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局那邊,由副局長鄭學斌帶隊,帶來了幾位年輕的博士研究員,個個都是名校海歸,神情中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冷漠。
他們提交的方案,是一份長達上百頁,充滿了各種複雜數學模型和數據圖表的報告,核心思路依舊是延續投資拉動,隻不過將投資方向,從傳統的鐵公基,轉向了所謂的新基杜,比如特高壓電網、城際高速鐵路等。
這是一個典型技術官僚方案,看上去專業、嚴謹,充滿了現代感,但卻缺乏對人的關懷。
會議開始,鄭學斌親自上陣,用PPT將他們的方案,洋洋灑灑地講解了半個小時。
那流利的英文術語,複雜計量模型,聽得綜合局這邊的幾個老同誌連連皺眉。
講解完畢,鄭學斌推了推眼鏡,嘴角勾起一抹自信微笑,環視全場:
“各位,我們的方案介紹完了,這是我們局裡幾位博士,借鑒了美國和日本在經濟轉型期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做出的初步構想,請大家批評指正。”
話雖說得客氣,但那股“我們才是最專業的”的傲氣,卻溢於言表。
會議室裡,一片沉默。
綜合局這邊的人,雖然感覺對方方案有些不接地氣,但又被那一堆模型給唬住了,一時間不知該從何反駁。
周海坐在主位,麵色平靜,看不出喜怒。
他的目光,轉向了林南東。
林南東深吸一口氣,對著身邊的高健,投去了一個鼓勵眼神。
高健感覺手心都有些出汗。
他看了一眼坐在角落裡,正低頭認真做著會議記錄的陳捷。
陳捷似乎感受到了他的目光,抬起頭,微不可察地點了下,眼神平靜。
高健的心,瞬間安定了下來。
他站起身,對著眾人微微鞠躬,然後開口,聲音不大,但異常清晰:
“鄭局長,各位專家,剛才聽了貴局的方案,我們深受啟發,特彆是你們提出的‘新基建’概念,非常有前瞻性,為我們打開了全新思路。”
這一開口,沒有反駁,而是先送上了一頂高帽。
這是陳捷教他的第一招,叫“先禮後兵,消解敵意”。
高健繼續說道:
“貴局方案,高屋建瓴,從‘供給側’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麗藍圖,綜合局同誌們,也從另一個角度,做了一點補充性思考,主要是從‘需求側’,探討如何為這幅藍圖,打下一個更堅實、更可持續的社會基礎。”
“需求側?”鄭學斌眉毛一挑,來了點興趣。
“是的。”高健打開了自己的PPT,上麵沒有複雜模型,隻有一張簡潔邏輯圖。
“我們認為,華國經濟未來增長最強大、最可靠的引擎,既不是投資,也不是出口,而是十四億人民被壓抑的巨大消費潛力。”
“而要啟動這個引擎,關鍵不在於如何刺激,而在於如何解鎖。”
“解鎖是關鍵,就在於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穩定、可靠的社會安全網,解決他們不敢花錢的後顧之憂。”
高健的聲音,越來越流暢,越來越自信。
他將陳捷引導他思考出的那套“社會保障>穩定預期>消費增長>經濟轉型”的邏輯鏈條,用一種清晰而富有說服力的方式,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