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還沒散儘,蓬萊城中心的空地上已響起了叮叮當當的聲響。趙大勇帶著二十名民團骨乾,正指揮著仆役搭建粥棚——四根粗壯的木柱深深紮進泥土,架起的橫梁上蓋著油布,下方壘起三個土灶,大鐵鍋裡的清水正咕嘟咕嘟冒著泡,蒸騰的水汽混著潮濕的海風,在空氣中彌漫開淡淡的暖意。
“動作快點!再過一個時辰,流民該來了!”趙大勇擦了把額頭的汗,對著眾人喊道。昨夜王巢召集核心骨乾議事,決定今日起開倉放糧,用係統裡的糧食賑濟流民,他自告奮勇負責粥棚的搭建與值守,生怕出半點差錯。
沈文提著賬簿匆匆走來,身後跟著兩個推著糧車的仆役,糧車上的麻袋鼓鼓囊囊,印著“王記”的字樣——這是王巢特意讓係統生成的標識,既掩人耳目,又能讓百姓認出是官府發放的糧食。“趙千戶,第一批糧食到了,共五千斤,都是新米,你清點一下。”
趙大勇上前掀開麻袋,雪白的大米傾瀉而出,顆粒飽滿,散發著淡淡的米香。他忍不住咂舌:“公子這糧食真是頂好的!比青州府衙的官糧還強!”
“那是自然。”沈文笑著點頭,“公子說了,粥要熬得稠,每人每次至少給一大碗,絕不能摻沙子糊弄人。”他指著賬簿補充道,“我讓人做了木牌,流民領粥時登記姓名與人數,避免重複領取,你盯著點登記的弟兄。”
兩人正說著,遠處傳來一陣雜亂的腳步聲。隻見一群流民扶老攜幼地走來,他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眼神裡滿是警惕與期盼。為首的是個白發蒼蒼的老婦人,手裡牽著個瘦得皮包骨頭的孩子,正是前幾日在街道上抱著死去孫兒哭泣的那位。
“官爺,這裡真的發粥?不要錢?”老婦人顫巍巍地問道,聲音裡帶著不確定。張懷安在任時,也曾假惺惺地設過粥棚,卻隻給清湯寡水,還逼著流民去給他做苦工,不少人因此丟了性命。
趙大勇走上前,放緩了語氣:“老夫人,放心吧!這是王大人設的粥棚,管飽,不要錢,也不用做苦工!”他示意仆役盛了一碗粥,遞到老婦人手裡,“您嘗嘗,還是熱乎的!”
粥碗遞到手中時,老婦人明顯愣了一下——碗裡的粥稠得能立住筷子,還飄著幾顆紅棗。她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勺,吹涼後喂給身邊的孩子,孩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嘴角沾著米粒,眼睛裡瞬間有了光彩。“是真的!是真的稠粥!”老婦人激動得眼淚直流,對著粥棚的方向連連磕頭,“王大人真是活菩薩啊!”
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流民們立刻湧了上來。趙大勇讓人維持秩序,按順序發放粥碗,登記的弟兄則麻利地記錄著姓名與人數。大鐵鍋裡的粥一碗接一碗地舀出,仆役們不時往鍋裡添米加水,嫋嫋炊煙升起,將空地上的寒意驅散了不少。
一個年輕漢子捧著粥碗,蹲在牆角大口吞咽,眼淚混著粥水一起下肚。他是濰縣來的流民,妻兒都死於匪患,一路乞討到蓬萊,本以為要餓死街頭,沒想到遇上了王巢的粥棚。“要是早遇到王大人,俺妻兒也不會死了…”他哽咽著,卻又立刻挺直了腰杆——能吃飽飯,就能活下去,說不定還能報仇。
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蓬萊城。到了午時,粥棚前已經排起了長龍,從城中心一直延伸到西門,足有幾百人。王巢帶著陳武巡查時,看到的正是這樣一幅景象:流民們有序排隊,孩子們捧著粥碗雀躍,不少人吃完粥後,主動幫著仆役劈柴挑水,臉上再也沒有了往日的麻木。
“公子,您看,這粥棚效果比預想的還好!”陳武笑著說道,眼神裡滿是欽佩。他原以為賑濟流民會引發混亂,沒想到王巢僅憑一碗稠粥,就穩住了人心。
王巢點頭,目光掃過人群,沉聲道:“粥棚隻能解燃眉之急,要讓流民真正安定下來,還得給他們土地與希望。”他對著身邊的親兵道,“去把告示貼出去,就說凡願意開墾荒地者,免三年賦稅,官府提供農具與種子!”
親兵應聲而去,不多時,幾張寫著告示的黃紙就貼在了粥棚旁的牆上。識字的流民高聲念出告示內容,人群瞬間沸騰了。“免三年賦稅?還給農具種子?”“王大人沒騙我們吧?真的給地種?”
“本官從不騙人!”王巢走上前,對著眾人高聲道,“蓬萊城東有萬畝荒地,隻要你們願意開墾,這些地就歸你們所有!三年之內不用交一粒糧,開墾用的犁、鋤,播種用的糧種,官府全部免費提供!等荒地變成良田,你們就能娶妻生子,安穩過日子!”
