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整頓吏治,清除腐弊_明末龍旗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明末龍旗 > 第417章 整頓吏治,清除腐弊

第417章 整頓吏治,清除腐弊(1 / 1)

崇禎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北京皇宮文華殿內,氣氛比往日更為凝重。王巢端坐於攝政席位上,案前堆放著厚厚的卷宗,每一本卷宗都記錄著明朝舊臣的任職履曆與財產明細。他手指輕叩卷宗,目光掃過殿內的文武百官,沉聲道:“大明亡於流寇,更亡於吏治腐敗。若官員皆以權謀私、欺壓百姓,縱使有百萬大軍,也難擋亡國之禍。今日起,北京城內全麵整頓吏治,凡貪腐者、無能者,一律嚴懲不貸!”

話音落下,殿內鴉雀無聲。左側列陣的明朝舊臣們無不麵露緊張——他們中不少人在崇禎朝便有貪墨之舉,如今王巢要整頓吏治,生怕自己被揪出把柄。曾任順天府尹的劉良佐,手心更是冒出冷汗,他想起自己三年前曾收受商戶白銀五千兩,包庇其偷稅漏稅的罪行,此刻正暗自祈禱不要被翻出舊賬。

王巢早已看穿眾臣的心思,當即下令:“傳我命令,成立‘吏治清查司’,由曾任禦史的錢龍錫擔任司長,抽調二十名清廉正直的官員與五百名護衛隊士兵,負責清查北京城內所有在職官員的貪腐情況。清查範圍包括:官員家產與俸祿是否匹配、是否存在欺壓百姓、是否有收受賄賂等行為,凡查實有貪腐者,一律革職查辦,沒收全部財產;情節嚴重者,處以流放或死刑!”

錢龍錫當即出列領命:“臣定當儘心竭力,清查貪腐,絕不姑息!”

次日清晨,吏治清查司的官員便帶著護衛隊士兵,分頭前往各衙門調取官員的任職記錄與賬目。在順天府衙,官員們翻開庫房賬目時,發現許多收支記錄模糊不清,尤其是去年的糧稅征收賬目,竟有三萬石糧食去向不明。“劉大人,這三萬石糧食為何沒有入庫記錄?”清查司官員拿著賬目,質問順天府尹劉良佐。

劉良佐臉色發白,強裝鎮定:“去年遭遇蝗災,部分糧食在運輸途中受損,故未入庫。”

“受損的糧食可有官府出具的損耗證明?為何賬目上沒有任何標注?”清查司官員追問。劉良佐支支吾吾,無法回答。官員當即下令搜查劉良佐的府邸,結果在其書房的暗格裡,搜出白銀八萬兩、綢緞兩百匹,還有十多份百姓的地契——這些地契,都是劉良佐以低價強買百姓的耕地所得。

鐵證如山,劉良佐再也無法抵賴,隻能跪地求饒。清查司官員當即下令將其逮捕,並張貼告示,公布其貪腐罪行。百姓們得知劉良佐被抓,紛紛拍手稱快,有的還提著爛菜葉、雞蛋,來到衙門前咒罵這個欺壓百姓的貪官。

類似的場景,在北京各衙門不斷上演。僅三日時間,吏治清查司便查處貪腐官員三十餘人,其中包括兩名六部侍郎、五名知府,共沒收白銀五十餘萬兩、糧食十萬石,以及大量的房產與地契。這些被沒收的財產,一部分用於補充軍餉,一部分則發放給貧困百姓,百姓們對王巢的整頓吏治之舉,愈發擁護。

但清查貪腐隻是第一步,如何防止官員再次貪腐,才是長久之策。六月初五,王巢再次召開朝會,宣布設立“監察院”,由錢龍錫兼任監察院左都禦史,負責監督全國官員的行為。監察院的官員直接對王巢負責,可隨時彈劾貪腐、無能的官員,不受其他衙門乾涉;同時,王巢還下令在各州縣設立“百姓舉報箱”,鼓勵百姓舉報官員的不法行為,凡舉報屬實者,給予白銀五十兩至五百兩的獎勵;若舉報者遭到官員報複,監察院將嚴懲報複者。

在通州,一名叫王二的百姓,因不滿州官張某克扣賑災糧款,便寫下舉報信,投入舉報箱。監察院官員接到舉報後,立刻前往通州調查,發現張某果然將朝廷發放的兩萬石賑災糧,私自克扣一萬石,轉賣給糧商牟利。張某被革職查辦後,王二不僅獲得了五百兩白銀的獎勵,還受邀參加通州的吏治監督會議,成為百姓代表。“監國大人設立舉報箱,讓我們百姓也能監督官員,這真是為民做主啊!”王二拿著獎勵的白銀,激動地對街坊鄰居說道。

除了清查貪腐與設立監察院,王巢還推行官員考核製度,以政績作為官員升遷的主要標準。他下令,每半年對全國官員進行一次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政務處理效率、百姓滿意度、農業生產恢複情況、稅收完成情況等。考核優秀者,優先升遷;考核不合格者,降職或罷免;連續兩次考核不合格者,永久不得為官。

