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萊港的南風帶著棉花的甜香,吹進恒順織坊的後院。可張掌櫃卻沒心思聞這香味——他蹲在紡紗車間的門口,看著二十多個紡紗女工埋頭搖著紡車,棉線像細銀絲似的從錠子上繞出來,可速度慢得像蝸牛爬。“張掌櫃,這紡紗趕不上織布啊!”紡紗組長劉大娘擦著汗,手裡的紡車還在轉,“俺們二十個人,一天頂多紡兩百斤紗,夠織五十匹布,可織布車間的十台蒸汽織機,一天能織八十匹,紗線總差一截!”
張掌櫃皺著眉往織布車間走,裡麵“哢嗒哢嗒”的機器聲震得人耳朵發鳴。王鐵山正蹲在一台織機旁,給織工演示怎麼調減速齒輪,見張掌櫃進來,笑著迎上去:“張掌櫃,這織機效率咋樣?一天八十匹,比之前翻了一倍還多!”
“效率是高,可紗不夠啊!”張掌櫃拉著他往紡紗車間走,“你看,二十個女工紡的紗,隻夠織機半天用,剩下半天織工都得歇著,這不是浪費機器嘛!”王鐵山看著女工們搖得發紅的手臂,心裡也犯了難——之前隻升級了織布機,沒想著紡紗這一環,現在成了瓶頸。
這事很快傳到了王巢耳朵裡。他正在軍工坊看周磊加工蒸汽火車零件,聽王鐵山說完,當即放下手裡的圖紙:“要升級就一起升!不光織布機,紡紗機也得改,實現‘紡紗織布’全自動化,這樣才叫真的效率飛躍。”
當天下午,王巢就召集王鐵山、張掌櫃,還有軍工坊的兩名機械技工,成立了紡織機自動化攻堅組。王鐵山負責整體設計,技工們負責做零件,張掌櫃提供織坊的實際需求。“紡紗機得能自動喂棉、自動繞線,不用女工搖紡車;織布機得加自動斷線檢測,斷線了能自己停,不用織工一直盯著。”王巢在紙上畫著草圖,“蒸汽動力要串聯起來,一台蒸汽機帶動十台紡紗機和五台織布機,形成流水線。”
王鐵山拿著草圖,越看越明白:“將軍,俺知道咋改了!紡紗機上加個‘自動喂棉器’,用蒸汽帶動羅拉,把棉花自動送到錠子上;織布機的經線上裝個小銅片,斷線了銅片就掉下來,觸發杠杆,讓織機停下來,再響個鈴鐺提醒織工。”
說乾就乾。技工們用新鋼材鄭老栓剛煉出的高純度鋼材)做了羅拉和齒輪,王鐵山則帶著工匠改裝紡紗機——他們把原來的手搖紡車拆了,裝了兩個蒸汽帶動的羅拉,前麵加個漏鬥狀的喂棉器,棉花倒進去,羅拉就會把棉花扯成棉條,自動送到錠子上繞線。第一次試機時,喂棉器的棉花總卡住,王鐵山琢磨了半天,在羅拉上刻了細密的紋路,像梳子似的,棉花再也不卡了,一台紡紗機一天能紡五十斤紗,抵得上五個女工!
可織布機的自動斷線檢測又出了問題。王鐵山按計劃裝了銅片和杠杆,可經線太細,銅片總往下滑,沒斷線也觸發鈴鐺。張掌櫃蹲在織機旁,盯著晃悠的銅片,突然說:“要不把銅片換成細鐵絲?鐵絲輕,隻搭在經線上,斷線了鐵絲才掉,沒斷就掛著。”王鐵山趕緊讓人換了細鐵絲,一試果然管用——經線斷了,鐵絲“叮”地掉下來,杠杆帶動織機停轉,鈴鐺響個不停;經線沒斷,鐵絲穩穩地搭著,織機轉得飛快。
半個月後,第一套“紡紗織布”自動化流水線在恒順織坊試產。一台蒸汽機帶動十台紡紗機和五台織布機,五個紡紗女工負責看紡紗機添棉花、換紗錠),五個織布女工負責看織布機接斷線、換緯線),一天下來,竟織出了兩百匹布!張掌櫃拿著賬本,手都在抖:“之前二十個紡紗工、十個織布工,一天才五十匹;現在十個工人,一天兩百匹,效率翻了四倍!”
王巢來視察時,正好看到流水線運轉的場景:紡紗機的喂棉器“呼呼”地吞著棉花,羅拉轉得平穩,紗錠上的棉線越繞越粗;織布機上,鐵絲搭在經線上,一旦斷線,鈴鐺就響,織工跑過來接好線,按下開關,織機又“哢嗒”轉起來。“這還不夠!”王巢指著流水線,“咱們要建個專門的自動化紡織廠,裝二十套流水線,招募兩百個女工,把產量提上去,讓山東的棉布不僅夠自己用,還能賣到江南、京城去!”
