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山東賦稅改革,增加財政收入_明末龍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明末龍旗 > 第222章 山東賦稅改革,增加財政收入

第222章 山東賦稅改革,增加財政收入(1 / 1)

崇禎十三年九月初,登萊都指揮使府的議事廳內,秋陽透過雕花窗欞,在青磚地麵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沈文捧著一疊厚重的賬冊,眉頭緊鎖地站在案前,賬冊上密密麻麻的紅筆批注,像一道道醒目的傷疤,映得他臉色格外凝重。王巢坐在紫檀木椅上,指尖輕輕敲擊著桌麵,目光落在賬冊首頁的“山東月度財政收支表”上,瞳孔微微收縮——九月預計支出:軍費三萬兩、城牆加固工事兩萬兩、軍工坊原料采購一萬五千兩、工匠俸祿五千兩,合計七萬兩;而預計收入僅五萬兩,缺口高達兩萬兩。

“將軍,這已是連續第三個月出現財政缺口了。”沈文將賬冊攤開在案上,指著其中一頁,聲音帶著一絲疲憊,“登萊、青州、萊州三府的田賦,每月能收三萬兩;鹽鐵專賣的收入,被地方豪強截留了近一半,實際到手隻有一萬兩;海貿這邊,荷蘭商船上個月隻來了兩艘,關稅也才五千兩;剩下的五千兩,是各地商戶繳納的雜稅。照這樣下去,下個月軍工坊的煤炭和鐵礦采購款,恐怕都湊不齊了。”

王巢拿起賬冊,逐頁翻看。田賦記錄裡,青州府的“熟地”畝數與三年前相比,竟減少了兩千畝,顯然是地主瞞報;鹽鐵專賣的賬目更是混亂,萊州鹽場的產量明明比去年增加了三成,上交的稅銀卻隻多了五百兩;海貿關稅的記錄中,多艘本地商船“繞關航行”,未繳納分文稅款。這些問題像蛀蟲一樣,一點點吞噬著山東的財政根基,而擴軍與工事建設的迫切需求,又讓支出如同滾雪球般越來越大。

“財政是山東的命脈,命脈斷了,彆說造蒸汽機床、練新軍,就連現有的工匠和士兵,都養不住。”王巢合上賬冊,語氣堅定,“必須立刻推行賦稅改革,從‘查缺、堵漏、增收’三個方麵入手,把流失的稅銀找回來,把潛在的稅源挖出來。”

沈文眼中閃過一絲期待,卻又帶著顧慮:“將軍,改革怕是不容易。青州的地主大多是前朝勳貴後裔,瞞報田畝已是慣例;萊州的鹽場被張家和李家把持了幾十年,他們背後有朝中官員撐腰;海貿的商戶更是消息靈通,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轉移貨物。咱們若是動了他們的利益,怕是會引發動亂。”

“動亂?”王巢冷笑一聲,起身走到議事廳的地圖前,手指指向登萊的軍工坊,“咱們有蒸汽機床,能造更精良的火炮;有五千新軍,裝備了燧發槍和三段射戰術;還有情報局,能摸清所有豪強的底細。隻要咱們公平公正,隻懲奸邪、不擾良善,就不怕有人作亂。”

當天下午,王巢召集了山東三府的知府、稅吏及軍方將領,在都指揮使府召開賦稅改革動員會。議事廳內,氣氛嚴肅,官員們交頭接耳,眼神中滿是不安——他們大多與地方豪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擔心改革會觸動自己的利益。

王巢站在台上,目光掃過眾人,聲音洪亮:“今天召集各位,是為推行山東賦稅改革。改革分三步走:第一,重新丈量全省土地,杜絕瞞報田畝;第二,對鹽、鐵、海貿征收10的專項稅,由軍方協助監管;第三,鼓勵商戶經營絲綢、瓷器等手工業,按利潤的5征收商業稅,同時提供低息貸款和技術支持。”

話音剛落,青州知府李大人立刻站了起來,拱手道:“將軍,重新丈量土地耗時耗力,且青州多山地,丈量難度極大,恐怕短期內難以完成。不如暫緩此事,先從鹽鐵稅入手?”

王巢早已料到會有官員阻撓,他從袖中取出一份名單,放在案上:“李大人,青州府的王家、趙家,名下田畝比三年前少了一千五百畝,而周邊農戶的田畝卻多了兩百畝,這‘少’的田畝,怕是跑到了豪強的名下吧?情報局已經查實,王家去年還在濟南買了三進的宅院,若是田畝真的減少,他們哪來的錢置業?”

