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四月初二,北京城內的煙火氣漸漸複蘇,街道上已有商販擺起小攤,孩童追逐的笑聲偶爾傳來。李虎站在正陽門城樓上,望著城內逐漸恢複的秩序,心中卻始終惦記著一樁大事——明十三陵的安危。昨日安撫百姓時,一名守陵老卒冒死進城稟報,大順軍曾在三月底試圖挖掘長陵與定陵,雖被守陵官兵擊退,但陵園內的棱恩殿、明樓等建築已遭破壞,部分石像生也被推倒。
“張勇,你暫代我主持北京城內事務,務必確保糧草按時發放,房屋修繕進度不滯後。”李虎轉身對身旁的副將說道,語氣不容置疑,“我親自率領一萬大軍前往十三陵,守護先帝陵寢,順便查看受損情況。”
張勇躬身領命:“大將軍放心,城內事務末將定能妥善處理,您早去早回。”
辰時三刻,李虎率領一萬大軍從德勝門出發,朝著昌平方向疾馳。大軍分為前、中、後三隊:前隊兩千人,配備五十門輕型後膛炮,負責沿途偵查與開路;中隊五千人,攜帶修繕陵園所需的木材、磚瓦與工具,由工匠隨行;後隊三千人,負責押運糧草與保護工匠安全。隊伍行進間,旗幟飄揚,馬蹄聲與腳步聲交織,引得沿途百姓紛紛駐足,見是北伐軍前往守護皇陵,無不焚香祈福。
午時過後,大軍抵達昌平城外。遠遠望去,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籠罩在一片肅穆之中,隻是山間的幾處陵園隱約可見殘破的痕跡。李虎令大軍在昌平城外安營,自己則率領百名親兵與幾名工匠,先行前往長陵——這裡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也是大順軍重點破壞的目標。
長陵的棱恩殿前,景象觸目驚心:殿門被大順軍劈開,殿內的木質梁柱有被刀砍斧鑿的痕跡,幾扇窗戶已完全破碎;殿前的兩座石像生被推倒在地,底座斷裂,石屑散落一地;明樓的瓦片掉落大半,屋脊上的吻獸也被砸毀。守陵老卒們見李虎到來,紛紛跪地哭訴:“將軍,您可算來了!三月二十九日那天,大順軍來了五千多人,拿著鐵鍬、鋤頭就想挖陵,我們拚死抵抗,才把他們打跑,可陵園也毀成這樣了……”
李虎扶起老卒,看著殘破的陵寢,眼中滿是痛心:“老丈放心,我帶來了工匠與修繕物資,定會將陵園恢複原貌。另外,我已下令,從今日起,十三陵各陵寢外均設立崗哨,每座陵園駐守五百士兵,配備十門火炮,絕不讓任何人再破壞先帝陵寢!”
隨後,李虎又前往定陵、昭陵等受損較嚴重的陵園查看。定陵的明樓牆體被大順軍用火藥炸出一道缺口,昭陵的神道石像生有三尊被推倒,其中一尊文官石像的頭部已斷裂。每到一處,李虎都仔細詢問守陵官兵受損細節,讓工匠一一記錄,製定修繕方案。
“傳我命令!”回到長陵棱恩殿前,李虎高聲下令,“前隊兩千人,即刻在十三陵各陵寢外設立防禦工事,挖掘壕溝,架設火炮,嚴禁閒雜人等靠近;中隊工匠與士兵分為十三組,每組負責一座陵園的修繕,優先修複棱恩殿、明樓等核心建築,石像生需重新扶正加固;後隊負責保障工匠飲食與物資供應,每日清點修繕材料,確保不浪費、不短缺。”
命令傳下,士兵與工匠們立刻行動起來。工匠們丈量受損建築尺寸,繪製修繕圖紙;士兵們有的搬運木材、磚瓦,有的挖掘壕溝,有的擦拭火炮,整個陵園內一派忙碌景象。李虎也沒有閒著,他親自來到長陵明樓,看著工匠們修補牆體,不時詢問修繕細節:“牆體缺口需用糯米灰漿填補,確保堅固耐用,瓦片要選用新燒製的琉璃瓦,與原有瓦片顏色一致。”
工匠們連連點頭:“將軍放心,我們都是京城最好的工匠,定能將陵寢修得與原來一模一樣。”
傍晚時分,十三陵的防禦工事已初步建成。各陵寢外的壕溝深兩丈、寬三丈,溝上鋪設可隨時收起的木板;火炮架設在壕溝後方的土台上,炮口對準通往陵園的道路;士兵們分班值守,手持燧發槍,目光警惕地盯著四周。李虎巡視一圈,見防禦措施到位,修繕工作也有序推進,心中稍安。
就在此時,李虎懷中的係統麵板突然亮起——這是王巢臨行前給他配備的簡易麵板,可實時接收係統消息與獎勵提示。麵板上跳出一行金色文字:“宿主麾下將領李虎,率部守護明十三陵,修繕受損陵寢,維護華夏曆史傳承,贏得民心,觸發係統嘉獎:積分25萬,白銀300萬兩。獎勵已自動存入宿主賬戶,可隨時調用。”
李虎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這是係統對守護皇陵之舉的獎勵。他心中大喜,立刻讓人備好筆墨,寫下一封書信,詳細說明前往十三陵的經過、陵園受損情況、修繕進展與係統嘉獎事宜,派快馬送往濟南,稟報王巢。
