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振壁壘的突破,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脈,示範間的建設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在陸時硯那近乎未卜先知的點撥之後,後續的集成調試變得異常順利。伊莎貝爾優化後的控製算法完美運行,確保了數百個場發生單元如同一個整體,精準、同步地編織著無形的能量場網絡。
林微光的工作重心,從攻克技術難關,轉向了空間氛圍的極致打磨。這不再僅僅是一個技術演示場所,更是“普羅米修斯”理念的第一次實體化表達,是未來與現實的交彙點。她要讓每一個踏入其中的人,在第一時間,用身心去“讀懂”什麼是建築與生命的共生。
她幾乎住在了示範間所在的樓層。這裡原本是陸氏總部一個閒置的高層空間,此刻被改造成了一個充滿未來感的潔白繭房。牆壁、天花板、甚至部分地麵,都覆蓋著那種特製的晶格材料,在未激活時,呈現出一種溫潤的珍珠光澤。
她與莎法重新建立了緊密聯係。莎法結束了東南亞的社區工作,帶著對文化與人性更深的理解加入了最後的衝刺。兩人反複推敲著每一個細節:
·靜養區的地麵鋪設了能隨場強微變化而產生幾乎不可察覺溫度梯度的材料,模擬陽光照射沙地的自然暖意。
·創意工作區的照明並非固定光源,而是由無數微小的、可獨立調節的場致發光點構成,它們會根據模擬的“群體思維活躍度”由算法根據預設的腦波模擬信號判斷)整體變幻色溫和亮度,營造激發或沉澱的氛圍。
·甚至連空氣流動,都並非依靠傳統的空調出風口,而是通過精準控製的微能量場梯度,引導空氣自然、無聲地循環,帶來森林清晨般純淨而富有生命力的感受。
所有的技術都被小心翼翼地隱藏起來,視覺上極度簡約、純淨。隻有當係統激活時,這看似靜止的空間才會展現出其內在的生命力——光線如同呼吸般明暗,溫度如同擁有情感般流動,空氣仿佛帶著意識般拂過肌膚。
林微光將這個示範間命名為——“光之繭”。它既是一個孕育新生的地方,也象征著技術將人類包裹在一個更舒適、更具支持性的環境中的理念。
在“光之繭”內部調試接近尾聲時,林微光進行了一次小範圍的、封閉的預演。參與者隻有陸時硯、周景明,以及幾位簽署了嚴格保密協議的核心團隊成員。
當林微光啟動係統,整個空間“活”過來的那一刻,即便是見多識廣的周景明,眼中也難掩震撼。那是一種超越了視覺和聽覺的、全方位的感官體驗,一種被溫柔而智慧的能量場所包裹、所理解的奇妙感受。
陸時硯站在靜養區的中央,閉著眼,感受著那模擬黃昏時分的、帶著一絲慵懶暖意的場域輕輕拂過皮膚,調節著空間的微氣候。他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但林微光注意到,他原本微蹙的眉心,在係統運行幾分鐘後,幾不可察地鬆弛開來。
他沒有發表任何評論,隻是在預演結束後,對林微光說了一句:“可以了。”
這兩個字,如同最終的加冕,讓林微光一直懸著的心,終於徹底落下。
預演成功的消息被嚴格封鎖,但準備工作開始轉向外部。公關團隊製定了詳儘的媒體邀請和發布策略,目標直指蘇氏集團上海示範間的揭幕。周景明協調的安保等級提升至最高,防止任何技術細節或體驗內容在正式發布前泄露。
就在正式揭幕日前一周,林微光接到了周景明的緊急通訊,語氣帶著一絲前所未有的凝重:
「林小姐,剛確認,蘇氏集團上海示範間的揭幕日期,與我們定在了同一天,同一時段。」
隔空對決,變成了針尖對麥芒的正麵衝撞!
消息傳來,項目組內部的氣氛瞬間緊繃到了極點。對方顯然是得到了確切情報,意圖用這種方式進行最大程度的輿論分流和打壓。
“他們這是怕了!”莎法憤憤地說。
伊莎貝爾則冷靜分析:“同一時間發布,意味著媒體和公眾會進行最直接的比較。這對我們的展示效果和敘事掌控力提出了最高要求。”
壓力再次如山傾覆。這不是技術的比拚,而是影響力、話語權和心理戰的終極較量。
林微光站在即將完工的“光之繭”中央,環顧這個傾注了她和團隊無數心血的潔白空間。空氣中仿佛還殘留著調試時能量場的微弱餘韻。
她沒有慌亂,也沒有憤怒。一種奇異的平靜籠罩著她。
她走到主控台前,接通了團隊所有成員的通訊頻道,聲音清晰而穩定:
“各位,我們準備了三個月,不是為了躲開誰,而是為了證明什麼。”
“他們選擇同一天,很好。那就讓世界在同一天,看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未來。”
“做好我們自己的展示,做到極致。剩下的,交給‘光之繭’自己去訴說。”
她的冷靜和自信感染了每一個人。緊張的氣氛被一種破釜沉舟的堅定所取代。
揭幕日,近在咫尺。
迪拜與上海,兩座“繭房”,即將同時向世界敞開。
一場關於未來居住形態的定義權之爭,即將拉開序幕。
而林微光知道,她手中的“光之繭”,已經準備好了。它不再隻是一個示範間,而是一枚即將投入平靜湖麵的、足以激起驚濤駭浪的石子。
她輕輕觸摸著那溫潤的、內裡蘊含著磅礴力量的材料牆壁,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能量場平穩運行的脈搏。
光,已蓄滿。
隻待破繭而出。
喜歡星光偏要吻煙台請大家收藏:()星光偏要吻煙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