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飛鳥儘看諸侯散,金籠深鎖“父子”情/_重生三國:呂布,一戟破萬法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重生三國:呂布,一戟破萬法 > 第60章 飛鳥儘看諸侯散,金籠深鎖“父子”情/

第60章 飛鳥儘看諸侯散,金籠深鎖“父子”情/(2 / 2)

“籠,”呂布轉身,把空空的金籠舉起來,握在手裡,聲音不高,卻極清,“裝人者,鎖;裝法者,正。董卓贈籠,欲籠人;並州置籠,隻籠法。”他說著,把策院那隻小籠抬上來,親手將法牌小樣與小黑旗裝入。“自今日起,凡府與縣,皆立‘文籠’,不鎖人,不鎖鷹,鎖‘三問禮’與‘十條軍紀’。此籠不加鎖,置於燈旁牌側,誰來誰看,誰看誰守。”

台下“嘩”的一聲。有人笑,有人落淚。孫摶帶著小子們把“民、信、止”又念了一遍,那三個字像剛從鐵裡拔出來,熱。

“至於‘父子’,”呂布把金籠往旁一放,把那折過兩折的“恩詔”拿在手裡,“吾心有父,有子,不在紙上。在禮上。在法上。在民上。董卓以‘父’之名來鎖我,我以‘禮’之名請他在燈下簽‘父子’——‘父’守民,‘子’守法。若強我寫在紙上而不肯站在燈下——越線。”

“越線——斬!”焦萬在台下應,聲音冷,字更冷。

禮成之後,三帖發出:燈帖、牌帖、券帖,正如呂布與陳宮前日所議。燈帖下有六字:“請父子先照燈。”牌帖下有八字:“三問禮斷,先法後名。”券帖下有十字:“授粥賑義,以券記信,不擾。”三帖如三根線,順風而去,係向長安。

三日之內,回風先至:不是詔,而是私意。李儒的字,上寫:“請止於‘籠’。”不語“父子”,隻言“籠”。陳宮把回帖藏入案底,淡淡道:“他知‘籠’之妙,怕我們把籠‘文’了。”冉桓笑:“怕‘金籠鎖法’。”陳宮也笑:“可並州偏偏要讓金籠鎖法。”

又三日,長安詔至,不長,隻兩句:“相國以父禮召並州牧入覲,速。”詔使奉笏,臉不紅不白。他不敢抬眼看斬台,亦不敢看那空空的金籠。他知道這一路遇燈處,燈下總有人指著這隻籠笑——不是笑他,是笑“名”。笑到他心裡發慌。

“‘諸侯散’了。”張遼把這句話說出口時,城外的風帶了一絲春草新折的味道,“冀州觀望,兗州自為,幽州北顧,徐州養傷,袁術勢雖張,實則虛骨。飛鳥儘,各散去追自己的影子。唯有長安,金籠裡鎖著一個最沉的影。”他看著那隻空籠,目光像一把從鞘裡拔出又推回去的刀,“那影,不是鷹,是‘父子’兩個字。”

“金籠深鎖‘父子’情。”冉桓低聲複出標題裡的這句,“可‘情’不在金上,在人上。董卓若真把天子當子,以‘父’行‘禮’,天下誰不服?可他拿‘父’鎖‘子’,把天子關在金籠裡;又拿‘父’鎖‘將’,把主公鎖在‘名’裡。這‘父子’二字,他寫在紙上,忘在心裡。”

呂布轉身下台,玄披輕響。他沒有馬上回府,而是繞到台後,看那隻落在旗杆上的鷹。鷹縮了一隻爪,另一爪緊緊抓著旗杆,爪下是鐵。它側頭看呂布,眼背後的那道冷硬沉到最深,又緩慢浮上來一寸。呂布伸指,從它頸側到背心輕輕一抹,鷹尾羽一甩,風裡帶出一聲極低極短的叫——像一根極細的琴弦被挑了一下,又立刻止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主公。”陳宮站在他身後,聲音放得很輕,“丁公之事,主公心裡自有數。董卓以‘父’來套,我們以‘禮’對回去——不是為解主公一心,是為讓天下看見:‘父子’之義,要立在燈下。至於下一步——”

“我知道。”呂布從鷹邊收回手,“‘諸侯散’,不是壞事。散了,才看得見誰是真的‘人’,誰隻是‘名’。我們不禦諸侯,我們禦‘法’。董卓若逼,我們不與他爭‘名’,隻與他爭‘禮’與‘法’。他若越線——刀在。”

“刀在,燈在,法在,禮在。”高順把這四個“在”字一疊一疊地釘在台下,“便是‘天’在。”

是夜,晉陽風清,策院燈未滅。冉桓在燈下改《並律·燈牌篇》,把今日“金籠”一事寫入“儀注”,名曰《文籠之法》。首條:“籠以示法,不以拘人。”末條:“籠不加鎖,置燈牌之間。”周詔在一旁寫《鄉約十條釋義·父子篇》:“父與子,在禮不在名;名可解,禮不可廢。父不守禮,子得以法止之。”顧嵇在“斷例”上添一案:“某豪右假‘父訓’行暴,牌下斷,斬其指。”衛溫在院外打磨一根新的鐵杆,試鈴仍不響。石越把“驛路十裡燈譜”延至百裡,圖上點點如星。杜元把粥棚簿書記成“十項不得”,第一項:“不得借‘父名’取粥。”孫摶帶著小子們讀“民、信、止”,小子問:“先生,何為‘父子’?”孫摶指燈:“此為‘父’。”又指法牌:“此為‘子’。”小子似懂非懂,露出一排不齊的牙笑了。

