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德文在享受了一個月“貴妃親戚”的特殊待遇後,中書省內原本那種詭異的友好氣氛,忽然間煙消雲散。
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忙碌和緊張。
整個中書省,從左丞相到都事,每個人都忙得腳不沾地。
公文不再是零星批閱,而是像雪片般從各部湧入。
印信蓋章聲,筆墨沙沙聲,急促的腳步聲,以及官員們低聲卻迅速的討論聲,充斥著中書省的每一個角落。
張德文從前對吳郎中的“上墳”感受,如今已變成了真正的“上戰場”,每項任務都刻不容緩。
他甚至連續幾日都未曾合眼,困了便趴在案牘上小憩片刻,醒來又立刻投入工作。
因為,朝廷要打仗了!
戰事源自北方的燕雲之地。
在燕雲節度使嶽飛的治理下,原本飽受戰火摧殘、民生凋敝的燕雲十州,經過一年半的勵精圖治,已然安定。
嶽飛嚴明軍紀,興修水利,恢複生產,使燕雲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更重要的是,他重整軍備,厲兵秣馬,將燕雲軍打造成一支令金人聞風喪膽的勁旅。
崇禎五年春,燕雲節度使嶽飛上奏朝廷,提出一個大膽的戰略構想:
金國疲憊,內部虛弱,正是出兵收複雲州等剩餘燕雲六州的大好時機。
崇禎帝接到奏折後,龍顏大悅。
此戰不僅僅是收複漢室故地,更是大宋主動出擊,改變被動局麵的第一步。
崇禎當即批準了嶽飛的奏請,並下旨任命嶽飛為主帥,節製燕雲、河北、山西三鎮兵馬,即刻準備北上!
軍情如火,中書省作為統籌全國軍政事務的核心機構,自然首當其衝,承擔了最為繁重的任務,統籌糧草與軍需物資。
張德文的案頭,堆滿了關於糧草征集、調運、儲備的公文。
每日要核對的數字,是百萬石、千萬石的糧食。
這些糧食,不僅要從富庶的江南調集,還要從鄰近的河北各地征收。
“在河北大名、燕京等地建立大型補給站,集中江南、河北的糧產,儲備至少兩年軍糧。”
這份由中書省左丞相親自批示的公文,讓張德文心頭巨震。
兩年軍糧!
這意味著什麼?
自己一個七品都事,對戰事雖不甚了解,但也清楚,一般的局部戰爭,絕不會儲備如此巨量的糧草。
朝廷要儲備如此多的軍糧,恐不止收複燕雲六州那麼簡單。
這儲備量,恐怕在為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做準備,或許……或許是在為第三次北伐做準備!
張德文的猜測沒錯。
崇禎的眼光,遠不止放在收複燕雲六州。
收複燕雲六州,在他眼中,僅僅是一次“預熱”,一次“活動筋骨”。
真正的大戰,還在後麵。
他要發動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型戰爭,攻打金國本土,徹底扭轉大宋被動挨打的局麵!
要發動如此規模的戰爭,糧草準備是重中之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按照慣例,大型戰爭至少需要提前半年進行糧草準備,加上北方地區運輸艱難,路途遙遠,運輸時間漫長,這準備時間至少得提前一年。
為了確保糧草能順利運抵北方,崇禎更是親自規劃,開通了江南到燕京的陸路運輸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