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突然開口,指著案上的稿子)張博士,趙博士說的也有道理,咱不懂算術,但咱懂“正版”!您把最終定好的稿子給咱,咱一筆一劃刻,保證跟您寫的不差分毫——要是刻錯了,您罰咱宮束班白乾三個月!
【王廣在一旁點頭,不小心碰掉了案上的一支算籌,滾到李默腳邊。李默彎腰去撿,看到算籌上刻著“七”,突然想起什麼。】
李默:拿著算籌問張衡)張博士,咱前幾日刻孔廟碑,“七十子”的“七”是一橫一豎彎鉤,您這算籌上的“七”,怎麼是一橫一豎?要是刻成孔廟碑上的“七”,算不算錯?
張衡:眼前一亮,拿起算籌)李班頭,你這一問,倒提醒我了!算術中的數字寫法,與文字中的數字寫法不同。算籌記“七”,是“上一下一”,也就是一橫一豎;而文字中的“七”是彎鉤寫法,若刻碑時混用,旁人看了會混淆。你能注意到這點,真是幫了大忙!
趙遷:臉色有些難看,轉身走開)不過是個數字寫法,值得這般大驚小怪。
【張衡沒理會趙遷,拉著李默坐下,細細講解算術中數字、符號的寫法,李默聽得認真,時不時讓王廣拿紙筆記錄,憨憨的臉上滿是嚴肅。】
第三幕:民間證誤,石上正典
場景三:洛陽城集市日外
【集市上人來人往,陳老漢推著小車,車上擺著幾袋糧食,愁眉苦臉。張衡帶著一名太學弟子路過,看到陳老漢歎氣,停下腳步。】
張衡:拱手問道)老人家,您為何歎氣?可是遇到了難處?
陳老漢:抬頭看張衡,歎了口氣)這位先生,不瞞您說,去年我用家裡的十石粟米換糲米,糧商按《九章算術》的傳抄本算,說十石粟米該換六石五鬥糲米,可我回家稱了,隻有六石——後來才知道,那傳抄本上的比例錯了,糧商是故意坑我啊!我這一把年紀,攢點糧食不容易,就這麼被坑了五鬥……
張衡:心中一沉)老人家,您說的傳抄本,是不是寫著“粟率五十,糲米三十五”?
陳老漢:點頭)對對對!就是這個數!先生您也知道?
張衡:扶住陳老漢的胳膊)老人家,那是傳抄謬誤。正確的比例是“粟率五十,糲米三十”,十石粟米該換六石糲米,糧商是按錯本算的,多收了您的粟米。您隨我去太學,我給您看修正後的稿子,日後再換糧食,您就按這個比例算,保準不會錯。
【陳老漢又驚又喜,推著小車跟張衡去了太學。】
場景四:太學偏院日內
【偏院裡,李默正帶著匠人在石坯上刻字,王廣拿著張衡給的稿子,逐字對照。陳老漢跟著張衡走進來,看到石坯上刻著“粟米之法:粟率五十,糲米三十,粺米二十七,糳米二十四……”,激動得直抹眼淚。】
陳老漢:指著石坯上的字)就是這個!就是這個比例!要是早有這刻著正版的石頭,我去年就不會被坑了!張博士,李班頭,你們做的是大好事啊!
李默:放下刻刀,走到陳老漢身邊)老人家,您放心,咱這石頭刻好後,立在太學門外,誰都能看,誰都能抄,以後再不會有人拿錯本子坑人了!
【趙遷從門外走進來,看到陳老漢對著石坯落淚,又看了看張衡和李默認真的模樣,神色緩和了些。】
趙遷:走到張衡身邊,輕聲說)平子,之前是我偏執了。這算經石碑,確實該刻,刻得值。
張衡:笑著點頭)子安,隻要能讓天下人用對算術,少受謬誤之苦,咱們這點爭執,又算得了什麼?
【劉據帶著幾名小吏趕來,看到石坯上的字已刻了大半,字跡工整,數字清晰,滿意地點頭。】
劉據:拍手笑道)好!張博士勘誤精準,宮束班手藝精湛,再過幾日,這《九章算術》修正版石碑就能立起來了!陛下要是知道了,定然大喜。
【李默拿起刻刀,繼續在石坯上刻字,陽光透過院中的槐樹,灑在他沾著石粉的臉上,憨直的神情裡滿是自豪。王廣和其他匠人也加快了速度,刻刀與石頭碰撞的“叮叮”聲,在偏院裡清脆回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四幕:石碑立世,憨匠留名
場景五:太學門外日外
【太學門外,早已圍滿了百姓、太學弟子和各地趕來的學者。幾名工匠正用繩索將巨大的石碑立起,石碑上刻著《九章算術》九卷內容,數字、算籌符號、算法步驟清晰明了,末尾刻著“東漢章帝年間,太學博士張衡勘誤,宮束班匠人李默等刻石”。】
劉據:走上高台,高聲說道)今日,《九章算術》修正版石碑立於此地!從此,天下人觀此碑、抄此經,皆可免受傳抄謬誤之擾。此乃陛下之功,亦是張衡博士、宮束班匠人及天下算術賢才之功!
【台下百姓紛紛鼓掌,陳老漢擠到石碑前,指著“粟米之法”的字樣,跟身邊的人講解正確的兌換比例。幾名外地學者拿著紙筆,認真抄寫石碑上的內容。】
張衡:走到李默身邊,拱手行禮)李班頭,多虧了你們宮束班的“憨勁”,這石碑才能刻得這般精準。若不是你們較真“正版”,我或許還會忽略數字寫法的細節。
李默:撓了撓頭,憨笑)張博士,您彆誇咱。咱就是匠人,拿了朝廷的差,就得把活乾好。這石碑立在這兒,以後千百年的人都能看到,咱宮束班的名字刻在上麵,不能給祖宗丟臉。
王廣:興奮地指著石碑上的“宮束班李默等刻石”)班頭,您看!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了!以後彆人說起這算經碑,就會想起咱宮束班!
【李默看著石碑上的名字,又看了看圍在石碑前的百姓,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趙遷走到張衡身邊,看著石碑,輕聲說道:“這石碑,比再多的經文都實在。”】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石碑上,刻著的數字和文字熠熠生輝。百姓們漸漸散去,卻仍有人不時回頭,望向那座承載著算術正典的石碑。李默帶著宮束班的匠人,最後看了一眼石碑,收拾好工具,慢慢離開——他們的“憨勁”,已隨著這石碑,永遠留在了東漢的時光裡,也留在了後世傳承的算術經典中。】
喜歡藝之神請大家收藏:()藝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