在房山縣,縣令周文斌便是考核優秀的典型。自均田政策推行以來,周文斌親自深入田間地頭,幫助百姓解決耕種難題,還組織工匠修建水渠,解決了當地的灌溉問題。在六月的考核中,房山縣的百姓滿意度高達九成,農業生產恢複速度也位居北京周邊州縣之首。王巢當即下令,將周文斌升任順天府丞,並在朝會上公開表彰,號召其他官員向他學習。

周文斌的升遷,讓許多官員看到了希望。原本敷衍了事的官員,如今也開始認真處理政務,主動走訪百姓,北京的官場風氣逐漸煥然一新。在戶部,官員們不再拖延糧草調配,原本需要十日才能完成的糧草調撥,如今三日便可完成;在工部,官員們加快了房屋修繕進度,北京城內受損的百姓房屋,不到一個月便修繕完畢;在刑部,官員們嚴格按照律法審理案件,杜絕了冤假錯案的發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吏治整頓的成效,很快便體現在政務處理效率上。六月中旬,北京周邊遭遇暴雨,部分州縣的農田被淹,百姓們紛紛向官府求助。接到消息後,王巢下令戶部調撥糧食、工部組織救災,監察院監督救災進度。各衙門官員迅速行動,戶部在一日內便調撥三萬石糧食運往災區,工部組織五千名工匠與士兵,前往災區搶修堤壩、排水救災,監察院官員則駐守災區,確保救災物資全部發放到百姓手中。

在通州災區,百姓們看著官兵們冒雨搶修堤壩,感動得熱淚盈眶。一名老農拉著工部官員的手說道:“以前遇到災害,官員們隻會催繳賦稅,哪會像現在這樣,冒著大雨幫我們救災?監國大人整頓吏治,真是救了我們百姓啊!”

到六月底,北京的吏治整頓已初見成效。據監察院統計,北京城內的官員貪腐案件較之前減少了九成,百姓對官員的滿意度從不足三成提升至八成,政務處理效率提升了兩倍。許多明朝舊臣也徹底改變了對王巢的看法,曾任內閣大學士的周道登說道:“監國大人整頓吏治,清除腐弊,實乃大明之幸。有如此賢明的攝政,何愁大明不能複興?”

王巢深知,吏治整頓並非一蹴而就,還需長期堅持。七月初一,他下令將北京的吏治整頓經驗推廣至山東、河北等地,並頒布《官員行為準則》,明確規定官員不得收受賄賂、不得欺壓百姓、不得濫用職權等十條禁令,凡違反禁令者,一律從嚴查處。

在推廣吏治整頓的同時,王巢還注重選拔年輕有為的官員。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舉行科舉考試,選拔有才能、有品德的讀書人入朝為官,同時鼓勵北伐軍將領中的優秀人才轉任地方官員,充實官員隊伍。這些新選拔的官員,大多清廉正直、積極有為,為官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月初五,王巢在文華殿召見了新選拔的五十名官員。他看著這些年輕的麵孔,語重心長地說道:“你們是大明的未來,也是百姓的希望。為官者,當以百姓為重,以社稷為重,不可有絲毫貪腐之心。若你們能堅守初心,好好為官,日後定能成為大明的棟梁之材。”

新官員們齊聲應道:“臣等定當謹記監國大人教誨,清廉為官,為民做主!”

夕陽下,王巢站在文華殿的窗前,望著窗外逐漸恢複繁華的北京。吏治整頓雖已取得成效,但他知道,這隻是複興大明的第一步。接下來,他還要麵對山海關外的清軍、西逃的李自成,還有全國範圍內的民生恢複與經濟發展。但隻要官場清明、官員勤政,百姓安居樂業,他便有信心帶領大明走出困境,走向複興。

此時,親衛統領前來稟報:“監國大人,山海關方向傳來急報,清軍已與吳三桂合兵一處,共十五萬人,正向山海關進發,似乎有入關之意。”

王巢的目光瞬間變得銳利:“傳我命令,令吳甡與張勇加強山海關防務,備好糧草與武器;令李虎加快追擊李自成的進度,若無法短期內剿滅,便暫時回師,增援山海關。清軍若敢入關,定要讓他們有來無回!”

“遵監國大人令!”親衛統領躬身應道,轉身離去。

王巢走到案前,翻開山海關的軍事輿圖。他知道,一場決定大明命運的大戰即將打響,而清明的吏治、高效的政務,便是他打贏這場大戰的底氣。隻要上下一心,官民同心,縱使清軍來勢洶洶,他也有信心將其擋在關外,為大明的複興贏得更多時間。

喜歡明末龍旗請大家收藏:()明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內娛街溜子,開局帶劫匪狂飆 我的秘書生涯 穿越擺脫苦情劇情 逐出家門,假千金隨機擺攤成團寵 屬性掠奪係統:從廢柴三少到萬界主宰的碾壓 快攔住他,彆讓那把劍出鞘! 漢廳筆記:Excel卷穿大漢 睡完不認後,被陰濕繼承人強寵了 穿成八零惡媳婦:胖軍嫂在家屬院贏麻了 冷宮簽到十年,我成了開國女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