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七年,孟夏的風裹挾著麥香漫過蓬萊城,城北的王家學堂裡,琅琅書聲穿透窗欞,與不遠處校場的訓練口號遙相呼應。青磚壘砌的院牆剛刷過新泥,院門上懸掛的“王家學堂”木匾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匾沿纏繞的紅綢隨風輕擺——今日是學堂開課滿月的日子,兩百名孩童的讀書聲,成了蓬萊最鮮活的晨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東廂房的教室裡,先生周明遠手持戒尺,在案前踱步,聲音洪亮。二十個孩童端坐在簡陋的木凳上,小腰板挺得筆直,稚嫩的嗓音雖參差不齊,卻透著一股子認真。他們大多是流民的孩子,一月前還穿著打補丁的破衣,赤著腳在泥地裡打滾,如今卻換上了學堂統一縫製的粗布短褂,臉上的汙垢被洗得乾乾淨淨,眼神裡滿是對知識的好奇。
靠窗的位置,一個叫小石頭的男孩正用手指在桌麵上比劃著“善”字的筆畫。他爹是步兵營的夥夫,上個月跟著王巢打黑風寨時受了傷,原本以為日子又要回到從前的苦熬,沒想到王巢不僅給了撫恤金,還讓他進學堂讀書。小石頭攥著衣角,把“善”字的筆畫記在心裡,想著晚上回家寫給他爹看。
“都停一下。”周明遠放下戒尺,拿起案上的生字卡,“誰能認出這個字?”卡片上寫著一個“家”字,墨跡飽滿。
“我認識!”小石頭立刻舉手,踮著腳尖喊道,“是‘家’!先生昨天教過,有房有豬就是家!”
周明遠笑著點頭:“說得對!那誰能說說,你的家在哪裡?”
孩子們立刻七嘴八舌地答起來:“我的家在蓬萊!”“我的家在學堂旁邊的茅草屋!”“我的家有娘和弟弟!”小石頭漲紅了臉,大聲道:“我的家在蓬萊,有爹,有我,還有王大人給的新衣服!”
話音剛落,教室裡便響起一陣清脆的笑聲。周明遠眼中泛起暖意,這些孩子從前大多流離失所,連“家”的概念都模糊不清,如今卻能清晰地說出自己的家,這便是學堂最珍貴的意義。
此時,王巢正帶著沈文走在學堂的院子裡,聽著教室裡的讀書聲,腳步放得極輕。院子裡新種了幾株楊柳,枝條已抽出嫩綠的新芽,幾個課間休息的孩童正圍著柳樹追逐嬉戲,手裡拿著用泥巴捏的小玩意兒。見王巢走來,孩子們先是一愣,隨即紛紛圍攏過來,怯生生地喊:“王大人好!”
王巢蹲下身,摸了摸一個小女孩的頭——她叫丫丫,爹娘都是墾荒的流民,剛進學堂時天天哭著要娘,如今已是最愛讀書的孩子。“今天學了什麼字?”他笑著問。
丫丫從懷裡掏出一張皺巴巴的生字卡,上麵寫著“國”字:“先生教了‘國’,說四方框裡有寶玉,就是國家的國。”她歪著腦袋,眼神裡滿是疑惑,“王大人,國家是什麼呀?”
這個問題讓王巢微微一怔。他看著孩子們清澈的眼睛,想起自己穿越而來的初衷——不就是為了守護這片土地上的“家”與“國”嗎?“國家就是很多很多家合在一起,”他儘量用孩童能懂的語言解釋,“有蓬萊,有登州,有咱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還有生活在土地上的所有人。”
丫丫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把“國”字卡片緊緊攥在手裡:“那我要好好學字,保護國家!”
王巢心中一暖,正想再說些什麼,西廂房的讀書聲突然高了起來,夾雜著算術口訣的背誦:“一得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他起身走向西廂房,透過窗紙的破洞往裡看——三十個孩童正圍著一張長桌,用小石子練習加減法。先生李夫子拿著木棍,在地上畫著算式:“五個石子,拿走兩個,還剩幾個?”
“三個!”孩子們齊聲回答,紛紛舉起手裡的小石子比劃。有個叫狗蛋的男孩性子急,直接把石子往桌上一撒,數完後大聲道:“先生,俺數了,是三個!”
