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南江省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一股敢為天下先的闖勁,就是殺出一條血路的拚勁。”
“很多事情,在當時看來,可能不那麼合規,甚至有些違規,但隻要它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老百姓增收,我們就敢乾,就敢闖。”
“我們常說,發展中的問題,要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
蔣海山看著陳捷,語氣變得更加懇切:
“陳鎮長,我非常敬佩你的嚴謹和細致,你對每一個項目的把關,都做到了極致,這保護了我們乾部,也規避了很多風險。”
“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某些方麵,把標準……稍微放寬一點點?”
“水至清則無魚,如果每一個項目,都必須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無缺,每一個程序,都必須嚴絲合縫,那我們的手腳,就被徹底捆死了,很多事情就根本乾不成了。”
蔣海山這番話,說得極有水平。
他將自己,擺在了為安宜鎮發展大局著想的立場上,將陳捷,放在了一個過於“理想主義”、“不接地氣”的位置上。
這是一種高明又隱晦的施壓。
陳捷靜靜地聽著,臉上沒有絲毫不悅,反而露出了讚同的微笑。
“蔣鎮長,你說的這番話,讓我深受啟發,也讓我對自己這段時間的工作,有了一些反思。”陳捷先是肯定了對方的觀點,緩和了氣氛。
然後,他拿起桌上那份紡織工業園的項目報告,推到蔣海山麵前,笑問道:
“蔣鎮長,這份報告,你應該很熟悉吧?”
“當然。”蔣海山點了點頭,“這個項目,從一開始的構想,到後來的招商洽談,都是我親自主導的,每一個細節,我都清清楚楚。”
“那你肯定也清楚,”陳捷笑道,“這份報告裡,有很多內容,不僅是沒有達到相應標準,甚至,已經是在違規操作的邊緣試探了。”
蔣海山沉默。
他當然知道。
那份偽造的環評報告,那五百畝被悄悄劃入工業用地的基本農田,他都心知肚明。
但他有自己的理由。
“陳鎮長,我承認,這個項目在程序上,確實存在一些瑕疵。”蔣海山沒有回避,而是坦然地說道,“但是,任何一個大項目,在啟動初期,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乾淨的。”
“我們南江省有句話,叫‘先上車,後補票’。先把項目乾起來,把投資引進來,把工廠建起來,等生米煮成熟飯了,那些所謂的程序問題,自然也就有辦法解決了。”
“如果一開始就死摳著條條框框,那投資商早就被嚇跑了,項目也早就黃了,這才是對安宜鎮最大的不負責任!”
蔣海山的聲音,帶上了一絲激動。
這正是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也是無數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殺伐決斷的官員們,所信奉的圭臬。
效率優先,發展為王!
“蔣鎮長,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也部分認同你的觀點。”陳捷語氣溫和,“‘發展中的問題,要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這句話,我也是讚成的。”
蔣海山愣住了。
那你到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