共定。”
“四書五經行之已二十有五年。”
“一旦驟然更張,天下學子將何所適從?”
“人心浮動,國本動搖,豈可輕率為之?”
“且朝廷自有長遠籌謀。”
“皇長孫年少,未必儘悉其中深意。”
“難道僅憑一人之言,便要廢千萬人所學、毀百年之製?”
“倘若皇長孫所見有偏……”
話音未落。
一股怒意自龍座之上奔湧而出。
朱元璋早已忍耐多時,見其仍欲絮語,眼中厲光頓起。
“住口!”
“你以為咱不知你們心中盤算?”
“既然提到了咱的大孫。”
“那今日就讓他說話。”
“允熥!”
“把你兄長備下的折子呈上來。”
老皇帝目光如炬,掃視階下。
朱允熥應聲而出,自袖中取出一卷奏章。
正欲啟讀。
卻被抬手製止。
朱元璋再度環視群臣。
“咱先前所問,你們可想出了答案?”
他猛然揮袖,聲震殿宇。
“咱再問一遍——”
“曆朝曆代,學術興替,何曾脫離帝王治世之需?”
“爾等既知古訓,可明今日之勢?”
“那麼,咱現在該當如何行事?”
這是朱元璋首次直麵科舉根本之變。
一時之間,滿殿無言。
鴉雀無聲。
較之此前財政更張、軍製變革,此次之爭,曠日持久。
阻力之巨,遠超往昔。
老皇帝雖早料如此,然親臨其境,仍不免感慨。
這些文臣對舊製的執守,幾近頑固。
但,他也深知。
昔日推行賦稅改革之時,何嘗不是舉步維艱?
最終,還是靠老二秦王率兩千鐵騎南下,以雷霆之勢掃清障礙。
即便至今,仍有餘黨暗中抵製,不肯歸心。
至於軍製革新。
本質在於厚待將士,提升軍中地位。
反對者寥寥。
加之洪武立國不過二十五年。
軍隊權柄的轉移,早已悄然進行。
五軍都督府的職權,正逐步歸於兵部。
五軍都督府,乃是大明勳貴武將執掌軍權的核心所在。
其子孫後代,亦可依例承襲,進入其中任職。
兵部則不同,更像是維係朝廷運轉的常規機構。
地方上的大軍部署,實則處於三方共管的狀態。
一為兵部調度,二為勳貴統率,三為皇室宗親監督。
正因如此,大明開國之初,武將難以培植私人勢力,“私蓄兵馬”之舉幾乎寸步難行。
與後期形成的盤根錯節、根深蒂固的武將世家相比,全然不在一個層次。
喜歡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請大家收藏:()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