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萊軍工坊的研發區裡,陽光透過木窗灑在攤開的大幅圖紙上,林福海正用朱砂筆在圖紙上圈畫——紙上是蒸汽火車軌道的最終設計圖,兩條平行的鋼軌標注著“軌距1.435米”,鋼軌斷麵畫著“厚度5厘米”的尺寸線,旁邊附著一行小字:“單根鋼軌長10丈,每丈配3根木枕,木枕下鋪碎石墊層”。
“將軍,您看這軌距和厚度,都是按您說的標準定的!”林福海指著圖紙,語氣裡滿是興奮,“1.435米的軌距,咱們用小木車試過十幾次,轉彎穩當,還能兼容以後更大的火車;5厘米厚的鋼軌,用鄭老栓的新鋼煉的,每米重80斤,扛十噸重量沒問題,比之前的熟鐵軌結實三倍!”
王巢彎腰看著圖紙,指尖劃過鋼軌的標注線——1.435米是後世的標準軌距,他知道這個尺寸能最大程度平衡穩定性和通行效率,適合長期推廣。旁邊的周磊拿著一根鋼軌樣品,是鄭老栓特意煉的短節鋼,泛著冷冽的銀白光:“將軍,這鋼軌我測試過了,用大錘砸都隻出白印,彎曲度能到15度還不斷,鋪在地上肯定耐用。”
“好!設計沒問題,現在就定試驗線路!”王巢直起身,走到牆上的山東地圖前,手指點在登萊城西到蓬萊的方向,“就修登萊到蓬萊的10裡線路,這段地勢平坦,多是農田和緩坡,沒有大河大山,施工快,還方便測試火車的起步、加速和刹車性能。”
林福海湊過來看地圖,點頭道:“將軍選得好!這段路我去過,從登萊城西的紡織廠旁出發,經過三個小村落,最後到蓬萊港的碼頭,沿途隻有一處小坡,坡度不到5度,正好測試火車爬坡能力。”
當天下午,王巢就在軍工坊召開了軌道施工協調會。鄭老栓帶著煉鋼車間的賬本來了:“將軍,按10裡線路算,需要鋼軌200根每根10丈,10裡=1000丈),還有螺栓、墊片這些配件,俺們車間現在每天能煉5噸鋼,夠造10根鋼軌,20天就能湊齊所有鋼材。”
“勞工隊我來組織!”沈文接過話,“登萊有不少之前逃荒回來的百姓,還有紡織廠沒入廠的男丁,按每天50文工錢招募,管三餐,肯定有人來。再從衛所調20個士兵,負責施工安全和物資看守。”
周磊也補充道:“俺們機床車間能做鋪軌用的螺栓扳手、鋼軌起重機,還有測量用的水平儀,明天就能趕造出來,保證不耽誤施工。”
八月初十,軌道施工正式開工。登萊城西的空地上,插著“山東鐵路籌備處”的紅旗,兩百多名勞工穿著粗布短褂,正跟著林福海的軌道組學習鋪軌。林福海拿著水平儀,蹲在地上教勞工找平:“這木枕得鋪得平,水平儀的氣泡在中間才合格,不然鋼軌鋪上去會歪,火車跑起來容易脫軌。”
勞工裡有個叫陳大的漢子,之前是逃荒來的,現在跟著鋪軌,一天能掙50文,還管兩頓乾飯,他笑著說:“林師傅,俺之前種棉花,一天才掙20文,現在鋪這‘鐵路子’,掙得多還輕鬆,俺想一直乾下去!”
林福海拍了拍他的肩:“好好乾!這鐵路子以後要修到濟南、青州,到時候需要更多人,你學得快,以後能當工頭!”