李夫子笑著點頭:“對!以後你們爹娘賣糧食、算工錢,就不用再發愁算不清了。”狗蛋的爹是水師的水手,上次領餉銀時還對著賬本發愁,狗蛋聽了這話,立刻把“52=3”的算式記在心裡,想著回去教給爹。
“這一個月,孩子們的進步比預想中快得多。”沈文站在王巢身後,低聲說道,“周先生說,大部分孩子已經能認出一百多個常用字,十以內的加減法也能熟練算出來了。”他遞過一本名冊,上麵記錄著每個孩子的學習進度,“就是教具太少,生字卡都是先生手寫的,算術隻能用石子、樹枝代替,時間長了怕影響學習。”
王巢點點頭,目光掃過教室裡簡陋的教具,心中已有了主意。他早就想為學堂添置些實用的教具,隻是一直忙著軍務,沒能顧及。“你跟我來。”他對沈文說,轉身走向學堂後院的僻靜處——那裡是他私下取用係統物資的地方。
心念一動,係統的虛擬麵板便出現在眼前。王巢在“文教類”物資中翻找,很快便找到了想要的東西:“簡易識字卡片套裝”“算術啟蒙教具”。識字卡片一套有五百張,正麵是常用漢字,背麵配著簡單的插圖,比如“山”字配著山的圖畫,“水”字配著水的波紋;算術教具則包括木質數字塊、加減法口訣板,還有能拆分的算術棒,專為孩童設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兌換這兩樣,各來五套。”王巢點擊確認,係統提示“消耗積分兩萬,兌換成功”。下一秒,五個木箱子便出現在地上,打開一看,嶄新的識字卡片和算術教具整齊排列,散發著淡淡的木頭清香。
“這些東西太實用了!”沈文拿起一張識字卡片,看著背麵的插圖,忍不住讚歎,“有了這些,孩子們學字肯定更快。”
王巢拿起一套算術棒,走到院子裡正在休息的孩童中間:“誰想玩這個?”孩子們立刻圍了上來,好奇地盯著他手裡的木頭棒子。王巢舉起三根算術棒:“這是三,再加上兩根,是多少?”他把算術棒拚在一起,“你們數數看。”
“五!”孩子們齊聲喊道,眼睛裡閃爍著興奮的光芒。王巢笑了,把算術棒分給他們:“你們自己試試,用這個算加減法,比石子方便多了。”孩子們立刻拿著算術棒擺弄起來,有的湊在一起算“3+4”,有的互相出題考對方,院子裡滿是歡快的笑聲。
周明遠和李夫子聞訊趕來,見了識字卡片和算術教具,激動得連連作揖:“王大人真是雪中送炭!有了這些,老朽教起來也事半功倍!”周明遠拿起一張“田”字卡片,背麵畫著方方正正的田地,“這樣圖文結合,孩子們一看就懂,比我手寫的好太多了。”
王巢擺擺手:“先生們辛苦了。這些教具隻是輔助,關鍵還是靠你們用心教導。”他看向圍在身邊的孩童,突然想起前世學過的啟蒙歌謠,或許可以改編一下,讓孩子們更容易記住知識。
“大家坐好,我教你們唱首歌。”王巢拍了拍手,孩子們立刻安靜下來,圍坐在他身邊。他清了清嗓子,用輕快的調子唱起來:“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沒打到,學到新知識。六七八九十,算術要牢記,加減算得對,爹娘笑嘻嘻……”
這首歌謠簡單易懂,調子又好聽,孩子們跟著唱了兩遍就學會了。小石頭拍著小手,唱得最起勁:“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丫丫也跟著哼唱,小腦袋隨著節奏一點一點的。周明遠站在一旁,聽著這朗朗上口的歌謠,忍不住也跟著唱了起來。
唱完算術歌謠,王巢又教了一首識字歌謠:“‘人’字像個小傘兵,‘口’字像個小嘴巴,‘手’字像隻小手丫,‘足’字像雙腳丫丫……”他邊唱邊用手比劃著字形,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很快就記住了“人”“口”“手”“足”四個字的寫法。
學堂裡的氣氛愈發熱烈,讀書聲、歌聲、笑聲交織在一起,連飛過的麻雀都停在柳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叫著,仿佛在湊熱鬨。有個剛進學堂沒幾天的小男孩,以前總是哭著要找娘,此刻卻拿著識字卡片,跟著大家一起唱歌,臉上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惶恐。
臨近正午,學堂放學的號角聲響起。孩子們拿著新發的識字卡片和算術棒,蹦蹦跳跳地跑出學堂,奔向在門口等候的家長。小石頭一眼就看到了拄著拐杖的爹,立刻跑過去,舉起識字卡片:“爹,俺認識‘家’字了!有房有豬就是家!”