李大人臉色瞬間慘白,冷汗順著額頭滑落,再也不敢多言。其他官員見王巢準備充分,連豪強的底細都摸得一清二楚,紛紛收起了僥幸心理,低頭不語。

“丈量土地的事,由軍方和稅吏組成‘土地丈量隊’,每隊十人,其中五名士兵、三名稅吏、兩名本地農戶代表,確保公平公正。”王巢繼續說道,“我已從係統兌換了‘精密丈量工具套裝’,包括帶刻度的步弓、銅製測繩和水平儀,能將丈量誤差控製在半尺以內。從明天起,丈量隊分赴三府,三個月內完成全省土地丈量,逾期未完成的,知府和稅吏一並問責。”

九月中旬,土地丈量工作正式啟動。登萊的丈量隊由李虎親自帶隊,士兵們背著步弓和測繩,稅吏拿著賬冊,農戶代表引路,挨村挨戶丈量土地。在登萊府的柳家村,丈量隊剛進村,就遇到了村霸柳三的阻撓——柳三霸占了村裡二十畝良田,卻隻上報了五畝,見丈量隊要來核實,他帶著十幾個家丁,手持棍棒擋在村口。

“你們憑什麼丈量我的地?這地是我祖上傳下來的,畝數早就定了,還用得著你們瞎折騰?”柳三雙手叉腰,氣焰囂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虎上前一步,腰間的佩刀“嗆啷”出鞘,寒光閃過:“柳三,朝廷有令,重新丈量土地,杜絕瞞報。你若配合,之前的瞞報可以從輕處理;若敢阻撓,就是對抗官府,按律當斬!”

家丁們見李虎殺氣騰騰,紛紛後退。柳三臉色發白,卻仍嘴硬:“我背後有人,你們動不了我!”

“你背後的人是誰,情報局早就查得一清二楚。”李虎冷笑,從懷中取出一份書信,“這是你給青州知府李大人送銀子的憑據,要不要我念給大家聽聽?”

柳三見狀,雙腿一軟,“噗通”跪倒在地:“大人饒命!我願意配合丈量,補交之前欠的稅銀!”

丈量隊順利進入柳家村,經過兩天的丈量,不僅查實了柳三霸占的二十畝良田,還發現其他農戶因害怕柳三,也隱瞞了部分田畝。最終,柳家村的登記田畝從原本的兩百畝,增加到了兩百八十畝,按每畝年繳一兩稅銀計算,每年可多繳八十兩田賦。

類似的場景,在山東三府不斷上演。至十二月初,土地丈量工作如期完成,全省登記田畝從原本的三百萬畝,增加到了三百八十萬畝,新增的八十萬畝田畝,每年可多繳田賦八十萬兩,月均增加近七萬兩。沈文拿著新的田賦賬冊,激動地對王巢說:“將軍,土地丈量太有成效了!光田賦這一項,每月就能增加近七萬兩,相當於之前半個月的收入!”

在土地丈量的同時,鹽、鐵、海貿專項稅的征收也在同步推進。王巢在萊州設立“鹽鐵稅監司”,由沈文兼任司長,選派五十名精乾稅吏和兩百名士兵,進駐各鹽場和鐵礦,監督生產與繳稅。

萊州鹽場的張老板,之前每年隻上交一千兩鹽稅,實際年產量卻能帶來五萬兩利潤。稅監司進駐後,士兵們封鎖了鹽場的運輸通道,稅吏們逐一清點鹽倉,算出張老板的月產量為十萬斤鹽,按每斤鹽利潤五文錢計算,每月利潤達五千兩,需繳納10的專項稅,即五百兩,是之前的六倍。

張老板拒不繳稅,還暗中派人聯係朝中的親戚,試圖施壓。沈文得知後,直接下令查封鹽場,將張老板關押起來,並貼出告示:“鹽為民生之本,私吞鹽稅者,輕則沒收財產,重則流放邊疆。凡主動補繳稅款者,可從輕處理。”

其他鹽商見張老板被嚴懲,紛紛主動上門繳稅。僅萊州鹽場,每月的鹽稅就從之前的八百兩,增加到了三千兩。鐵礦方麵,青州鐵礦的李礦主,之前通過瞞報產量,每月隻繳兩百兩鐵稅,稅監司進駐後,查實其每月產量為五十萬斤鐵,利潤達一萬兩,需繳一千兩專項稅,李礦主不敢拖延,當場繳清了稅款。

海貿方麵,王巢在登萊港設立“海貿稅關”,由軍方負責查驗商船,稅吏負責征收稅款。之前,荷蘭商船常以“貨物損壞”為由,少繳或不繳關稅;本地商船則繞開稅關,從偏僻港口卸貨。稅關設立後,士兵們晝夜巡邏,嚴禁商船繞關,同時對荷蘭商船的貨物進行逐一清點,按實際價值征收10的專項稅。

十月中旬,一艘荷蘭商船載著價值十萬兩的香料抵達登萊港,船長試圖用兩千兩銀子賄賂稅吏,被當場抓獲。王巢下令沒收全部香料,並將船長驅逐出境,永不準許進入山東港口。此事傳開後,荷蘭商船和本地商船再也不敢偷稅漏稅,登萊港的月均海貿關稅,從之前的五千兩,增加到了一萬五千兩。

