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合香的越野車駛進青溪鎮時,正是九月桂花開得最盛的時節。車窗外掠過成片的桂樹林,細碎的金桂花瓣被風卷著撲在車窗上,清甜的香氣透過半開的車窗鑽進來,讓她想起盛唐長安合香居後院那棵百年桂樹。副駕駛座上的筆記本攤開著,扉頁寫著青溪鎮製香匠人的名單,最上方用紅筆圈出了“林老栓”三個字——這是當地文化站工作人員特意囑咐的,說他是青溪鎮最後一位掌握古法“桂花香膏”技藝的匠人。
“前麵就是林家作坊了。”開車的鎮文化站乾事小王指著前方一座青磚灰瓦的院子,院牆爬滿了綠藤,院門口掛著一塊褪色的木牌,上麵刻著“林記香坊”四個模糊的字。蘇合香推開車門,剛邁出腳步,就被一陣濃鬱卻略顯渾濁的香氣絆住了腳步——那是桂香中摻了焦糊味,還有一絲若有若無的黴味,顯然是製香工藝出了問題。
院子裡堆著不少乾枯的桂樹枝,一位穿著藍布褂子的老人正蹲在石磨旁,費力地推動磨盤碾壓桂花。他頭發花白,背有些駝,手指關節粗大,指縫裡嵌著洗不掉的褐色香灰,正是林老栓。聽到腳步聲,老人抬起頭,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絲警惕:“你們是來買香的?我這香不好,彆浪費錢。”
蘇合香走上前,笑著遞過自己的名片:“林師傅,我叫蘇合香,是‘盛唐香文化博物館’的,想來向您請教古法製香的技藝。”她特意將“古法”兩個字咬得輕些,怕勾起老人的抵觸情緒。林老栓盯著名片上的“盛唐香文化”幾個字,愣了愣,緩緩放下手中的磨杆:“博物館的?現在還有人願意看這些老東西?”
院子西側的作坊裡,靠牆擺著十幾個粗陶罐,罐口蒙著的紗布已經發黃,裡麵裝著煉製失敗的香膏,散發出刺鼻的酸味。蘇合香拿起一個陶罐,輕輕撥開紗布,隻見罐底的香膏凝結成塊,顏色暗沉,完全沒有優質桂花香膏該有的瑩潤光澤。“林師傅,您這香膏的熬製溫度是不是沒控製好?”她輕聲問道,指尖蘸了一點香膏,放在鼻尖輕嗅——除了焦糊味,還能聞到一絲生桂花的青澀氣,顯然是熬煮時火候忽大忽小,導致桂花的香氣沒有完全釋放。
林老栓歎了口氣,坐在門檻上,從口袋裡摸出旱煙袋:“以前都是用柴火灶慢熬,火候全憑手感,現在柴火不讓燒了,換成煤氣灶,我這手也跟不上了。”他指著牆角堆著的一袋桂花,“今年雨水多,桂花含水量大,熬出來的香膏總容易壞,鎮上的年輕人嫌味道怪,都去買城裡來的香水了。”
蘇合香看著那袋桂花,金黃的花瓣間還沾著水珠,顯然是采摘後沒有及時晾曬。她忽然想起《香經》裡記載的唐代製桂香之法:“采桂需在晴日晨露未乾時,摘後立即攤曬,去水汽,方可入釜。”她蹲下身,從袋裡取出一小捧桂花,對林老栓說:“林師傅,我試著幫您處理一下這些桂花,您看可行?”
林老栓將信將疑地點點頭。蘇合香從車裡拿來帶來的竹篩和紗布,將桂花均勻攤在竹篩上,放在院子裡通風向陽的地方:“先曬一個時辰,去掉表麵水汽,等會兒我們用隔水蒸的方法提取香氣,這樣能減少焦糊味。”她又從隨身的背包裡取出一小瓶“長安十二香”中的“桂香”精油,倒出少許在香碟裡,點燃後,清甜純正的桂香瞬間彌漫開來,蓋過了作坊裡的酸味。
林老栓猛地抬起頭,眼睛亮了起來:“這味道……像我小時候跟著爹熬的香膏!”他湊到香碟旁,貪婪地吸了吸鼻子,“你這香是怎麼製的?怎麼能這麼純?”蘇合香笑著解釋:“這是按照唐代的古法改良的,用的是江南金桂,采摘後先陰乾再蒸餾,保留了桂花最原本的香氣。”
一個時辰後,桂花曬得半乾,蘇合香和林老栓一起將桂花倒進陶釜,加入適量的純淨水,再將陶釜放進大鐵鍋裡,用柴火慢蒸——她特意讓小王從鎮上借來柴火灶,說“古法還得古法襯”。林老栓坐在灶邊添柴,看著陶釜上冒出的細密水汽,忽然開口:“以前我爹常說,製香和做人一樣,得有耐心,不能急。可現在鎮上的人都急著賺錢,沒人願意花三天時間熬一鍋香膏了。”
蘇合香一邊攪拌著陶釜裡的桂花,一邊說:“林師傅,其實不是沒人願意等,是大家沒機會聞到真正好的香。如果我們能把您的古法技藝改良一下,讓香膏的保質期更長,香氣更純正,再通過博物館的平台推廣,肯定會有人喜歡的。”她想起博物館裡那些對傳統香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若是能讓他們看到古法製香的魅力,說不定能為青溪鎮的製香業帶來新希望。