施工才第五天,就遇到了麻煩——鋪到第二個村落旁時,土地突然變得鬆軟,木枕一踩就往下陷。林福海蹲在地上,抓起一把濕土,眉頭皺了起來:“這土太濕,得加固,不然火車一壓,軌道就會沉下去。”
王巢正好來視察,看了看鬆軟的地麵,對身後的士兵說:“去軍工坊拉兩車石灰和碎石來,把濕土挖開,鋪一層碎石,撒一層石灰,再填上夯實,這樣土地就硬實了。”
勞工們按這個法子做,先挖半尺深的坑,鋪10厘米厚的碎石,撒上石灰粉,再用夯錘夯實——夯錘是周磊做的蒸汽夯,不用人費力,一壓就能把土夯得結結實實。等再鋪木枕,踩上去紋絲不動,林福海用水平儀測了測,氣泡穩穩在中間:“將軍這法子真管用!以後遇到軟土地,就用這個辦法!”
鋼軌鋪設是最關鍵的一步。每根鋼軌長10丈,重800斤,需要8個勞工用鋼軌起重機抬著鋪到木枕上。林福海拿著卡尺,量著兩根鋼軌的間距:“1.435米,差一分都不行!間距窄了,火車輪會卡住;寬了,容易脫軌。”
勞工們小心翼翼地調整鋼軌位置,林福海則指揮著用螺栓把鋼軌固定在木枕上——螺栓是用高純度鋼材做的,每根鋼軌兩端各擰4個,牢牢鎖住,就算用撬棍撬,鋼軌都不動。鄭老栓每天都會來檢查鋼軌質量,他拿著小錘,敲著鋼軌,聽著清脆的“當當”聲:“聲音脆,說明鋼裡沒雜質,鋪在這兒能用十年!”
沿途的百姓都好奇地圍著看,之前在紡織廠上班的李二嫂,中午送飯時特意繞到工地,看著一根根鋼軌鋪在地上,笑著問林福海:“林師傅,這‘鐵路子’是乾啥用的?上麵要跑啥東西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福海指著遠處軍工坊的方向:“以後要跑‘蒸汽火車’,比馬車快十倍,拉著棉花、棉布,從登萊到蓬萊,半個時辰就到,比你走路還快!”
李二嫂眼睛都亮了:“真這麼快?那俺以後去蓬萊走親戚,就能坐那火車了?”
“肯定能!”林福海笑著點頭,“等這10裡路鋪好了,火車試跑成功,以後還要修到濟南,你去濟南看閨女,坐火車半天就到!”
九月初,軌道鋪設到了蓬萊港附近的小坡。這處坡雖然隻有5度,但鋼軌鋪上去,需要測試承重。林福海讓人把十輛裝滿砂石的馬車趕到軌道上,每輛馬車重1噸,十輛就是10噸——正好是蒸汽火車的預估重量。馬車在軌道上走了一個來回,鋼軌隻微彎了1毫米,撤了馬車就恢複原狀,林福海鬆了口氣:“成了!這坡能扛住火車!”
就在這時,王巢的眼前突然彈出淡藍色的係統光屏,金色的字體在陽光下格外清晰:
【檢測到核心技術落地——蒸汽火車軌道設計完成並啟動試驗線路鋪設】
【軌距1.435米、鋼軌厚度5厘米,滿足蒸汽火車通行標準;試驗線路登萊蓬萊10裡)已完成70鋪設】
【技術儲備支線任務進度+34軌道設計34+煉鋼33+紡織33),當前總進度100】
【支線任務“技術儲備”全部完成!】
【任務獎勵已全額發放:
1.蒸汽火車樣機完整圖紙含車頭鍋爐、車輪、傳動裝置詳細參數)
2.係統積分300萬已存入賬戶,可兌換鐵路施工器械改良農具新種子)
【額外解鎖:鐵路建設專屬權限——可兌換“蒸汽軌道起重機”“鋼軌焊接機”等施工設備】
王巢心裡一陣振奮,之前紡織機升級時進度到66,現在軌道設計完成,終於滿了100!他把係統提示告訴林福海和鄭老栓,兩人都激動得拍起了手。鄭老栓搓著手說:“將軍,有了這300萬積分,俺們能兌換蒸汽起重機,以後鋪鋼軌不用勞工抬,機器就能運,快多了!”
