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
金陵城德勝門外,旌旗獵獵,甲光向日,刀槍如林,戰馬嘶鳴。
三萬禦營精銳,甲胄鮮明,背負火銃,肅立整齊,透著一股攝人心魄的森然殺氣。
這是崇禎皇帝親自訓練的精銳之師,是承載著大宋中興希望的鐵血勁旅。
德勝門外,百官相送。
左丞相李綱、右丞相孫傅、工部尚書趙鼎、樞密使姚友仲、兵部尚書張叔夜等文武大員,皆是身著朝服,肅穆而立。
城門外彙集了大量的百姓,他們是自發前來為皇帝送行的。
許多人手中捧著香燭,眼中噙滿了淚水。
他們大聲地呼喊著“陛下萬歲”、“大宋萬歲”,聲音在空中回蕩,傳向遠方。
崇禎皇帝身披赤色戰袍,頭戴金盔,坐下是一匹高大神駿的烏騅寶馬,勒韁立於陣前,目光如炬,掃過萬千將士和百姓。
此刻的他,精神飽滿,鬥誌旺盛,意氣風發。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成就,便是其北伐大業,這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方的政權發起,並最終實現了全國統一的北伐。
作為太祖的後代,崇禎皇帝內心深處也渴望能像太祖那樣,從南到北,完成中原統一,重振華夏雄風。
禦駕親征之事,他早已思慮甚久,反複權衡,絕非一時衝動。
兩年前的誅仙鎮之戰,崇禎所能調動的兵馬不過三千,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一點也未能儘興。
那種無力感,像一根刺,深深紮在他的心頭。
而今,他手中握有三萬精銳禦營軍,更可調動全國二十餘萬大軍,感覺自己終於行了,完全可以和金人一決高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三軍將士,隨朕北伐!”
隨著崇禎皇帝一聲令下,禦營大軍緩緩開拔,旌旗招展,軍樂激昂。
三萬大軍頭頂鐵盔紅纓,如同一條紅色巨龍,浩浩蕩蕩地向北開進。
......
七日後,崇禎皇帝禦駕駕臨濠州城。
濠州,這片古老的土地,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發家之地,扼守淮河,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此時,濠州城內城外,宋軍重兵集結,氣氛肅殺。
負責鎮守濠州的是濠州刺史張俊,原本受劉光世節製。
自劉光世潰逃後,東京開封府周邊的宋軍潰兵,紛紛南下,在濠州結集,暫時由張俊收攏並節製,約有萬餘人。
得知皇帝禦駕親臨,張俊早早前來見駕。
其身形魁梧,麵色凝重,行禮後,崇禎皇帝劈頭便問:“張將軍,淮河戰況如何?金軍可有異動?”
張俊回稟道:“啟稟陛下,金軍的中路軍和東路軍已完成會師,在淮河以北肆虐,聲勢浩大,韓世忠將軍和王淵將軍,已在淮河防線布下重兵,嚴防死守,與金人形成對峙。如今金軍在淮河北岸來回遊動,似乎在尋找我軍防線的薄弱環節。”
崇禎皇帝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第一時間視察淮河防線。
淮河防線長達數百上千裡,防守起來十分吃力。
好在兩年前,李綱就提出了守江必守淮的策略,在淮河沿線構建了一個立體的、縱深的防禦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