鹽、鐵、海貿專項稅的推行,每月為山東增加了近五萬兩收入,加上土地丈量新增的七萬兩田賦,財政收入已達十七萬兩,遠超之前的五萬兩。但王巢並未滿足——他知道,手工業是潛力巨大的稅源,若能鼓勵商戶發展,不僅能增加稅收,還能解決百姓就業,穩定社會秩序。

山東的絲綢和瓷器手工業,已有一定基礎。登萊的絲綢作坊,因缺乏先進技術,織出的絲綢質量遠不如江南;青州的瓷器作坊,因窯爐落後,成品率低,利潤微薄。王巢從係統兌換了“改良紡織機圖紙”和“高效窯爐配方”,免費提供給各手工業作坊,並設立“手工業扶持基金”,為商戶提供低息貸款,年利率僅5,遠低於民間的20。

登萊的絲綢作坊主陳掌櫃,之前隻有五台織機,每月利潤僅兩百兩,因擔心虧本,不敢擴大經營。王巢派人將改良紡織機圖紙送到陳掌櫃手中,並提供五千兩低息貸款,讓他擴大規模。改良紡織機的效率是傳統織機的三倍,且織出的絲綢更細密光滑,深受荷蘭商人喜愛。

陳掌櫃擴大到二十台織機後,每月產量從之前的兩百匹絲綢,增加到了六百匹,每匹絲綢利潤從五兩增加到八兩,月利潤達四千八百兩,需繳納5的商業稅,即兩百四十兩。陳掌櫃高興地說:“之前我一年才賺兩千兩,現在一個月就能賺四千多兩,繳兩百四十兩稅,值!”

青州的瓷器作坊主趙掌櫃,采用新的窯爐配方後,成品率從之前的50提升到了80,每月利潤從三百兩增加到了八百兩,主動繳納了四十兩商業稅,並計劃再貸款一萬兩,擴大窯爐規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十一月,山東已有兩百多家絲綢和瓷器作坊接受了技術扶持和低息貸款,月均商業稅從之前的兩千兩,增加到了一萬兩。加上田賦、鹽鐵海貿專項稅,山東的月均賦稅收入達到了十九萬兩,遠超王巢預期的十二萬兩。

十二月初,沈文拿著最新的財政收支表,興衝衝地來到都指揮使府:“將軍,十二月的財政收入出來了!田賦七萬五千兩,鹽鐵稅三萬五千兩,海貿稅一萬八千兩,商業稅一萬兩千兩,合計十五萬兩!支出方麵,軍費三萬兩,工事兩萬兩,軍工坊原料采購兩萬五千兩,工匠俸祿五千兩,合計八萬兩,每月結餘七萬兩!咱們不僅填補了缺口,還能攢下錢,用於明年的工業升級和新軍擴編!”

王巢接過收支表,看著上麵的數字,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三個月的賦稅改革,從土地丈量到專項稅征收,再到手工業扶持,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但最終的成果,卻讓山東的財政徹底擺脫了困境。他想起改革初期,那些阻撓的官員、頑抗的豪強,如今都已被震懾;想起那些從猶豫到主動繳稅的商戶,想起那些因手工業發展而找到工作的百姓,心中更加篤定:改革不僅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更是為了讓山東的百姓過上好日子,為大明的複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天傍晚,王巢登上登萊的城牆,望著遠處的登萊港——夕陽下,商船往來如梭,碼頭工人忙碌地裝卸貨物;軍工坊的煙囪冒著黑煙,蒸汽機床的轟鳴聲隱約傳來;田野裡,農民們正在翻耕土地,準備明年的春耕。這一派繁榮景象,正是賦稅改革帶來的改變。

“將軍,明年咱們可以用結餘的錢,再建兩座蒸汽機床,擴大火炮生產;還能再招五千新軍,裝備燧發槍和火炮。”李虎走到王巢身邊,興奮地說。

王巢點頭,目光望向遠方:“不僅如此,咱們還要用結餘的錢,修建更多的官道,方便貨物運輸;建立更多的學堂,培養工業人才。山東的‘強兵富民’之路,才剛剛開始,咱們還要繼續努力。”

夜幕降臨,登萊城亮起了燈火,家家戶戶傳來歡聲笑語。王巢知道,這燈火背後,是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他推行改革的初心。賦稅改革的成功,不僅改善了財政狀況,更凝聚了民心,讓山東成為了大明末年一片難得的樂土。而他相信,隻要繼續堅持改革,發展工業,加強軍事,山東終將成為大明複興的希望之地,而這台由賦稅改革點燃的“財政引擎”,也將為山東的未來,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龍島異獸之莫十三 直播算命,道長你嘴是管製刀具吧 燈塔求生:我的島嶼不是女兒島! 鬼眼道士我的陰債有點多 綜盜筆:寵小哥呢 千年一瞬白發如月 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 天幕:太子聊天室 五姓嫡脈:躺贏大唐 風起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