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平涼,是甘肅東部的軍事重鎮,也是各路軍閥勢力角逐的焦點。時任甘肅軍閥陳珪璋在此盤踞,其部教導團承擔著培養軍事骨乾的任務,而平涼二中則是當地傳播知識的重要場所。正是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中,劉耀西以“雙重身份”紮根下來——他既是陳珪璋部教導團的政治教官,也是平涼二中的政治老師。這兩個公開身份,為他開展地下革命工作築起了天然的屏障。
作為教導團政治教官,劉耀西需按照軍閥部隊的要求,為士兵講授基礎政治理論與軍事思想。但他巧妙地將馬克思主義的種子融入教學中,在講解“國家與民眾”的關係時,不再局限於軍閥宣揚的“效忠部隊”,而是悄悄引導士兵思考“誰才是國家的主人”“為何百姓會流離失所”;在分析軍事戰略時,他會隱晦提及“團結群眾才能獲得持久力量”,讓出身貧苦的士兵在潛移默化中萌發對公平與正義的向往。士兵們大多來自底層,劉耀西的話語總能戳中他們的痛點,不少人開始私下向他請教“改變命運的方法”,這為他後續發展革命力量埋下了伏筆。
而在平涼二中的課堂上,劉耀西麵對的是朝氣蓬勃的青年學生。彼時的青年深受國家危亡與社會動蕩的影響,內心充滿對民族未來的迷茫。劉耀西沒有照本宣科地講解課本知識,而是常常結合時事,向學生們講述全國各地的革命運動——從南昌起義的槍聲到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從工人罷工的浪潮到農民運動的興起。他會拿出珍藏的進步刊物,用紅筆圈出關鍵段落,讓學生們在課後傳閱;也會組織小型討論組,引導學生探討“青年如何為國家分憂”。在他的影響下,平涼二中的一批學生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逐漸走上革命道路,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隴東地區地下黨的骨乾力量。
劉耀西深知,雙重身份既是掩護,也是考驗。他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在軍閥的監視與同事的審視中平衡好“公開形象”與“秘密使命”。白天,他是循循善誘的教官與老師,言行舉止符合身份規範;夜晚,他則化身革命組織者,在昏暗的油燈下撰寫秘密文件,與地下黨員接頭,規劃下一步的行動。這種“晝伏夜出”的生活,他早已習以為常,支撐他的,是“讓隴東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堅定信仰。
三月,隴東的初春仍帶著寒意,山間的道路被積雪與泥濘覆蓋。劉耀西冒著嚴寒,從平涼出發,前往靜寧開展革命活動。此次靜寧之行,並非臨時起意,而是中共地下黨針對隴東地區武裝力量整合的重要部署——當時,靜寧一帶活躍著多支農民武裝與地方勢力,其中鷹嘴崖的武裝隊伍便是重點爭取的對象,而劉誌剛、賀峻霖則是當地地下黨的聯絡人。
抵達靜寧後,劉耀西在一處隱蔽的農家院落與劉誌剛、賀峻霖會麵。三人先是分析了當前的局勢:1931年,甘肅境內的軍閥混戰愈演愈烈,馬鴻逵、馬步芳等勢力相互攻伐,陳珪璋部雖暫居平涼,但麵臨著來自各方的壓力;與此同時,陝西的劉誌丹正在積極組建紅軍隊伍,急需隴東地區的力量響應。“軍閥打得越凶,百姓的苦難就越深,但這也是我們發展的機會。”劉耀西一邊說著,一邊在紙上畫出隴東地區的地圖,“他們隻顧著搶地盤,卻忽略了百姓的不滿,我們隻要能把這些不滿的力量凝聚起來,就能形成對抗軍閥的合力。”
隨後,劉誌剛與賀峻霖帶領劉耀西前往鷹嘴崖,會見了鷹嘴崖武裝隊伍的隊長吳新輝與副隊長張建虎。鷹嘴崖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吳新輝、張建虎帶領的隊伍多是不堪忍受軍閥壓迫的農民與手工業者,雖有反抗精神,但缺乏明確的政治方向與組織紀律,長期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見到劉耀西時,吳新輝起初帶著疑慮——此前也有不少人來“拉攏”隊伍,但大多是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並非真心為百姓著想。
劉耀西沒有急於說服對方,而是先傾聽吳新輝與張建虎的難處。“劉教官,不是我們不想乾大事,可現在糧食都快斷了,山裡還鬨瘟疫,兄弟們連活下去都難,哪還有心思搞彆的?”張建虎的話道出了隊伍的困境。劉耀西點點頭,接過話茬:“我知道大家的難處,缺糧、瘟疫,這些都是軍閥混戰帶來的惡果。但如果我們一直這樣分散下去,遲早會被軍閥各個擊破,到時候不僅兄弟們活不下去,家裡的親人也難逃厄運。”
接著,劉耀西開始為他們講解革命思想。他沒有使用晦澀的理論,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為什麼要革命”——革命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是為了讓農民有地種、工人有活乾、孩子有書讀;講述“怎麼革命”——不能隻靠蠻乾,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展新的革命對象,讓隊伍不斷壯大。他還結合當前的軍閥混戰形勢,分析了對鷹嘴崖隊伍的利弊:“軍閥之間相互牽製,暫時顧不上我們,這是我們發展的好時機;但如果我們不抓緊時間壯大力量,等他們騰出手來,第一個要收拾的就是我們這些‘不聽話’的隊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於缺糧與瘟疫的問題,劉耀西也提出了具體的建議:一方麵,發動隊伍下山,向當地的地主劣紳“借糧”,同時向百姓宣傳革命理念,讓百姓知道隊伍是為他們謀福利的,爭取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麵,組織隊伍中的老中醫,采集山裡的草藥,為兄弟們防治瘟疫,同時做好營地的衛生清理,避免瘟疫擴散。“隻要我們能團結起來,有了明確的方向,不僅能活下去,還能打出一片屬於百姓的天地。”劉耀西的話,讓吳新輝與張建虎豁然開朗,也讓在場的隊員們燃起了希望。
此次靜寧之行,持續了近半個月。在劉耀西的動員與指導下,黑鬆溝的隊伍不僅明確了政治方向,還製定了發展計劃——吳新輝負責整肅隊伍紀律,張建虎負責下山聯絡百姓、發展新隊員,劉誌剛與賀峻霖則負責與平涼的地下黨保持聯絡。離開靜寧時,吳新輝握著劉耀西的手說:“劉教官,你放心,我們一定跟著你乾,不打出個樣子來,絕不罷休!”看著隊員們堅定的眼神,劉耀西知道,靜寧的革命火種已經點燃,而這火種,終將在隴東大地燎原。
回到平涼後,劉耀西並沒有停歇。他深知,要在隴東地區開展大規模的革命活動,僅靠爭取零散的武裝隊伍遠遠不夠,必須在軍閥部隊內部建立穩固的革命組織,從敵人的“心臟”裡瓦解其力量。而他所在的陳珪璋部教導團,便是最好的突破口——教導團的士兵年輕、有文化,且對軍閥的壓迫有著切身體會,是發展黨員、建立組織的理想對象。
喜歡旱魃:隴塬骸骨三百萬請大家收藏:()旱魃:隴塬骸骨三百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