張掌櫃一聽,眼睛都亮了:“將軍,俺也想入股!恒順織坊的家底,能湊出一半的建廠錢!”王巢笑著點頭:“不光你,青州的陳掌櫃同福織坊)、濟南的李掌櫃興順織坊)都能入股,咱們搞個‘股份製紡織廠’,風險共擔,利潤共享。”
六月初,登萊城西的空地上,自動化紡織廠開工建設。周磊派了軍工坊的工匠來幫忙,用蒸汽機床做了廠房的鋼架比木架結實還防火),鄭老栓送來了鋼釘和鋼條,連水師都派了士兵來幫忙搬運材料。不到一個月,一座占地十畝的廠房就建好了——廠房分兩層,一層是紡紗車間,裝二十套紡紗流水線;二層是織布車間,裝二十套織布流水線;後院是棉花倉庫和成品倉庫,還有兩台大型蒸汽機,專門給流水線供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招募女工的告示貼出去當天,就有三百多個婦女來報名。王巢特意讓人辦了個培訓班,王鐵山和張掌櫃親自講課,教女工們怎麼操作機器:“紡紗機的喂棉器彆添太滿,不然會卡住;織布機的鈴鐺響了,先停機器再接線,彆燙手……”女工們學得認真,尤其是之前在織坊做過手工的,三天就學會了操作,七天就能獨立看機器。
七月初一,登萊自動化紡織廠正式投產。清晨,兩百個女工穿著統一的青布工裝,排隊走進廠房,蒸汽機“轟隆”一聲啟動,羅拉轉起來,織機響起來,整個廠房像個熱鬨的蜂巢。到了傍晚,成品倉庫裡堆了五百匹雪白的棉布——這是之前恒順織坊十天的產量!
負責看紡紗機的李二嫂,之前在鄉下手工紡紗,一天紡兩斤紗,累得胳膊抬不起來,現在看兩台紡紗機,一天添十次棉花,換五次紗錠,輕鬆得很,還能拿兩倍的工錢:“俺之前想都不敢想,織布能這麼快!現在俺家娃能上學,還能買新棉衣,都是托將軍的福!”
負責看織布機的趙小妹,才十六歲,之前跟著娘手工織布,一天織半匹布,現在看三台織布機,一天能織三十匹,她笑著說:“機器比手工省勁多了!之前織一天布,腰都直不起來,現在隻需要接斷線,還能坐著歇會兒。”
消息傳到青州、濟南,陳掌櫃、李掌櫃趕緊跑來登萊,一看紡織廠的流水線,當即決定入股擴建。王巢趁機製定了“紡織技術推廣計劃”:在青州、濟南各建一座自動化紡織廠,用登萊的流水線圖紙,派王鐵山去指導,原材料從兗州、沂州的棉花產地直接運過來之前推廣的經濟作物,現在成了紡織業的原料),形成“棉花種植紡紗織布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不到兩個月,青州、濟南的紡織廠也投產了,三地每天能產一千五百匹棉布。之前江南的棉布壟斷大明市場,一匹賣二兩白銀,現在山東的棉布又好又便宜因為效率高,成本低),一匹隻賣一兩五錢,很快就通過運河賣到了南直隸、河南,甚至京城的王公貴族都派人來買山東棉布:“山東棉布比江南的結實,還便宜,做衣服能穿三年!”
就在紡織廠投產的第三天,王巢眼前彈出了係統光屏——淡藍色的光暈裡,金色的字體格外醒目:
【檢測到核心技術突破——紡織機全自動化流水線應用】
【實現“自動紡紗+自動織布”,單台機器效率抵10名手工織工,日產量從50匹提升至500匹登萊廠)】
【技術儲備支線任務進度+34,當前總進度100軌道設計33+煉鋼33+紡織34)】
【任務獎勵已全部發放:蒸汽火車樣機圖紙、係統積分300萬;額外解鎖“紡織染料改良配方”可染出紅藍黑三色,色牢度提升50)】
王巢心裡一陣振奮——三個月的支線任務,終於圓滿完成!他把係統提示告訴王鐵山和張掌櫃,兩人更是激動,張掌櫃當即說:“將軍,有了染料配方,咱們的棉布能染顏色了!紅布做嫁衣,藍布做工裝,黑布做軍服,生意肯定更好!”
王巢點點頭,指著紡織廠外的官道:“等蒸汽火車造好,咱們的棉布能通過鐵路運到濟南、青州,再從濟南運到京城,比運河還快!到時候,山東的紡織業,能成大明第一!”
九月的登萊,自動化紡織廠的煙囪天天冒著白汽,運棉花的馬車排滿了官道,運棉布的商船在港口等著裝貨。張掌櫃的賬本上,利潤一天比一天多,他還雇了五十個學徒,教他們修機器、看流水線——這些學徒裡,有之前逃荒的百姓,有失去土地的農民,現在都成了能拿工錢的技術工。
王巢站在紡織廠的二樓,看著樓下忙碌的女工,聽著機器的“哢嗒”聲,心裡滿是感慨。紡織機的自動化升級,不僅是手工業的飛躍,更是山東工業化的重要一步——它證明了蒸汽技術能惠及民生,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能讓大明的手工業擺脫落後的手工模式,走向更先進的流水線生產。
“下一步,就是造蒸汽火車了。”王巢摸著窗沿,想起係統裡的蒸汽火車樣機圖紙,“有了好鋼鄭老栓的轉爐鋼),有了軌道設計林福海的圖紙),有了紡織業的運輸需求,鐵路建設,該提上日程了。”
夕陽西下,餘暉灑在紡織廠的鋼架上,鍍上了一層金紅。女工們下班了,說說笑笑地走出廠房,手裡拿著工錢,臉上帶著笑容——她們不知道,自己正在參與一場改變大明的工業變革,而這場變革的起點,就是登萊這座嗡嗡作響的自動化紡織廠。
夜裡,紡織廠的蒸汽機停了,可王鐵山的車間還亮著燈——他正在按係統解鎖的染料配方,調試染布的機器;張掌櫃在倉庫裡盤點棉布,準備明天發往江南;王巢則在書房裡,對著蒸汽火車圖紙,規劃著鐵路的路線。窗外的月光,照亮了登萊的夜空,也照亮了大明複興的前路。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