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八年正月下旬,山東都指揮使府的議事廳內,燭火徹夜未熄。王巢身著常服,手指輕叩案幾上的軍餉賬簿,眉頭緊鎖——賬簿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各衛所的軍餉發放明細,青州衛、濟南衛等已整頓衛所的軍餉發放記錄清晰規整,而德州衛、兗州衛等尚未深入清查的衛所,仍能看出“賬上足額、實際克扣”的痕跡。
“將軍,這是各衛所上月的軍餉反饋。”顧炎武推門而入,將一份文書遞上,“德州衛有士兵匿名上報,稱上月軍餉僅領到三成,其餘七成被千戶以上將領以‘訓練損耗’‘裝備修補’為由截留;兗州衛更甚,士兵已連續三個月隻領到雜糧,白銀分文未得。”
王巢接過文書,快速瀏覽後,重重將其拍在案上:“貪腐之風屢禁不止,根源就在於軍餉經過的手太多!衛所將領從都指揮使府領走軍餉後,層層盤剝,到士兵手中時已所剩無幾。若不徹底切斷這條貪腐鏈,即便殺了趙德昌,也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趙德昌冒出來!”
周銳站在一旁,沉吟道:“將軍所言極是。可軍餉曆來由衛所將領統一領取發放,若突然改變流程,恐怕會引發舊將不滿,甚至以‘擾亂軍心’為由抵製。”
“不滿也要推!”王巢眼神堅定,“本將已有方案——推行‘軍餉直達’製度,讓軍餉從登萊糧道直接到士兵手中,中間不經過任何衛所將領之手。再設立‘軍餉監督隊’,專門核查發放情況,鼓勵士兵舉報,誰再敢克扣,便讓他步趙德昌的後塵!”
次日清晨,王巢召集山東各衛所指揮使與登萊糧道官員,在都指揮使府召開軍餉改革會議。議事廳內,德州衛指揮使劉能、兗州衛指揮使孫泰等舊將神色緊張,不時交頭接耳——他們深知,軍餉是衛所將領最主要的斂財途徑,若“軍餉直達”推行,便斷了他們的財路。
“諸位,今日召集大家,是為推行‘軍餉直達’製度。”王巢開門見山,將一份早已擬定好的製度條文分發下去,“自二月起,山東各衛所軍餉由登萊糧道統一籌措、押運,每月初五直接到各衛所校場發放,士兵憑軍籍牌實名領取,衛所將領僅負責組織列隊,不得經手銀兩;若有將領以任何理由截留、克扣,一律以‘貪腐’論處,抄家斬首!”
話音剛落,兗州衛指揮使孫泰便起身反對:“王大人,此舉不妥!衛所士兵多為本地人,軍籍牌常有遺失、損毀,若僅憑軍籍牌發放,恐有冒領之嫌。再者,登萊糧道人員不熟悉各衛所情況,發放時難免混亂,不如仍由衛所將領統一領取後,再逐一核對發放,更為穩妥。”
孫泰話音剛落,劉能立刻附和:“孫指揮使所言極是。登萊糧道遠在登萊,每月押運軍餉到各衛所,耗時耗力,若遇劫匪或惡劣天氣,軍餉恐有遺失風險。不如沿用舊製,由將領負責,既能保證效率,也能避免意外。”
王巢早已料到他們會以“效率”“風險”為由反對,冷笑一聲:“冒領風險?本將已讓登萊糧道為各衛所士兵重新登記軍籍,錄入容貌特征與指紋,軍籍牌改為銅製,刻有專屬編號,一人一牌,絕無冒領可能;至於押運風險,本將已下令,每支押運隊伍配備兩百名登萊軍精銳,攜帶燧發槍與火炮,沿途衛所需派兵接應,若還能出意外,便是押運官與衛所將領通敵,一並論處!”
他目光掃過孫泰與劉能,語氣加重:“至於‘效率’,趙德昌在濟南衛時,軍餉從都指揮使府到士兵手中,需經過指揮使、千戶、百戶三層克扣,士兵半年領不到足額軍餉,這便是你們口中的‘效率’?”
孫泰與劉能被懟得啞口無言,隻能悻悻坐下。顧炎武適時補充:“為確保‘軍餉直達’落實,都指揮使府將設立‘軍餉監督隊’,由清查小隊與登萊軍士兵組成,共兩百人,分赴各衛所監督發放。士兵若發現克扣或冒領,可隨時向監督隊舉報,舉報屬實者,獎勵白銀十兩;若監督隊包庇,一同治罪。”
眾將領聞言,無不心驚——王巢不僅斷了他們的財路,還派專人監督,甚至鼓勵士兵舉報,這相當於在他們身邊安了無數雙眼睛,再想貪腐,難如登天。
會議結束後,登萊糧道立刻行動起來,組織人員奔赴各衛所,為士兵重新登記軍籍、製作銅製軍籍牌。監督隊也分成十支小隊,提前前往德州衛、兗州衛等重點衛所,熟悉情況,排查可能阻礙發放的隱患。
二月初五,是“軍餉直達”製度推行的首日。德州衛校場上,兩千餘名士兵整齊列隊,每個人手中都握著嶄新的銅製軍籍牌,牌麵上刻著姓名、年齡、所屬千戶所與專屬編號。登萊糧道的押運隊伍早已抵達,十輛馬車停在校場邊緣,車廂上貼著封條,裡麵裝滿了沉甸甸的白銀。
“都指揮使府軍餉監督隊奉命監督發放,凡有克扣、冒領者,可即刻舉報!”監督隊隊長李忠手持銅鑼,在校場上高聲喊話,聲音傳遍每個角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發放開始後,士兵們按千戶所分批上前,將軍籍牌交給糧道官員。官員核對軍籍冊上的容貌特征與指紋後,從木箱中取出相應的白銀,當麵清點:“步兵張三,月餉二兩,足額發放,簽字確認!”
