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李清照雖年過不惑,容顏依舊清麗。
她出身山東濟南官宦世家,父親李格非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母親王氏亦名門之後。
李清照自幼翰墨為伴,十四歲隨父遷汴京,便以《點絳唇·蹴罷秋千》驚豔文壇,為晁補之所稱“筆落驚風雨”。
彼時的她,意氣風發、風神俊逸,敢寫論史詩文,也能以婉約詞傳芳。
但半生的風霜早已將那一度的閨閣才情打磨成深沉的家國之痛。
李清照曾與太學生趙明誠結為金石伉儷,在青州“歸來堂”隱居十三年,“賭書潑茶”,共修《金石錄》,留下無數清歡與學術佳話。
那時的她,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然而好景難長,靖康之變,金兵鐵蹄踏碎了她的世界。
李清照與趙明誠帶著十五車金石藏品倉皇南逃,半途散失殆儘,於崇禎二年南下定居金陵。
今日的南京街頭,刀槍林立的不再是追逐的金兵,而是旌旗如雲、鼓聲如雷的大宋王師;
耳邊呼喊的,不再是倉皇的逃聲,而是百姓齊呼“吾皇萬歲!”的山呼海嘯。
當崇禎帝的鑾駕緩緩穿過禦街,甲士整肅,戰旗招展,陽光映著皇帝年輕而沉毅的麵容時,李清照的眼中漸漸氤氳了水光。
這位年輕的帝王,親率十萬大軍北伐收複燕雲八州,何其像她年少時夢中所盼的那種可以扶國安邦的中興之主?
此刻親眼看到大宋皇帝凱旋歸來,李清照胸中百感交集。
在她眼中,大宋官家雖然年輕,卻眉宇英朗、精神矍鑠,帶著新戰功的鋒芒與王者的威儀,乃真男人!
“年輕有為,壯誌淩雲,真是我大宋中興之主!”李清照輕聲自語,暗自敬佩。
回到自己的小齋,她鋪開素箋,提起熟悉的狼毫筆,心潮翻湧化作詩句:
《鷓鴣天?觀駕還金陵》
龍舸搖波破曉風,旌旗斜卷落殘虹。
金梯接岸雲邊落,蟒袍輕拂日邊紅。
亂紅逐馬黏衣軟,稚子持幡映麵紅。
霜鬢久辭兵火裡,今朝始見帝王功。
英氣合當扶宋祚,丹心未許負初衷。
援筆忽驚秋露冷,墨痕猶帶舊時霜。
......
鑾駕駛入南京城門,城樓上鼓樓齊鳴,數百麵紅旗在風中並舉,鐘磬齊響,猶如萬眾同慶的樂章。
崇禎還不知道,自己已被千古才女李清照寫詩讚美了。
入得皇城,午門廣場已搭起慶功大帳。
文武百官按品秩分列兩側,宮中禦廚早備下宴席,犒賞遠征將士。
金陵的天空中此刻煙火齊放,爆竹聲連連,錦繡的火花在正午的陽光下也耀眼非常。
入午門,崇禎先行至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
左丞相李綱率眾大臣拜伏丹陛,高呼:“此為社稷不世之功!”
“此役收複八州,振奮人心,邊疆以北,民心已歸,請陛下乘勝,勵精圖治,再圖全局!”
崇禎鄭重點頭:“朕意已決,此戰雖捷,但未竟全功,金賊終需一役,方可蕩平其心!”
......
喜歡朕避他鋒芒?龍纛前壓,天子親征請大家收藏:()朕避他鋒芒?龍纛前壓,天子親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