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學校和澳洲經濟圈_1800年之龍騰四海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1800年之龍騰四海 > 第41章 學校和澳洲經濟圈

第41章 學校和澳洲經濟圈(1 / 2)

牛野並不在印度洋,他在哪裡?

他在回廣州的路上,此時正在五百噸的三體船上,在海浪搖晃中向著中華的方向。這一次,他要全麵提升廣州的工業和教育體係。

在廣州很遠的郊外,有一個地方它很不起眼,那是一個三千人規模的學校,名字叫做“媽祖水手學堂”。

這個學校隻招收十五歲以下的孩子,最早的一批孩子隻上兩年學,隻學三門課,《三字經》,《紀效新書》和《天工開物》。然後,他們還要學習航海,請的都是老水手和西洋海員。

這個學校成立於1805年6月,分為短線班和長線班。

短線班兩年畢業主要培養的海員,畢業的條件是認識兩千個漢字,聽完《紀效新書》和《天工開物》,熟練掌握一個崗位航海技能,比如舵手,帆手,了望手,炮手,現在加上了一個輪機手。招生是按照艦船的人數比例來的。這批孩子大約兩千人。

長線班的學習時間長達6年,這是牛野最野心勃勃的計劃。

這個班的學員除了基本學習,還需要至少掌握一門外語,並且學習全套翻譯於西洋的物理,化學和工業知識。他們每年會有老師帶著在廣州的蒸汽機廠,龍門吊廠和船廠,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一個月時間。要動手一個工序,要了解流水線,了解工業到底是什麼東西。這批孩子大約一千人。

對於這個班,牛野有著極高的要求,他們是由每年挑選出來最優秀的孩子,不但讀書不花錢,每一年隻要成績優異,這些孩子還能每一個月領一兩銀子。

這在整個廣州底層人民眼裡,簡直就是一道光啊!

每年六月開學,這個偏遠的學校門口都有數萬孩子在等待考核入學,這考核不是考寫字,而是問一些思考問題。

比如,一群人打架,你這邊人少,怎麼辦?挑兩桶水過河,你挑不動,怎麼辦?給你一兩銀子,怎麼賺錢?

而且,這種考試是三個小孩一組,他們要看看誰最聰明,誰能組織。

然後,是動手遊戲,用積木搭一座一人高的大城,給他們一起看一眼,然後就讓他們自己搭,時間是一天。

看看誰有耐心,誰有創意,誰記憶能力強,誰能思考結構。

現在已經是第二批短期班的學員,已經有四千名航海學員,進入媽祖軍了。

第二期的短期班,加入了三個新東西:

第一個是蒸汽機基本操作。

第二個是叫做“六分儀”的設備,主要是用來觀測星星,是可以精確確定緯度的設備。

第三個是叫做“航海鐘”的設備,航海鐘是18世紀關鍵航海儀器,由約翰·哈裡森發明。它能抵抗航海顛簸與溫濕度變化,精準計時。船員借此對比出發地格林尼治時間與當地太陽時,算出經度差,從而確定船隻東西位置。

六分儀和航海鐘結合,就能精確知道自己的精度和緯度,這為真正穿越大海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不知道,你們還記得嗎?

姚耀祖問牛野,蒸汽飛剪船要多少錢一艘?

當時,牛野說要兩白銀!

姚耀祖認為牛野騙他,想騙他的銀子。

可姚並不知道,牛野並沒有騙他,這兩白銀之中,就有三千兩白銀指的就是這兩套設備的頂級版本。

是的,兩個設備的組合體,精度最好的版本,在西洋要賣到2000兩白銀,而在澳門它們更是高達三千兩白銀!