蒸了兩個時辰後,陶釜裡的桂花已經軟爛,蘇合香用紗布過濾出桂花汁,倒進銅鍋裡慢熬。林老栓守在鍋邊,眼神專注,仿佛又回到了年輕時跟著父親製香的日子。銅鍋上的香氣越來越濃鬱,是那種純粹的、帶著陽光氣息的桂香,沒有一絲雜味。熬到桂花汁變得濃稠時,蘇合香加入少量蜂蠟,輕輕攪拌均勻:“加蜂蠟能讓香膏更易成型,還能延長保質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待香膏冷卻後,蘇合香將其裝進瓷盒裡,瑩潤的金黃色膏體泛著淡淡的光澤,湊近一聞,清甜的桂香在鼻尖縈繞,久久不散。林老栓拿起瓷盒,手有些顫抖,他輕輕抹了一點香膏在手腕上,閉上眼睛,眼角滲出了淚水:“就是這個味道,就是這個味道……我還以為再也熬不出這樣的香膏了。”
當天晚上,蘇合香住在林老栓家隔壁的民宿裡。她在筆記本上詳細記錄了改良後的“古法桂花香膏”製作流程,從桂花采摘、晾曬、蒸餾到熬煮、定型,每一步都標注了具體的時間和溫度。她還計劃著,下次帶博物館的學徒來青溪鎮,係統學習林老栓的製香技藝,同時幫鎮上的匠人搭建線上銷售平台,讓青溪鎮的傳統香膏走出大山。
第二天清晨,蘇合香剛起床,就聽到院子裡傳來熱鬨的聲音。她推開門,隻見林老栓帶著幾個鎮上的年輕人,正圍著昨天熬製的香膏討論著。看到蘇合香,林老栓笑著迎上來:“蘇老師,這些年輕人聽說你改良了香膏技藝,都想來學。”一個紮著馬尾辮的女孩走上前,手裡拿著一個自製的香膏盒:“蘇老師,我叫林曉,是老栓叔的孫女,我大學學的是設計,想幫鎮上設計香膏包裝,讓更多人知道我們青溪鎮的香。”
蘇合香看著眼前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心裡湧起一陣暖意。她拿出筆記本,遞給林曉:“這是改良後的製作流程,你們先看著,有不懂的隨時問我。另外,我已經和博物館那邊聯係好了,下個月會派專業的團隊來,幫你們拍攝製香過程的視頻,放到網上宣傳。”
離開青溪鎮時,林老栓和鎮上的匠人都來送行。林老栓手裡拿著一個裝滿桂花的布包,塞進蘇合香手裡:“這是今年最好的金桂,你帶回去,說不定能幫你複原更多唐代的香。”蘇合香接過布包,桂花的香氣透過布縫滲出來,與她身上攜帶的“長安十二香”氣息交織在一起,像是跨越時空的對話。
越野車駛離青溪鎮,車窗外的桂樹林漸漸遠去,但那清甜的桂香卻仿佛一直縈繞在身邊。蘇合香打開筆記本,在扉頁寫下:“傳統不是守舊,而是在傳承中創新。青溪鎮的桂香,是香文化的根,也是未來的希望。”她想起蕭策曾說過,盛唐的香文化之所以繁榮,是因為有無數像林老栓這樣的匠人,用匠心守護著每一縷香氣。而現在,她要做的,就是讓這些珍貴的香氣,在現代社會繼續綻放光彩。
回到博物館後,蘇合香第一時間將青溪鎮的情況告訴了蕭策。蕭策看著她帶回的桂花和改良後的香膏,笑著說:“我就知道你能找到辦法。下次我們一起去青溪鎮,我給匠人們講講唐代邊軍用香料的故事,說不定能給他們更多靈感。”蘇合香點點頭,她忽然意識到,“長安十二香”的傳承,不僅僅是複原古代的香料配方,更是要將這份匠心傳遞下去,讓傳統香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接下來的日子裡,蘇合香忙得不可開交。她一邊安排博物館的學徒前往青溪鎮學習製香技藝,一邊聯係設計師,為青溪鎮的傳統香膏設計新的包裝。她還在博物館裡專門開辟了“青溪古法香膏”展示區,將林老栓製作的香膏與唐代的“桂香”展品放在一起,讓遊客感受傳統製香技藝的傳承與變遷。
一個月後,青溪鎮的“古法桂花香膏”線上店鋪正式上線。蘇合香特意為店鋪拍攝了宣傳視頻,視頻裡,林老栓和年輕人一起采摘桂花、熬製香膏,背景是青溪鎮滿山的桂樹林,清甜的桂香仿佛能透過屏幕傳遞給每一位觀眾。上線第一天,香膏就賣出了兩百多盒,許多買家在評論裡說:“這香膏的味道很純粹,讓人想起小時候的秋天。”
收到消息的那天,蘇合香給林老栓打了電話。電話裡,林老栓的聲音充滿了喜悅:“蘇老師,謝謝你,現在鎮上的匠人都有活乾了,年輕人也願意回來學手藝了。”蘇合香笑著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你們的匠心打動了大家。以後,我們還要一起複原更多傳統香料,讓青溪鎮成為真正的‘香鎮’。”
掛了電話,蘇合香走到博物館的“長安十二香”展區。陽光透過玻璃展櫃,灑在複原的“桂香”展品上,與青溪鎮的“古法桂花香膏”遙相呼應。她忽然想起在盛唐時,自己曾為楊貴妃調製“桂香”香膏,而現在,這份香氣在青溪鎮得以延續,被更多人感知和喜愛。這或許就是香文化的魅力,它能跨越時空,連接過去與現在,也能連接人心,讓一份匠心在傳承中生生不息。
喜歡長安香事:調香師的盛唐浮沉請大家收藏:()長安香事:調香師的盛唐浮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