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抱祭器歸周,殷土以延;箕子陳《洪範》於朝,朝鮮以封。
皆行“受垢”之實,獲“社稷”之主;以不祥加身,成天下之王。
若夫項羽刎頸,以其“不肯過江東”,惜名而失勢;宋襄公臨敵,以其“不鼓不成列”,守義而破軍。
是皆戀“強”而喪“生”,惡“垢”而失“國”。
故聖人之言,似非而是,號曰“正言若反”。
俗主以尊為榮,聖人以垢為德;俗主以吉為慶,聖人以不祥為大祥。
非好辱也,乃知“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非樂禍也,乃識“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何以證之於今?
暴秦築長城,欲強其疆,發閭左之戍,天下潰散;
漢文卻千裡馬,示以柔弱,而四夷賓服,戶口蕃息。
隋煬開汴渠,欲剛其勢,役夫百萬,遂喪九圍;
唐宗寬租調,約以柔弱,而貞觀之治,比屋可封。
一剛一柔,一興一亡,其效若鏡。
然則行“水德”者,當如何?
曰:
先居其下,而後能不上;
先承其濁,而後能至清。
故賢主不恥垢衣,不憚惡名;
民有饑寒,己降尊以同其乏;
國有禍殃,己其咎以先其難。
如是,則天下皆為之衣被,四海皆為之舟梁;
垢集於一身,膏澤遍於萬姓;不祥在於今日,景福流於他年。
昔者湯王禱於桑林,剪爪為牲,六事自責,天雨三日而歲登;
越王臥於薪膽,飲溲嘗糞,二十年後而沼吳。
皆以一身之垢,易千秋之清;以一國之不祥,成萬世之祥。
故知“正言”者,非諛耳之甘,而藥石之苦;
“若反”者,非道之歧,而弓弦之曲。
惟能忍天下之難忍,受舉世之不受,
然後可以握“柔弱”之符,蹈“水德”之幾,
乘無形之勢力,收不競之功成。
嗚呼!
高山之崩,由於磊砢;
深穀之納,因其虛受。
願為下川,不爭朝夕之盈;
願為橐龠,不居萬物之先。
則雖萬乘之尊,可以一芥視之;
雖九圍之廣,可以一掬涵之。
此所謂:
“受垢而國昌,受不祥而天下亡。”
其言似反,其理永彰;
其道若水,萬世莫能強!
喜歡第七子,血字遺詔請大家收藏:()第七子,血字遺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