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五年二月,登萊的春風終於吹散了殘冬的寒意,萊陽縣集市上的人流比往日多了數倍。肉鋪前,掌櫃張屠戶正拿著算盤,眉頭緊鎖地撥弄著算珠——他昨日進了三百斤豬肉,今日賣了一百八十斤,每斤售價三十文,可算來算去,總也算不清賺了多少,還得刨去多少成本。
“張掌櫃,又算不明白賬了?”一個清脆的聲音從旁邊傳來。張屠戶抬頭一看,隻見一個穿著青色布衣、背著書包的少年,正笑著看著他。這少年名叫陳墨,是萊陽縣分學堂的學員,去年剛學會算術,如今不僅能幫家裡記賬,還常來集市上幫商販們算賬。
“是陳墨啊!”張屠戶像是看到了救星,連忙把算盤推過去,“快幫我算算,我昨日進肉花了五千文,今日賣了一百八十斤,每斤三十文,除去給夥計的工錢三百文,還能剩多少?”
陳墨接過算盤,手指靈活地撥弄起來,嘴裡還念著:“一百八十斤乘以三十文,是五千四百文;減去進肉的五千文,再減去工錢三百文,還剩一百文。張掌櫃,今日賺了一百文呢!”
“真的?”張屠戶眼睛一亮,湊過去看算盤,“我剛才算的時候,總把進肉的錢和賣肉的錢弄混,多虧你了!這算術可真有用,我要是早學會,也不至於天天算賬頭疼。”
陳墨笑著說:“張掌櫃要是想學,我可以教你簡單的算術,比如加減乘除,以後你自己就能算賬了。”
張屠戶連忙點頭:“好啊好啊!等我今日收攤,就去你家學!”
這一幕,在登萊各州縣的集市上隨處可見。自去年分學堂開設算術課程以來,越來越多的學員學會了讀寫與計算,他們不僅幫家裡記賬、算收成,還主動幫集市上的商販們核算利潤、核對賬目,成了百姓口中的“小賬房”。
海陽縣的漁民李大柱,以前每次賣魚給魚販,都隻能聽魚販說多少斤就是多少斤,說多少錢一斤就多少錢一斤,從來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得多少錢。直到他兒子李水生在分學堂學會了算術,情況才變了樣。
今日,李大柱又打了一網魚,魚販來了之後,稱了稱說“一百二十斤,每斤二十五文,給你三千文”。李水生立刻拿出隨身攜帶的小秤,自己稱了一遍,說道:“王販爺,這魚實際是一百三十斤,您的秤怕是不準。按每斤二十五文算,您該給我三千二百五十文才對。”
魚販臉色一變,連忙說道:“小孩子家,懂什麼秤?我這秤可是準的!”
“是不是準的,咱們可以再稱一遍。”李水生把小秤遞給旁邊的漁民,“張叔,您來幫忙稱稱,看看這魚到底多少斤。”
旁邊的漁民接過秤,稱了之後說道:“確實是一百三十斤,王販爺,你這秤怕是該修修了。”
魚販見狀,隻好尷尬地笑了笑,補了二十五文錢:“是我這秤老了,下次一定修。水生啊,你這算術學得好,還會看秤,以後你爹賣魚,再也不怕被人坑了。”
李大柱看著兒子,臉上滿是自豪:“以前總覺得讀書沒用,現在才知道,學會算術,不僅能算賬,還能防著被人坑秤。這學堂沒白上!”
李水生笑著說:“爹,我還能幫你算,咱們每月打多少魚,能賺多少錢,哪幾天的魚價高,以後咱們可以在魚價高的時候多賣些,賺更多錢。”
李大柱連連點頭,心裡對學堂的感激又多了幾分。
不僅是商販和漁民,農村的百姓也漸漸嘗到了算術的甜頭。萊陽縣的農戶王老漢,家裡有五畝地,去年種了小麥和玉米,收成下來後,他隻知道收了多少糧食,卻不知道每畝地的產量是多少,也不知道除去賦稅和自己吃的,還能賣多少。
分學堂的學員王小丫得知後,主動來到王老漢家,幫他核算收成。她先問了王老漢每畝地收了多少小麥和玉米,又問了糧食的售價,然後拿出紙筆,一筆一筆地算起來:“五畝地,每畝收小麥兩百斤,共一千斤;每畝收玉米兩百五十斤,共一千二百五十斤。小麥每斤十文,能賣一萬文;玉米每斤八文,能賣一萬文。除去賦稅兩千文,自己吃的一千五百斤糧食折合一萬五千文),還能剩五千文呢!”
王老漢看著紙上的數字,激動得手都抖了:“我活了六十多歲,從來不知道自己種莊稼還能剩這麼多錢!以前總覺得收成夠吃就行,現在才知道,算清楚產量和利潤,明年還能想著多種些高產的莊稼,多賺些錢。小丫,真是謝謝你!”
王小丫笑著說:“王爺爺不用謝,這都是我在學堂裡學的算術,能幫到您,我也開心。以後您有什麼收成方麵的問題,都可以來問我。”
隨著算術在百姓生活中越來越普及,一些小商販甚至開始學著用算術核算成本與利潤,規劃自己的生意。萊陽縣的貨郎劉三,以前每次進貨都很盲目,不知道進多少貨合適,也不知道哪種貨賣得快,常常導致有的貨賣不完積壓,有的貨不夠賣缺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自從分學堂的學員陳墨幫他算了幾次賬後,他開始學著用算術規劃進貨。陳墨幫他統計了一個月內每種貨物的銷量,比如針線每月賣五十套,每套成本五文,售價十文;小玩具每月賣三十個,每個成本八文,售價十五文。然後幫他算出,每月進五十套針線和三十個小玩具,能賺五百一十文,比以前盲目進貨多賺了一百多文。
“以前進貨全靠猜,現在用算術一算,心裡就有數了。”劉三拿著陳墨幫他做的銷量統計表,感慨地說,“哪種貨賣得快,就多進些;哪種貨賣得慢,就少進些。學會算術,不僅能多賺錢,還能少走很多彎路。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看著積壓的貨發愁了。”
陳墨補充道:“劉叔,你還可以算一算,每種貨的利潤是多少。比如針線每套賺五文,小玩具每個賺七文,以後可以多進些利潤高、銷量又好的貨,賺更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