焦萬把那隻金籠挪到斬台旁,籠門敞著,裡麵空空,他把手指背在籠下輕輕一刮,鈴不響。他笑:“鎖不住。”

第二日,策院“策報”出第一簡,題為《以禮困名》。簡短,發往諸縣諸郡諸會諸鋪,亦暗送一份入洛陽。洛陽“影燈”下,王允讀罷,眉心長久未曾舒展的那條線微微一緩。他把“策報”放到燭旁,歎道:“金籠鎖‘父子’,並州以禮破之。若真要定乾坤,終須在‘禮’與‘法’上見真。”蔡邕在一旁笑:“君子之言,聽之。”

長安,相國府。董卓把“燈帖”“牌帖”“券帖”扔在地上,靴跟碾了一下,金粉散成一片光。他冷冷道:“戲我。”李儒撿起,又輕輕吹了一口氣,“相國,他不戲你,他戲‘名’。‘諸侯散’,散於名;‘並州聚’,聚於禮。以‘名’攻他,名越高,越空。”董卓一掌拍在案上:“我有‘天子’!”李儒低頭:“天子在籠,民在燈。籠與燈,孰重?”董卓眉心緊了,又鬆,“華雄東下,且觀其勢。”李儒合扇:“以兵試‘燈’,不如以‘名’試‘法’。然終究要見刀。”他心裡清楚——那一刀不在今日,不在明日,在“名”與“法”的縫隙裡,等到窄到再也擠不過去時,它才會落下。

兗州破廟,曹操拿著並州“策報”,邊讀邊笑:“以禮困名。”荀彧道:“並州之法於刀後立,刀因法而穩。公若欲取中原,須先立‘禮與法’兩柱。”曹操點頭:“記之。”他吹滅燈,廟外一盞小燈照到廟簷下,照出一線清。

冀州袁紹帳,沮授與田豐又對坐。田豐指著“策報”道:“文籠之法,重‘不鎖人’三字。公若以籠鎖人,民去。”袁紹沉吟,終不語。他看著帳外的風,風裡有草籽,輕輕地飛。飛鳥儘,諸侯散,風把各家的旗都吹得不那麼立,隻並州的牌似乎更直了一些。

徐州,劉備三人夜坐小堂。關羽看完“策報”,拈須而思:“以禮困名,妙。”張飛嘿了一聲:“不曉這些,我隻曉得那金籠——該砸!”劉備撚著那三字“民、信、止”,歎:“砸籠易,立燈難。”他抬頭看向窗外那盞小燈,燈焰伏了伏,又立。

夜深,城樓風轉柔。呂布與陳宮立在垛口,遠望南麵。那隻鷹不知何時又飛回,蹲在旗杆下,縮作一團,羽毛鼓起,像一盞小小的灰色燈。呂布忽然道:“宮,丁公在我心裡,是一個‘負’字。但‘父子’二字,不能再被他人拿來當繩。”陳宮頷首:“我知。”

“諸侯散,”呂布又道,“非我刀所致,是他們自己散。散了,才見路。我並州不追著他們喊‘來’,隻把燈立好,把牌立直,把粥熬熟,把籠裡裝‘法’,把‘策’行穩。董卓若逼來,我不躲;他若拿‘父子’來套我,我先拆籠,再拆‘名’。他若拿‘天子’來壓我——”呂布看著遠處的一線暗金色,“我以‘民’背‘法’而行。‘父子’在‘禮’,‘君臣’在‘法’。他若越線——”

“斬。”高順在一旁輕輕補上,像是一枚釘子在黑暗裡不慌不忙落進木裡。

陳宮笑:“主公的‘斬’,如今比先前更穩。刀不是快,刀在‘法’上。”他忽然轉身,“明日,策院再開一席——名《父子之禮與法》。”冉桓笑:“我寫。”周詔道:“我釋。”顧嵇道:“我斷。”衛溫道:“我試鈴。”杜元道:“我核簿。”石越道:“我描燈譜。”孫摶道:“我教小子寫‘父子’旁邊的‘止’字。”

呂布望著他們,忽覺胸中那塊最硬的石頭像被春水打濕了表麵。它還在,但邊緣不那麼紮人。他轉身,向城下輕輕擺手。城下粥棚的煙升起來,天邊薄薄的一點絳色像一條線,線的儘頭,是一輪新日。

“飛鳥儘看諸侯散,”他低低道,“金籠深鎖‘父子’情——鎖不住。”

燈焰伏了伏,又立。黑旗擺了擺,又直。鷹把頭埋到翼下,像一個終於睡踏實的孩子。城裡有小孩在夢裡笑出聲,叫:“民、信、止。”夢外,大人們把那三個字放到心裡,放到手上。

第二天清晨,三帖的副本被貼到了晉陽城門的法牌旁邊。人們路過,總會停一停,看一眼那句“請父子先照燈”。有人笑,有人歎,有人把帽子扶正了再走。路在腳下,風在肩上,燈在心裡。有人說:“新日,從此不靠某家門樓照,靠這盞盞燈照。”旁人道:“有燈,有牌,有籠,有刀,有粥,有策——天,便不在彆人手裡了。”

——

本章完)

喜歡重生三國:呂布,一戟破萬法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呂布,一戟破萬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小鼻嘎芳齡五,隻愛乾飯加玩蠱 從三讓徐州開始輔佐劉備 重生八零:擠進首富榜 鳳凰展翅 福女種田忙,全家悔斷腸 表妹且慢 政府招待所 歡喜:做宋倩背後的男人,推 血色記憶:江湖往事 鬥破:蕭炎我是你二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