林福海則盯著蒸汽火車樣機圖紙,手指劃過車頭的鍋爐:“周磊說正在造火車車輪,用的就是俺們的鋼軌料,等軌道鋪好,正好能試跑!”
九月二十,10裡試驗線路終於鋪設完成。從登萊城西的紡織廠旁出發,兩條銀亮的鋼軌穿過金黃的稻田,經過三個掛著紅燈籠的村落,一直延伸到蓬萊港的碼頭邊。鋼軌旁插著小旗,每隔50步有一個裡程碑,上麵刻著“登萊鐵路試驗段”“第1裡”“第2裡”……
王巢帶著沈文、周磊、林福海等人沿著軌道走,陽光照在鋼軌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周磊手裡拿著蒸汽火車的車輪樣品,放在鋼軌上試了試,車輪正好卡在鋼軌之間,轉動起來順滑無阻力:“將軍,車輪的輪緣厚度和鋼軌匹配,跑起來肯定穩!”
“預計兩個月完成,咱們提前了十天!”沈文看著施工記錄,笑著說,“勞工們都乾勁足,說想早點看到火車跑起來,不少人還問能不能跟著修去濟南的鐵路。”
王巢停下腳步,望著遠處的蓬萊港——那裡停著水師的蒸汽戰船,碼頭邊堆著紡織廠要運走的棉布。他想起之前推廣經濟作物時百姓的笑容,升級紡織機時女工的歡喜,現在軌道鋪好了,蒸汽火車一跑,棉花能更快運到紡織廠,棉布能更快運到港口,山東的產業鏈就真的連起來了。
“下一步,就是造蒸汽火車樣機!”王巢轉身對周磊說,“機床車間全力配合,用最好的鋼材,按圖紙上的參數做,爭取一個月內造出車頭和兩節車廂,十月底咱們就在這軌道上試跑!”
周磊用力點頭:“將軍放心!俺們已經備好了鍋爐零件,鄭老栓的鋼夠造車輪和車架,下個月肯定能造好!”
夕陽西下,餘暉灑在鋼軌上,把軌道的影子拉得很長。勞工們收工了,扛著工具說說笑笑地往家走,陳大手裡拿著今天掙的50文錢,心裡盤算著給家裡買袋白麵——之前逃荒時連粗糧都吃不上,現在不僅有活乾,還能攢錢,都是托了這“鐵路子”的福。
林福海還在軌道旁檢查,他蹲下來摸了摸鋼軌的連接處,螺栓擰得緊實,沒有鬆動。他想起三個月前剛接手軌道設計時,連軌距都定不下來,現在10裡軌道鋪得筆直,心裡滿是成就感:“以後這軌道要修遍山東,從登萊到濟南,從濟南到青州,讓火車跑遍大明!”
王巢站在軌道儘頭,望著遠處的海麵,心裡默念:蒸汽火車、鐵路、紡織廠、煉鋼車間……這些都是大明複興的基石。等試驗線路試跑成功,就開始修登萊到濟南的鐵路,把山東的工業、農業、商業連起來,到時候,山東就能成為大明最堅固的後盾,再也不怕後金的入侵,不怕流寇的騷擾。
夜裡,軍工坊的燈還亮著。周磊帶著技工們在畫蒸汽火車車頭的零件圖,林福海在整理軌道施工的記錄,王巢則在書房裡看著係統界麵——300萬積分躺在賬戶裡,旁邊的“蒸汽軌道起重機”圖紙亮著,他想著明天就兌換出來,為下一步修更長的鐵路做準備。
窗外的月光灑在軌道上,像一條銀色的帶子,連接著登萊和蓬萊,也連接著大明的過去和未來。王巢知道,這10裡軌道隻是開始,以後會有更長的鐵路,更先進的機器,更多的百姓過上好日子,而他,會一直守護著這份希望,直到大明重新站起來的那一天。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