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寥寥數語,就將經費問題從一個死結,變成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棋局。
接著,陳捷擦掉“經費”,寫下了“嘉賓”。
“關於嘉賓問題,這確實是成敗關鍵。我的想法是,分層次、成體係地邀請。”
“核心嘉賓,也就是主論壇的鎮場人物,可以嘗試通過學院,去邀請一兩位參與過國家重要立法工作的、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或者已經退休的、在法學界有巨大影響力的前高級官員。”
“對於他們來說,參與一個由頂尖學府的後輩們舉辦的、旨在回顧法治進程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傳承和情懷,並非不可實現。”
“中堅力量,也就是各個分論壇的發言人,可以麵向更廣泛的群體。”
“比如,邀請正在冉冉升起的法學界中青年學者,他們需要發聲的平台,邀請在司法改革一線工作的優秀法官、檢察官,他們有鮮活的實踐經驗。”
“還可以邀請像我剛才說的,來自頂級律所的合夥人,他們能帶來市場的視角。”
“最重要的是,還可以邀請一些傑出校友,燕大法學院的校友遍布全國各行各業,其中不乏身居高位者,以‘回母校與師弟師妹交流’的名義,邀請的成功率會大大增加。”
陳捷語速不快,但邏輯清晰,條理分明。
他不是在空談理想,而是在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最後,陳捷寫下了“受眾”,說道:
“至於會長擔心的學生參與度問題,我認為,不能低估了燕大學子的思想深度和政治熱情,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引導和包裝。”
“不能把它辦成一個沉悶的學術報告會,可以設置多個貼近現實的分論壇,比如三十年住房製度改革中的法律問題、從赤腳律師到紅圈所,華國律師行業變遷、互聯網時代的知識產權保護等等,這些話題,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宣傳上,更要打破常規,除了傳統校園海報,完全可以利用剛剛興起的人人網、校內BBS等新媒體平台,進行話題預熱、嘉賓訪談預告、線上互動問答,要把這個論壇,打造成一個持續一個月的‘法治嘉年華’,成為校園裡的熱門話題。”
當陳捷放下筆,轉過身來時,整個辦公室鴉雀無聲。
所有人都被他描繪出的這幅宏大而又細致的藍圖給驚到了。
王晨臉色更是變幻不定,從最初的輕蔑、不快,到中途的震驚,再到此刻的凝重。
自己拋出的三個殺手鐧問題,被陳捷輕而易舉地逐一化解。
而且,對方的每一個解決方案,都遠遠超出了他作為一個學生乾部的認知範疇。
這已經不是一個學生在提創意,簡直就是一個成熟的公關公司或者政府部門,在做一個大型活動的策劃案!
王晨心中第一次對陳捷產生了真正的忌憚。
會議陷入了僵局。
王晨作為主席,既不能輕易否定這個在理論上堪稱完美的方案,否則會顯得自己格局太小、能力不足。
但他也絕不願意就此通過,讓陳捷大出風頭,將自己的權威置於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