他爹接過卡片,粗糙的手指摩挲著上麵的字跡,眼眶瞬間紅了。他以前是個睜眼瞎,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沒想到兒子才上學一個月,就認識了這麼多字。“好,好……”他哽咽著說不出話,隻是緊緊拉著小石頭的手,看向學堂的方向,滿眼都是感激。
丫丫的娘正站在人群裡,手裡提著剛買的野菜。丫丫跑過去,把算術棒舉到她麵前:“娘,俺會算5減2等於3了!以後你賣野菜,俺幫你算錢!”她娘笑著摸了摸她的頭,抬頭看向學堂門口的王巢,深深鞠了一躬——若不是王大人辦了學堂,丫丫這輩子恐怕都隻能像她一樣,當個睜眼瞎。
不遠處,幾個流民家長聚在一起,看著孩子們歡快的身影,低聲議論著:“王大人真是大好人,不僅給咱們分田,還讓孩子免費上學。”“以前孩子跟著咱們顛沛流離,現在終於能安穩讀書了,以後說不定能有出息。”“咱們得好好種地、好好當兵,報答王大人的恩情!”
王巢站在學堂門口,聽著這些議論,心中感慨萬千。他辦學堂,起初隻是為了兌現招募時“家裡的孩子能去學堂讀書”的承諾,沒想到卻收獲了如此深厚的民心。這些孩子,是蓬萊的未來,是這片土地的希望,隻要他們能讀好書、明事理,蓬萊就有長久的安寧。
沈文走到他身邊,笑著說:“公子,您看,現在學堂裡再也聽不到孩子的哭聲了,個個都盼著來上學。周先生說,還有不少流民想送孩子來,隻是咱們的教室和先生都不夠。”
“再擴建兩間教室,再請兩位先生。”王巢毫不猶豫地說,“錢和物資從墾荒的盈餘裡出,一定要讓想讀書的孩子都能進學堂。”他看向遠處的農田,流民們正在地裡忙碌,汗水滴在泥土裡,卻帶著對未來的期盼,“孩子有書讀,大人有活乾,這才是真正的安穩日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午後的陽光透過楊柳枝,在地上灑下斑駁的光影。王巢走進東廂房,孩子們正在先生的帶領下認讀“中華”二字。“這是‘中華’,”周明遠指著生字卡,聲音莊重,“咱們都是中華兒女,要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家鄉。”
孩子們跟著念:“中華,中華……”
王巢站在門口,看著孩子們認真的模樣,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想起前世課本裡的文字,想起那些為了守護“中華”二字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輩。如今,他把這兩個字教給這些孩子,就是把希望傳遞下去。或許他們現在還不懂“中華”的重量,但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這兩個字承載著怎樣的使命。
傍晚時分,學堂的最後一縷炊煙升起。周明遠和李夫子正在整理教具,孩子們的笑聲漸漸遠去,院子裡恢複了寧靜。王巢走在教室裡,撫摸著孩子們用過的木凳,看著桌麵上歪歪扭扭的字跡,仿佛看到了未來的模樣——這些孩子長大後,有的會成為士兵,守護蓬萊的疆土;有的會成為工匠,建造堅固的房屋;有的會成為先生,把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
沈文拿著新的學堂擴建圖紙走進來:“公子,圖紙畫好了,明天就動工。”
王巢接過圖紙,點了點頭。他看向窗外,夕陽正緩緩落下,把天空染成了金紅色。學堂的燈一盞盞亮起,照亮了孩子們留下的腳印,也照亮了蓬萊的未來。
童心向學,文脈傳承。這琅琅的書聲,比任何武器都更有力量,終將支撐起這片土地的希望與明天。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