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郡的冬雪來得早,鵝毛大雪覆蓋了狄道城的屋頂,卻蓋不住參軍府內的暖意。張良正伏案疾書,案上堆著厚厚的卷宗,從田畝統計到礦產分布,從部族人口到軍械庫存,密密麻麻記滿了邊郡的家底。天宇坐在對麵,手裡捧著一杯熱茶,看著這位運籌帷幄的謀士,眼中帶著期許。
“侯爺,這是初稿,您看看。”張良將一卷竹簡推過來,封麵上寫著《邊郡五年發展規劃》,字跡沉穩有力。
天宇展開竹簡,目光逐行掃過,眉頭漸漸舒展。張良的規劃條理清晰,開篇便直指核心:“邊郡之要,在強根固本。根者,民生也;本者,軍力也。二者相濟,方可圖遠。”
第一部分“以鹽鐵養民生”,看得天宇連連點頭。規劃中提出,在現有鹽場基礎上,再開三座鹽湖,引入關中的煮鹽工匠,改良工藝,爭取五年內實現鹽產量翻番——不僅能滿足邊郡自用,還能通過互市銷往西域和草原,換取糧食與牲畜。
鐵礦方麵,重點開發狼山鐵礦,建立三座冶煉工坊,除了打造軍械,還要批量生產農具——“每縣配備鐵匠鋪,凡墾荒者,可憑戶籍免費領取鐵犁一具,秋後以糧食抵償”。
“鹽鐵是硬通貨。”天宇放下竹簡,語氣讚許,“控製了鹽鐵,就控製了互市的主動權,百姓手裡有了餘糧,才會真正安心留下。”
張良點頭:“不止如此。規劃中還提到,用鹽鐵收益開辦紡織坊和陶器坊,吸納部族婦女做工,一來能增加收入,二來能讓她們掌握技藝,漸漸從遊牧轉向定居——定居才能墾荒,墾荒才能增產,形成循環。”
第二部分“以民生固軍力”,更見深謀遠慮。規劃提出,凡定居邊郡的百姓,家有男丁者,可自願加入“鄉勇營”,農時耕種,閒時訓練,由軍府發放兵器甲胄,戰時作為輔兵支援主力——“如此既不耽誤農時,又能擴充預備役,五年內可練成五萬鄉勇,與現有三萬正規軍相輔相成”。
同時,在各郡縣設立“武學”,選拔各族少年入學,不僅教騎射武藝,還要學兵法謀略——“十歲入學,十五歲考核,優秀者入輕騎營,尋常者回鄉勇營,確保軍力後繼有人”。
“這個法子好。”天宇撫掌,“既解決了擴軍與農忙的矛盾,又能讓各族子弟融入邊郡,可謂一箭雙雕。”
第三部分“以軍力拓疆土”,則展現了長遠野心。規劃提出,五年內逐步向西推進,收服西域小國,在河西走廊建立要塞,“斷匈奴右臂”;向南安撫羌、氐各部,將勢力延伸至祁連山南麓;向北則“以戰止戰”,清剿漠南的匈奴部落,將邊境線向北推進三百裡。
“拓疆不是為了窮兵黷武。”張良解釋道,“而是為了獲取更廣闊的牧場和耕地,讓邊郡有足夠的戰略縱深,也讓歸附的百姓有更多土地可種。”
天宇看著規劃末尾的落款——“參軍府張良擬”,忽然想起初見張良時,這位謀士剛從劉邦帳下輾轉而來,眉宇間帶著鬱鬱不得誌。如今在邊郡,他終於有了施展才華的舞台。
“就按這個規劃辦。”天宇站起身,目光堅定,“讓戶曹司、兵曹司、工曹司各司其職,每月呈報進度。另外,把規劃謄抄數份,分發各郡縣,讓所有人都知道,邊郡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參軍府的燈火卻亮了一夜。那卷竹簡上的字跡,仿佛帶著溫度,在寒冬裡勾勒出邊郡未來的模樣——鹽湖蒸騰的白霧,鐵爐飛濺的火花,田埂上彎腰的農夫,校場上呐喊的士兵,還有孩子們在學堂裡誦讀的聲浪。
喜歡秦末龍旗請大家收藏:()秦末龍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