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秀才聞言,臉上閃過一絲苦澀,輕歎一聲,拉過女兒的手,走到一旁相對僻靜之處。
“凝兒,你有所不知,大宋立國以來,皇家選妃之事,向來門第壁壘森嚴,並非尋常女子可以參與。”
他看著女兒疑惑的眼神,耐心地解釋起來:
“你當知,太祖皇帝杯酒釋兵權,便是為了鞏固趙氏江山,此後,皇室與開國功臣、士大夫、將門聯姻便成了慣例。”
“選妃之事,並非單純的帝王私事,而是鞏固皇權、平衡朝堂的政治手段,大宋的皇後多出身名將世家或高官家庭,如仁宗皇帝的曹皇後、英宗皇帝的高皇後,皆是如此。”
門第優先,是自宋太祖傳下來的規矩,曆代選妃,大多重門第而輕色相。
《宋史?後妃傳》記載,北宋十四位皇後中,十一位出身將門或高官家庭,僅有三位例外,其中宋真宗的皇後劉娥甚至偽造了將門身份。
即使是普通嬪妃,也需“三代內無犯罪記錄”且家族背景清白。
這種標準,使得士大夫家族將女兒入宮視為家族榮耀,他們通過與皇室聯姻,往往能從普通官僚晉升為外戚權貴,光宗耀祖。
至於民間選拔,那更是鳳毛麟角,極少大規模從民間選秀。
偶有特例,也需通過嚴格審查。
比如宋真宗的劉娥,她雖出身低微,卻是憑著才藝和智慧才得以脫穎而出,最終成為皇後,但那也是在她夫君龔美偽稱其兄,為她偽造了將門身份之後的事了。
再比如仁宗皇帝曾屬意一位富商之女王氏,卻因劉太後以‘妖豔不利於少主’為由反對,最終被賜婚於外戚,未能入宮。
梅秀才說到這裡,搖了搖頭,眼中充滿了無奈:“門第背景對選妃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這樣的人家,即便有些才學,也隻是如同滄海一粟,難以進入那些顯赫的名單。”
梅凝聽著父親的講述,心中豁然開朗,但也生出了幾分不甘。
她抬頭看著父親,眼中閃爍著一種堅定的光:“爹,那……那女兒可不可以參加選妃?”
梅秀才苦笑著搖頭:“選妃之事,多由地方官員推薦,他們會優先推薦官宦、舉人、地主家庭的女兒,我們這般家世背景薄弱的,是難以進入推薦名單的。”
宋朝的秀才,與明朝的秀才大不相同。
明朝的秀才是生員,有功名在身。
而宋朝的秀才,分為兩種,一種是廣義秀才,讀過幾本書,識點字,僅區彆於文盲百姓,僅比普通百姓多了一層‘文化人’的身份。
還有一種是狹義秀才,通過了童子試或州府預試的初級考生,獲得了參加解試的資格,但未能通過解試,仍無正式功名。
在社會聲望上,秀才屬於‘士農工商’中的‘士’階層,比農民、工匠、商人受些尊重,見縣官可免下跪、鄰裡稱‘秀才公’,算是地方文化精英的基礎群體。
但在經濟特權上,卻隻享有免自身徭役的輕微特權,並無免稅權,經濟來源多靠教書、務農,或依附鄉紳,部分貧困秀才甚至需耕讀結合,維持生計。
至於政治前景,那就更是渺茫了。
喜歡朕避他鋒芒?龍纛前壓,天子親征請大家收藏:()朕避他鋒芒?龍纛前壓,天子親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