“我們願意!”人群中立刻響起震天的響應。對於流民來說,土地是命根子,有了地,就有了活下去的底氣,有了安穩過日子的希望。剛才那個濰縣來的年輕漢子第一個站出來:“王大人,俺願意開墾荒地!俺有力氣,能種地!”
“俺也願意!俺以前是莊稼漢,最會種地了!”“俺也去!隻要能有地種,再苦再累俺都不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巢讓人在粥棚旁設了報名點,由沈文負責登記。流民們踴躍報名,登記的賬簿很快就寫滿了一頁又一頁。沈文一邊記錄,一邊感慨:“公子,這才半個時辰,就有一百多戶報名了!照這速度,用不了幾天,城東的荒地就能開墾出來!”
“這就是民心。”王巢語氣平靜,卻帶著一絲堅定,“你隻要真心對百姓好,百姓就願意跟著你乾。”他看著報名的流民,心中暗忖:萬畝荒地開墾出來,不僅能解決流民的安置問題,還能增加蓬萊的糧食產量,為衛所軍提供充足的糧草,可謂一舉兩得。
接下來的三天,粥棚前的報名點一直排著長隊。不僅是城內的流民,連周邊鄉鎮的災民也聞訊趕來,有的推著獨輪車,有的背著鋪蓋卷,隻為能分到一塊地,領到一套農具。沈文帶著賬房先生連軸轉,登記的賬簿堆成了小山,仆役們則忙著給報名的流民發放臨時口糧,讓他們能撐到開墾荒地的那天。
第四天清晨,沈文拿著統計好的名冊,興衝衝地跑到衙署:“公子!報名墾荒的流民已經有一千戶了!共三千二百多人,大多是青壯,還有不少懂農事的老把式!”
王巢接過名冊,看著上麵密密麻麻的名字,嘴角露出一絲笑意。一千戶流民,就是一千個家庭,他們將在蓬萊紮根,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好!”他高聲道,“即刻通知下去,明日辰時,在城東荒地集合,分發農具與種子,正式開始墾荒!”
沈文應聲而去,王巢剛要起身,腦海中突然響起係統提示音:
【叮!宿主成功安撫流民,解決民生危機,完成“整頓蓬萊”係列任務二:安撫民生。】
【任務獎勵:積分30萬,隨機獲得“經濟作物種子”一份已存放至係統倉庫,內含棉花、甘蔗種子各五十斤)。】
【“民心係統”好感度+30,當前蓬萊民心好感度:85良善)。】
30萬積分!還有經濟作物種子!王巢心中一喜。積分可以兌換係統裡的物資與技術,而棉花與甘蔗更是寶貝——棉花能做軍裝被褥,解決將士與百姓的禦寒問題;甘蔗能製糖,不僅能改善生活,還能作為商品出售,增加蓬萊的收入。
他立刻打開係統倉庫,果然看到兩個標注著“棉花種子”“甘蔗種子”的麻袋。王巢嘴角的笑意更濃了——有了這些種子,蓬萊的發展又多了幾分底氣。
次日辰時,城東的荒地上擠滿了人。一千戶流民整齊列隊,眼神裡滿是期盼;趙大勇帶著一百名衛所軍維持秩序,陳武則指揮著仆役分發農具與種子。陽光下,嶄新的曲轅犁、鋤頭、鐮刀閃閃發亮,裝著糧種的麻袋堆成了小山,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清香與希望的氣息。
王巢走上土台,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湧起一股豪情。“鄉親們!”他高聲喊道,“從今日起,這片荒地就是你們的家園!官府會派農官指導你們耕種,會修水渠解決灌溉問題,隻要你們好好乾,三年後,這裡定會變成良田!”
“多謝王大人!”流民們齊聲高呼,聲音震徹曠野。他們紛紛拿起農具,奔向分配給自己的地塊,開始刨土翻地。鋤頭落下的聲音、號子聲、孩童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蓬萊重生的序曲。
王巢走下土台,看著一個老把式正教年輕流民使用曲轅犁,犁尖劃過土地,翻出新鮮的泥土;不遠處,幾個婦女正撒播糧種,動作麻利而虔誠。他知道,這些種子不僅是糧食的希望,更是蓬萊的希望——隻要民心安穩,田地豐收,蓬萊就再也不是那個破敗不堪的千戶所,而是能抵禦海盜、繁榮興旺的樂土。
這時,沈文拿著一份文書走來:“公子,登州知府派人送來文書,說聽聞您安撫流民、開墾荒地,要上報朝廷為您請功呢!”
王巢接過文書,淡淡一笑。他要的不是朝廷的功名利祿,而是蓬萊的安穩與興旺,是百姓的安居樂業。他抬頭望向遠方的大海,海風拂過臉頰,帶著鹹濕的氣息,卻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壓抑。
城東的荒地上,人影攢動,熱火朝天。王巢知道,蓬萊的春天,來了。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