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萊城外的官道上,一輛滿載硫磺的馬車陷入泥濘,車輪深陷黃土中,車夫揮鞭抽打馬匹,馬嘶聲與車夫的咒罵聲交織在一起。恰好巡查至此的李虎勒住馬韁,看著眼前的亂象,眉頭緊鎖——這已是三日內第三次遇到運輸車輛受阻,前兩次分彆是德州運往登萊的銅礦車隊滯留在青州山區,濟南送往邊境的糧草車卡在雨後的溝壑裡。
當李虎將此事稟報給王巢時,都指揮使府內,王巢正對著山東地圖沉思。地圖上,連接各府的道路用虛線標注,不少路段旁還畫著“溝壑”“泥濘”的符號,這些都是之前情報局彙總的交通隱患。“軍隊調動時,士兵們要推著火炮在土路上跋涉,原本五日的路程硬生生拖到八日;糧商運糧去德州,每車糧食要多耗三成運力在修路填坑上。”王巢手指敲擊著地圖上的登萊至濟南段,語氣堅定,“交通不暢,既是軍事隱患,也是民生阻礙,必須立刻著手修複境內主要道路。”
次日清晨,王巢召集各府官員與軍隊將領議事,正式宣布“山東官道修複計劃”:以“便於軍隊快速調動、促進各地物資流通”為核心,優先修複四條主乾道——登萊至濟南、濟南至德州、濟南至兗州、兗州至東昌,將原有狹窄土路全部改建為“碎石路”,路麵寬度統一擴至八尺,確保兩輛馬車能並行通過;次要道路如府縣間小路,暫先平整夯實,清除障礙物,保障通行基本需求。
為解決人力問題,王巢采取“軍民協作”模式:從軍隊中抽調兩千名士兵,負責道路勘測、碎石開采與重型器械運輸;組織各府縣民團,按“每戶出一丁,服役十日可抵半畝糧稅”的政策招募民夫,主要承擔路麵平整、鋪設碎石的工作;同時從軍工坊調派鐵匠,打造鐵鍬、石碾、夯機等工具,分發給各施工隊伍。
施工方案確定後,四條主乾道的修複工作同步啟動。登萊至濟南段率先開工,士兵們在官道旁的山坡上開鑿石料,用馬車將碎石運到路麵;民夫們先用夯機將路基夯實,再按“底層鋪大塊碎石、中層鋪中塊碎石、表層鋪細碎石”的三層結構鋪設路麵,最後用石碾反複碾壓,確保路麵平整堅硬,雨水不易淤積。濟南至德州段因靠近邊境,還特意在道路兩側挖掘了淺溝,既能排水,又能在戰時作為臨時掩體,兼顧交通與防禦功能。
修複過程中,也遇到不少難題。青州境內有段官道穿過山區,山勢陡峭,碎石運輸困難。負責該路段的將領便想出“索道運石”的辦法:在兩山之間拉起粗麻繩,將碎石裝在竹筐裡,通過索道直接運到施工點,不僅節省了人力,還將運輸效率提高了兩倍。東昌府境內的官道臨近黃河,部分路段常年被河水浸泡,路基鬆軟。王巢親自前往勘察後,下令用蘆葦、柳條編織成“柴排”,鋪在路基下方,再填上碎石與黏土,增強路基的承重能力,防止路麵塌陷。
經過兩個月的緊張施工,四條主乾道的修複工作全部完成。八月初,王巢親自乘坐馬車檢驗登萊至濟南段:馬車行駛在碎石路上,平穩無顛簸,原本需要五日的路程,僅用三日便抵達濟南;沿途可見運輸糧食、絲綢的馬車往來穿梭,車夫們再也不用為陷車發愁。李虎也傳來消息,德州的駐軍調動時,配備改進型克虜伯火炮的車隊,速度比之前提升了四成,從德州到登萊的行軍時間縮短了兩日,完全滿足了“戰時快速支援”的需求。
道路通暢帶來的變化遠不止於此。濟南的糧商將糧食運往登萊,運輸成本降低了兩成,糧價也隨之小幅下降;登萊軍工坊生產的火炮、火槍,通過新修的官道,能更快地運到德州、兗州等邊境地區,加強了各地的防禦力量;甚至連民間的商販也開始頻繁往來於各府縣,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的流通速度大幅加快,山東境內的商業氛圍愈發濃厚。
八月中旬,王巢在都指揮使府召開總結會議,看著各府上報的統計數據:四條主乾道修複後,軍隊調動平均速度提升40,物資運輸效率提升35,民間商品流通量增加25。他滿意地說道:“道路是山東的‘筋骨’,筋骨強健,才能支撐起軍事防禦與民生發展。接下來,我們要繼續修複次要道路,同時在主乾道旁設置驛站,配備快馬與修繕工具,確保道路長期通暢——隻有交通便利,山東才能真正實現穩定與發展。”
此時,窗外的陽光灑在新修的官道上,碎石路麵在陽光下泛著淡淡的光澤,一輛輛馬車飛馳而過,揚起的塵土很快消散。王巢知道,這些四通八達的道路,不僅連接著山東的各府縣,更連接著山東的現在與未來,是守護這片土地、實現大明複興的又一堅實基石。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