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五年六月,登萊的蟬鳴已漸起,總學堂的庭院裡卻彌漫著既莊重又喜悅的氣氛。首批兩百名學堂學員身著統一的青色布衣,整齊地站在院中,手中捧著由周遠親自書寫的結業證書——他們是登萊普及教育後第一批畢業的學員,也是登萊未來發展的“新鮮血液”。
王巢站在高台上,看著眼前這些眼神明亮、充滿朝氣的少年,心中滿是感慨。一年前,他們中還有不少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如今卻已能讀寫公文、核算賬目,甚至能輔助官員處理日常事務。“你們是登萊的希望,”王巢的聲音洪亮而堅定,“從今日起,你們將奔赴不同的崗位,有的去官府協助處理文書,有的去軍工坊記錄技術,有的去各州縣分學堂擔任助教。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要記住:學以致用,為民效力!”
學員們齊聲應諾,聲震庭院。隨著王巢一聲令下,學員們按照事先分配的崗位,陸續奔赴各自的工作地點。
萊陽縣衙的文書房裡,剛畢業的學員陳墨正坐在案前,認真地抄寫著一份公文。他的字跡工整,速度也快,不到半個時辰,就抄完了原本需要老文書一個時辰才能抄完的內容。負責文書房的王主簿走過來,拿起陳墨抄好的公文,滿意地點了點頭:“陳墨,你這字寫得好,速度又快,比那些老文書還靠譜。以後縣衙的公文抄寫、賬目核對,就多交給你了。”
陳墨站起身,恭敬地說道:“多謝主簿信任!屬下一定認真做事,不辜負您的期望。”
在此之前,萊陽縣衙的文書大多是識字但不精通算術的老吏,不僅抄寫公文速度慢,核對賬目時還常常出錯。陳墨等學員的加入,不僅解決了文書短缺的問題,還憑借熟練的算術能力,幫縣衙理清了積壓已久的賬目,讓縣衙的辦公效率提高了不少。
與陳墨不同,學員李水生則被分配到了海陽縣的軍工坊分坊,負責記錄武器的生產流程與技術參數。剛到軍工坊時,李水生還有些緊張——他雖然在學堂裡學過算術和簡單的機械知識,但從未接觸過武器生產。
軍工坊的總工匠張師傅看出了他的緊張,笑著說道:“彆擔心,我帶你熟悉幾天,你就會了。咱們生產燧發槍,每一步都要記錄清楚,比如槍管的長度、口徑,火藥的用量,這些數據都不能錯,以後再生產的時候,才能保證質量一致。”
李水生認真地聽著,手裡拿著紙筆,跟著張師傅走遍了軍工坊的每個角落。他不僅記錄下張師傅所說的每一個技術參數,還主動詢問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槍管要鍛造三次”“火藥的用量如何根據槍管口徑調整”。張師傅見他好學,也毫無保留地一一解答。
不到半個月,李水生就熟練掌握了武器生產的記錄工作。他不僅能準確記錄技術參數,還能根據記錄的數據,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比如,他發現生產槍管時,第三次鍛造的溫度如果比前兩次高十度,槍管會更堅固。張師傅按照他的建議嘗試後,果然效果顯著,還特意在軍工坊的例會上表揚了他:“李水生雖然年輕,但腦子靈活,還能從記錄的數據裡發現問題,咱們這些老工匠都要向他學習!”
李水生聽後,心中充滿了自豪。他知道,自己在學堂裡學到的知識,終於在實際工作中派上了用場,也終於能為登萊的武器生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與學堂學員不同,講武堂的首批三百名學員則麵臨著更嚴峻的考驗——他們將直接補充到軍隊,擔任基層軍官,負責帶兵訓練與防守任務。
登州衛的軍營裡,李定國與劉文秀身著嶄新的甲胄,手持令牌,正站在百名士兵麵前。他們兩人在講武堂的實戰演練中表現突出,畢業後被直接任命為百戶,各自統領一百名士兵。
“從今日起,我與劉百戶將帶領大家訓練,”李定國的聲音沉穩有力,“咱們的訓練內容包括隊列、刀法、槍法,還有戰術配合。隻有把基礎打牢,才能在戰場上打勝仗,才能守護登萊的百姓!”
士兵們大多是剛招募來的流民,以前從未接受過正規訓練,剛開始訓練時,隊列混亂,動作也不標準。李定國與劉文秀沒有絲毫急躁,而是耐心地指導他們——李定國負責教槍法與戰術配合,劉文秀負責教刀法與隊列,兩人分工明確,配合默契。
訓練隊列時,劉文秀親自示範,教士兵們如何站立、如何轉身、如何齊步走。有士兵動作不標準,他就手把手地糾正,直到士兵學會為止。“隊列是軍隊的根基,”劉文秀對士兵們說,“隻有隊列整齊,行動一致,才能在戰場上做到令行禁止,才能打勝仗。”
訓練槍法時,李定國則教士兵們如何瞄準、如何出槍、如何在戰鬥中保護自己。他還結合在講武堂學到的戰術,教士兵們如何組成槍陣,如何應對敵人的衝鋒。“在戰場上,光有勇氣是不夠的,還要有戰術,”李定國說,“隻有懂得配合,懂得利用戰術,才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士兵們雖然訓練辛苦,但看到李定國與劉文秀也和他們一起訓練,一起吃粗糧,心中都充滿了敬佩,訓練也更加刻苦。不到一個月,這支原本鬆散的隊伍就變得紀律嚴明、動作整齊,戰鬥力也有了明顯提升。
七月初,登州衛接到命令,要去沿海一帶巡邏,防範倭寇襲擾。李定國與劉文秀主動請纓,帶領各自的隊伍加入巡邏。
巡邏的第三天,他們就在一片海灘上發現了倭寇的蹤跡——約有五十名倭寇,正準備上岸搶劫附近的漁村。李定國立刻召集劉文秀,商議對策:“倭寇人數雖少,但個個凶悍,咱們不能硬衝。我帶五十人從左側繞到倭寇後方,你帶五十人在正麵牽製,等我發出信號,咱們再前後夾擊。”
劉文秀點頭同意:“好!你放心,正麵我一定能拖住他們,不讓他們上岸。”
兩人立刻行動起來。劉文秀帶領五十人,在海灘上列好槍陣,對著倭寇大喊:“此乃大明領土,爾等倭寇,速速退去!否則,休怪我們不客氣!”