姚耀祖自以為很聰明,他覺得牛野在騙他。可他哪裡知道,一艘真正的軍艦,除了他說的,“速度,射程,風向之外,媽祖軍其實還加入了兩個緯度:經緯度和蒸汽動力”。

媽祖水手學校,大部分培養的實用型航海學員,他們要畢業,要在船上找到工作,就必須要學會使用六分儀,航海鐘和蒸汽機。

他們這些孩子和招募的老水手一起,將架構媽祖軍的未來。

現在的飛剪船,每一條都有一套這樣的設備,有大量航海學校畢業的孩子,他們不但自己要會用,還要負責教導其他船員,教的很簡單就看數據,然後用口訣代入公式,算出結果,最後找到對應的點,查海圖的經緯度坐標。

有這樣的設備,如果約定好,船隊將可以在任何精確的坐標點彙合。

另一邊,鐵礦港裡李海潮忙的腳不沾地。他和陳阿生跟著牛野八年,寫字讀書,了解基本科學道理和為人處世。

以及每一次牛野在開完會後,會跟他和陳阿生講聽媽祖軍的發展,又為什麼要這樣發展。這麼多年下來,他對於媽祖軍的發展架構有一個清晰了解。

現在,澳洲管理中心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代理,這幾日在這裡要開始的海員學校招生和新的槍炮工廠開辦,讓他恨不得,把自己一劈兩半。

1808年六月初,澳洲的鐵礦港城。

李海潮走進新修好的槍械工廠,空氣中彌漫著潤滑油與鐵鏽的氣味。七十幾個工匠正埋頭工作,有的在打磨槍管,有的在組裝扳機,有的在調試火藥填裝裝置。這裡遠離海岸,遠離海盜與戰火的威脅,是蘭芳共和國與媽祖軍在澳洲的重要軍械基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海潮沒有直接去檢查生產進度,也沒有催促工匠們加快手腳。他隻是慢悠悠地走了一圈,然後站在車間中央,問工頭:“還缺什麼?需要彆的工廠配合什麼?”

工頭愣了一下,隨即掰著手指頭數起來:“淬火用的銅管還得從隔壁冶煉廠送,銼刀的鋼料得再補一批,還有,裝配台的木料不夠了……”

李海潮點點頭,把這些記下來,然後轉身離開。

——管理者不是來強壓的。

牛野總說,“強壓得不到好結果!工人需要工資和獎金,就會好好做。好的管理者,要做繡娘,把各個產業緊密縫合,繡出澳洲的錦繡山河。”

李海潮一直就是這麼做的。

鐵礦港城正在擴張,越來越多的移民湧入,攤販、小販、匠人、商人,擠滿了街道。起初,道路混亂,攤販隨意擺設,甚至堵住了交通。有人提議直接驅趕,或者強行收稅。

但牛野搖頭:“頂著風雨擺攤的是什麼人?隻有窮人。門店可以收稅,小買賣不能收。給他們一條出路,彆堵死了!讓他們賺錢,賺了錢造房子修門麵,誰願意一輩子坐在地上擺攤?你願意嗎?”

於是,李海潮帶著一群從廣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還有老海員們,製定了新的規矩——

沿著主馬路兩側的小巷子,全部空出來讓人擺攤。

隻要來管理中心說一聲,就給你畫一條兩米的白線,這裡就是你的攤位。

但每日要打掃乾淨,否則停擺一周。

若是不擺了,那就收回,不允許再買賣。

——窮人需要活路,城市需要煙火。

牛野說:“越熱鬨的城市,老百姓過得越好!”

李海潮的辦公室裡,貼著一句話——“織就錦繡”。

這四個字,是他親手寫的。

管理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而是繡娘。

城市不是靠強壓運轉的機器,而是靠一針一線編織的錦繡山河。

李海潮帶著這群年輕人和這些老海員管理著澳洲三個自治領的事務。他們沒有太多經驗,但他們幾乎來自華夏沿海的窮苦家庭,知道苦日子是怎麼回事。


最新小说: 死遁後男主黑化成反派了 權力之巔:從中央選調生開始 斬神:以生命為棋,改眾人之命 雲逸傳奇 饑荒年,我的匣子通現代 大小姐有點顛[八零] 誰說我隻是劍修的?我是齊修啊 我在東北當薩滿的那些年 未來武神:我練的是獨孤九劍! 掙錢一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