送信的親兵快馬加鞭,連夜趕路,於次日午時抵達濟南。王巢正在巡撫衙門與宋應星商議軍工坊擴大生產之事,見親兵送來李虎的書信,連忙拆開閱讀。當看到“係統嘉獎積分25萬、白銀300萬兩”時,王巢忍不住拍案叫好:“好!李虎做得好!守護皇陵不僅是對先帝的告慰,更是贏得民心的關鍵,這獎勵來得實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宋應星也湊過來閱讀書信,看到十三陵受損情況,不禁歎息:“大順軍此舉,真是暴殄天物,還好李將軍及時前往修繕,否則損失更重。”
王巢收起書信,沉思片刻,對宋應星說道:“這300萬兩白銀,不能挪用他處。你立刻安排人手,將白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150萬兩,運往北京,專門用於十三陵的修繕,務必讓工匠們用上最好的材料,將陵寢恢複原貌;另一部分150萬兩,也運往北京,一部分用於城內房屋修繕,一部分作為北伐軍軍餉,確保士兵們衣食無憂。”
宋應星躬身應道:“大人考慮周全,屬下這就去安排,明日一早就派車隊押運白銀前往北京。”
與此同時,十三陵的修繕工作已進入高潮。在長陵棱恩殿,工匠們正忙著更換受損的梁柱,新的木質梁柱均選用從南方運來的金絲楠木,由士兵們合力抬入殿內;明樓的修繕現場,工匠們站在腳手架上,小心翼翼地鋪設新琉璃瓦,確保每一片瓦片都嚴絲合縫;神道旁,士兵們與工匠們一起,用繩索與滾木將推倒的石像生重新扶正,再用糯米灰漿加固底座。
守陵老卒們見此情景,無不熱淚盈眶。一名看守長陵四十餘年的老卒,拉著李虎的手說道:“將軍,老奴活了六十多歲,從未見過如此重視先帝陵寢的軍隊。有你們在,先帝在天有靈,也能安息了!”
李虎握著老卒的手,語氣鄭重:“守護先帝陵寢,是我們的責任。大明的江山不能丟,先帝的陵寢更不能毀。待修繕完成,我們還要在此設立永久守衛,讓十三陵永遠安寧。”
三日後,王巢派來的白銀車隊抵達北京,張勇立刻派人將其中150萬兩白銀送往十三陵。李虎收到白銀後,第一時間增加了修繕物資的采購,從京城與周邊地區招募了更多工匠,加快修繕進度。同時,他還下令,對守陵老卒們給予賞賜,每人發放十兩白銀與兩石糧食,讓他們安心守護陵寢。
消息傳回北京城內,百姓們無不稱讚北伐軍的仁義之舉。原本對北伐軍還有些疑慮的明朝舊臣,見李虎如此重視先帝陵寢,也紛紛放下戒備,主動前往善後局,協助處理政務。一名曾在崇禎朝擔任禮部尚書的老臣,甚至主動提出前往十三陵,指導工匠們按照禮製修繕陵寢,確保每一處細節都符合明朝典製。
李虎大喜過望,當即任命老臣為“十三陵修繕總監”,讓他全權負責陵寢修繕的禮製規範。老臣感激涕零,說道:“將軍如此尊重先帝,老臣定當儘心竭力,不負將軍所托!”
又過了五日,十三陵的核心建築修繕已基本完成。長陵的棱恩殿重新煥發光彩,新的梁柱挺拔堅固,窗戶也換上了新的雕花窗欞;定陵的明樓牆體缺口被填補完好,從遠處望去,與原有牆體渾然一體;神道上的石像生全部重新扶正,底座加固,恢複了往日的莊嚴。李虎站在長陵明樓前,看著修繕一新的陵寢,心中滿是欣慰。
“傳我命令,大軍今日返回北京。”李虎對身邊的將領說道,“留下五千士兵,分為十三隊,每隊駐守一座陵園,由經驗豐富的軍官統領,務必確保陵寢安全。另外,讓工匠們留下一部分,繼續完善陵園內的細節修繕,所需物資由北京城內統一調配。”
當日傍晚,李虎率領五千大軍返回北京。大軍進城時,百姓們自發地在街道兩旁迎接,有的提著茶水,有的拿著饅頭,口中高呼“將軍辛苦了”。李虎勒住馬韁繩,向百姓們拱手致意,心中感慨萬千——守護皇陵不僅贏得了係統嘉獎,更贏得了百姓的信任與支持,而這,正是北伐複京、複興大明最堅實的基礎。
回到正陽門城樓,張勇立刻上前稟報:“大將軍,您走後這幾日,城內房屋修繕已完成三成,糧草發放到位,沒有出現任何混亂。另外,王大人派來的文官已抵達北京,明日便可協助處理政務。”
李虎點了點頭,目光再次望向遠方的天壽山方向。夕陽下,十三陵的輪廓隱約可見,肅穆而莊嚴。他知道,守護好先帝陵寢,隻是北伐大業的一小步,接下來,還要追擊李自成、抵禦清軍、統一全國,任重而道遠。但此刻,他心中充滿了信心——有百姓的支持,有係統的助力,有麾下將士的同心協力,定能完成先帝遺願,讓大明的旗幟重新飄揚在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