倭寇見狀,不僅沒有退去,反而舉著刀,嗷嗷叫著衝了過來。劉文秀一聲令下:“開槍!”
五十支燧發槍同時響起,衝在最前麵的幾名倭寇應聲倒地。倭寇嚇得停下腳步,不敢再貿然衝鋒。
就在這時,李定國帶領的五十人從倭寇後方殺了過來,大喊:“殺!”
倭寇腹背受敵,陣形大亂。李定國手持長槍,率先衝入敵陣,一槍挑倒一名倭寇頭目。劉文秀也帶領士兵們發起衝鋒,與倭寇展開近身搏鬥。
士兵們在李定國與劉文秀的帶領下,個個奮勇殺敵,不到半個時辰,就將五十名倭寇全部殲滅,還繳獲了一批武器與物資。
消息傳回登州衛,王巢大喜過望,立刻下令表彰李定國與劉文秀:“李定國、劉文秀臨危不亂,戰術得當,帶領士兵殲滅倭寇,保護了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特賞白銀兩百兩,晉升為副千戶!”
李定國與劉文秀接到表彰後,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更加刻苦地訓練士兵。他們知道,這隻是他們帶兵生涯的開始,今後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著他們,還有更多的百姓需要他們守護。
與此同時,其他講武堂畢業的學員也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有的學員帶領士兵駐守在沿海的炮台,日夜警惕著倭寇的襲擾;有的學員帶領士兵在各州縣巡邏,維護地方治安;還有的學員被派到軍田,協助農師指導士兵耕種,保證軍糧的供應。
登萊的官員們也明顯感覺到,自從這些學員走上崗位後,登萊的各項工作都變得更加順暢了。以前,官府的文書常常積壓,賬目也混亂不清,現在有了學堂畢業的學員擔任文書、會計,文書處理速度快了,賬目也理清了;以前,軍工坊的技術記錄常常不完整,導致武器生產質量參差不齊,現在有了學員負責記錄技術參數,武器生產的質量和效率都提高了;以前,軍隊的基層軍官大多缺乏正規訓練,帶兵能力不足,現在有了講武堂畢業的學員擔任基層軍官,軍隊的戰鬥力明顯提升了。
七月中旬,王巢在府衙召開了一次官員會議,總結上半年的工作。會上,各州縣的官員紛紛彙報了學員們在崗位上的表現,言語中滿是讚賞。萊陽縣令說道:“學堂畢業的學員不僅識字算數,還很勤奮好學,幫縣衙解決了不少難題。現在咱們萊陽縣的文書處理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一倍還多!”
軍工坊的總工匠陳鐵也說道:“講武堂的學員加入軍隊後,軍隊的武器使用和維護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以前,士兵們常常因為不會維護燧發槍,導致槍在戰鬥中卡殼,現在有了學員指導,這種情況幾乎沒有了。”
王巢聽著官員們的彙報,心中充滿了欣慰。他知道,登萊的人才儲備已經初步形成,這些學員就像一顆顆種子,在不同的崗位上生根發芽,為登萊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這隻是一個開始,”王巢對官員們說,“今後,咱們要繼續擴大學堂和講武堂的規模,培養更多的人才。隻有人才多了,登萊才能發展得更快,才能在今後的挑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官員們紛紛點頭讚同。他們都知道,王巢所說的“挑戰”,不僅包括倭寇的襲擾,還有來自後金的威脅。隻有培養更多的人才,壯大登萊的實力,才能守護好這片土地,守護好這裡的百姓。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登萊的大地上。學堂裡,新一批的學員正在認真地讀書、算數;講武堂裡,新一批的學員正在刻苦地訓練、演練戰術;官府裡,剛畢業的學員正在忙碌地處理文書、核對賬目;軍工坊裡,學員們正在仔細地記錄技術參數、協助工匠生產武器;軍營裡,李定國與劉文秀正在帶領士兵們進行夜間訓練,準備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危險。
這一切,都在訴說著登萊的變化,訴說著人才帶來的希望。王巢站在府衙的台階上,望著遠處的景象,心中充滿了信心。他知道,隻要繼續堅持培養人才,讓更多的人各司其職、各儘其能,登萊一定會越來越強大,百姓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幸福,而他所追求的“國泰民安”,也終會在不遠的將來實現。
夜風漸起,吹過學堂,帶來了學員們朗朗的讀書聲;吹過講武堂,帶來了士兵們整齊的呐喊聲;吹過官府,帶來了文書們沙沙的書寫聲;吹過軍工坊,帶來了工匠們叮叮當當的打鐵聲;吹過軍營,帶來了士兵們堅定的腳步聲。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彙成了一首屬於登萊的“奮進之歌”,在夜空中久久回蕩。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