張三接過白銀,指尖傳來的冰涼觸感讓他眼眶泛紅——此前他每月隻能領到五錢銀子,其餘都被將領以各種理由克扣,如今竟能領到足額軍餉,甚至比賬麵上的還多了五錢“補貼”王巢特意從追繳的贓款中拿出部分,為士兵增加的福利)。他顫抖著在登記簿上按了手印,哽咽道:“多謝王大人!多謝朝廷!”
校場上,類似的場景不斷上演。不少老兵領到白銀後,當場將銀子包裹好,說要寄回家給妻兒買糧食;年輕士兵則興奮地互相展示手中的銀子,議論著“以後再也不用忍饑挨餓了”“跟著王大人好好打仗,定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德州衛指揮使劉能站在一旁,看著士兵們興奮的模樣,臉色鐵青——他原本還想聯合千戶們,以“登記有誤”為由拖延發放,再從中克扣部分,卻沒想到監督隊早已摸清各千戶所的士兵人數與軍餉標準,全程緊盯,連他靠近發放點都被李忠攔下:“劉指揮使,按製度,您隻需維持秩序,不得靠近發放台。”
劉能隻能悻悻退開,心中卻暗自盤算:“此次發放嚴密,無法下手,下次定要找機會讓糧道出紕漏,讓王巢知道這‘軍餉直達’行不通!”
然而,劉能的盤算很快便落空了。二月初十,兗州衛推行“軍餉直達”時,千戶王坤試圖聯合糧道押運官,將士兵的月餉從二兩降至一兩五錢,私吞差額。沒想到,士兵李二柱發現後,立刻向監督隊舉報。監督隊當場查實,將王坤與押運官拿下,押往登萊審訊。
王巢得知此事後,當即下令:“將王坤抄家,追繳贓款;押運官通同作弊,斬立決!將此事通報山東各衛所,讓所有人都知道,克扣軍餉的下場!”
消息傳開後,山東各衛所將領無不震動。劉能、孫泰等人原本還心存僥幸,想找機會鑽製度漏洞,見王坤不僅被抄家,還連累了押運官,頓時打消了念頭——他們深知,王巢說到做到,若再敢觸碰“軍餉直達”的紅線,趙德昌、王坤的下場便是他們的歸宿。
此後,“軍餉直達”製度在山東各衛所順利推行。每月初五,登萊糧道的押運隊伍準時抵達各衛所,監督隊全程監督,士兵憑軍籍牌足額領取軍餉,再無克扣情況。王巢還特意下令,每季度從追繳的贓款中拿出部分,為表現優異的士兵發放“獎勵銀”,為家庭困難的士兵發放“救濟銀”,進一步穩定軍心。
三月初,王巢派顧炎武前往各衛所調研“軍餉直達”的落實情況。顧炎武回來後,向王巢稟報:“將軍,如今各衛所士兵士氣高漲,不少此前因軍餉拖欠而逃亡的士兵,聽聞製度改革後,紛紛返回衛所;德州衛、兗州衛的士兵甚至主動請求增加訓練強度,說要‘練好本領,跟著王大人北上抗金,保衛家園’。”
王巢聞言,欣慰地笑了:“士兵是軍隊的根基,隻有讓他們吃飽穿暖,拿到足額軍餉,才能讓他們心甘情願地為大明打仗。如今軍心穩定,再加上武器裝備的更新與訓練的加強,山東的軍隊,很快便能成為對抗後金的精銳之師!”
當日傍晚,王巢來到登萊衛的校場。夕陽下,士兵們正在進行實戰演練,燧發槍的槍聲此起彼伏,火炮的轟鳴聲震耳欲聾。隊列中,士兵們步伐整齊,眼神堅定,臉上再也沒有了此前的疲憊與麻木,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的期待與對勝利的渴望。
“將軍,您看,這便是‘軍餉直達’的成效!”周銳走上前來,指著校場上訓練的士兵,興奮地說,“現在各衛所的訓練熱情都很高,不少將領還主動向登萊軍請教戰術,想要提升部隊戰力。”
王巢點頭,目光望向遠方的大海:“軍心穩定隻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要加快軍工坊的生產,為各衛所配備更多的燧發槍與火炮;同時,加強與山東各府的合作,確保軍糧供應。待時機成熟,便北上抗金,收複失地,不負陛下所托,不負山東百姓的期望!”
夕陽的餘暉灑在王巢身上,為他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校場上,士兵們的訓練口號聲與武器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強軍報國的壯歌——在“軍餉直達”製度的保障下,山東的軍事力量正在飛速崛起,為即將到來的抗金之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月初,崇禎皇帝得知山東推行“軍餉直達”製度後,龍顏大悅,下旨嘉獎王巢:“王巢整頓山東軍務,革除積弊,穩定軍心,忠勇可嘉!特賜蟒袍一件,白銀千兩,準許山東都指揮使府自行調配軍資,無需經戶部審批!”
聖旨傳到登萊時,王巢正與顧炎武、周銳商議訓練計劃。他接過聖旨,對眾將笑道:“陛下的嘉獎,是對我們的肯定,更是對我們的期望。大家需再接再厲,早日將山東軍隊打造成一支戰無不勝的精銳,為大明守住北疆!”
眾將領齊聲應道:“末將遵命!”
此時的山東,各衛所軍餉足額發放,士兵訓練熱情高漲,武器裝備不斷更新,百姓們也因軍隊紀律嚴明、不再擾民而對王巢讚不絕口。一幅“軍民同心、強軍抗金”的畫卷,正在王巢的帶領下,緩緩展開。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