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北京)
康熙帝坐在龍椅上,看著“開元文章之祖”“燕許大手筆”的記載,緩緩開口:“張說既能整吏治、定兵製,又能興文治、改文風,當真是‘賢相’!他‘打破駢文浮華、倡導實用散文’,與朕‘崇實學、重實用’的理念不謀而合——治國既要靠強硬的軍事與吏治,也需靠質樸的文化與教化,二者缺一不可。”
納蘭明珠躬身道:“陛下聖明。張說‘推動科舉取士改革,選拔實乾人才’,是為官的正道。
如今我大清正需招攬漢地賢才,若能學他這般‘不拘一格選人才’,定能讓更多有識之士為大清效力,穩固江山。”
施琅拱手道:“張說‘親自率軍平叛亂、設節度使守邊疆’,是文臣中的將才。
臣平定台灣時,也需朝中有人能‘統籌全局、製定策略’,若有張說這般臣子相助,大事定能更順,百姓也能更早安居樂業。”
天幕繼續播放了下一位大唐文臣
【張九齡是盛唐時期核心文臣、詩人,曆仕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官至中書令宰相),被譽為“開元賢相”,是“開元盛世”的重要守護者,也是盛唐詩歌從初唐向盛唐過渡的關鍵人物。
張九齡出身嶺南士族廣東韶關),自幼聰慧,7歲能文,13歲便以文章拜見廣州刺史,展露文學天賦。
長安二年702年),24歲的他考中進士,授官校書郎,憑借紮實的學識與文筆逐步晉升。】
【唐中宗、睿宗時期,他因直言敢諫、文才出眾,得到宰相張說盛唐名臣)的賞識與提拔——張說曾讚其“後出詞人之冠”,不僅推薦他參與編修國史,還力薦他任中書舍人,主持詔令起草,使他成為朝堂核心文臣的後備力量。
開元中期,唐玄宗即位後,張九齡因政治立場堅定、辦事嚴謹,逐步獲得信任。
開元十一年723年),他任中書舍人,多次就朝政弊端直言勸諫,尤其在官員考核、邊疆治理上提出務實建議,深得玄宗認可;
開元十八年730年),他升任工部侍郎,後因平定嶺南少數民族叛亂有功,次年拜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兩年後升任中書令,成為大唐最高行政長官之一。
任相期間,他以“守正”為核心執政理念:一方麵整頓吏治,嚴格官員選拔標準,反對“任人唯親”,曾拒絕玄宗為寵臣濫封官爵的要求;另一方麵重視民生,主張減輕賦稅、興修水利,同時警惕邊疆隱患,多次提醒玄宗防範安祿山等藩將,是“開元盛世”後期重要的政治支柱。】
【開元後期,張九齡性格剛直,不善迎合權貴,與玄宗後期寵信的奸相李林甫形成尖銳對立。
李林甫擅長“口有蜜,腹有劍”,多次在玄宗麵前詆毀張九齡,而玄宗晚年逐漸沉迷享樂,對張九齡的直言勸諫日漸不滿;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在“廢立太子”“是否重用安祿山”等關鍵問題上,張九齡堅持原則、據理力爭,最終觸怒玄宗,被罷去中書令之職,貶為荊州長史。】
【他的被貶,是“開元盛世”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此後李林甫專權,朝綱逐漸混亂,為“安史之亂”埋下隱患。
被貶後的張九齡,雖遠離朝堂,卻仍心係國事,在荊州任上寫下大量詩文,抒發對時政的憂慮與對民生的關切如《感遇》詩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暗喻自己堅守初心、不媚權貴)。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張九齡病逝於荊州任上,享年68歲。
唐玄宗起初並未重視,直到“安史之亂”爆發755年),玄宗逃亡蜀地時才追悔莫及,歎道:“朕若用九齡言,安有此亂!”隨後追贈其為司徒,賜諡號“文獻”,以表彰他的忠誠與遠見。】
【此外,張九齡在文學上成就卓著:他的詩歌風格清新質樸,注重意境與現實關懷,被後世譽為“嶺南詩祖”;其散文也摒棄六朝駢文浮華,趨向實用,與張說並稱“二張”,共同推動盛唐文風轉型。
總體而言,張九齡的一生是“開元盛世”的縮影——他因盛世而崛起,以剛正守護盛世,卻也因盛世的衰落而失意;但其“忠誠、剛正、務實”的精神,不僅成為後世文臣的典範,更成為盛唐政治與文化的重要符號。】
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望著天幕上對張九齡的記載,手指緊握龍椅扶手,眼中滿是懊悔:“當年朕若聽九齡之言,不重用安祿山,不罷他相位,何至於有後來的安史之亂!他勸朕‘守正防奸’,朕卻被享樂蒙蔽,如今想來,真是悔不當初!”
明·洪武年間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盯著“嚴格官員選拔、反對任人唯親”的字眼,眼神銳利如刀,沉聲說道:“這張九齡倒懂‘選賢任能’的根本!朕最恨‘任人唯親、結黨營私’,若我大明官員都能學他,隻憑才乾任職,不搞裙帶關係,何愁吏治不清、天下不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徐達躬身道:“陛下聖明。張公‘平定嶺南叛亂、警惕邊疆隱患’,是文臣中的務實之輩!如今我大明初立,邊疆仍有蒙古殘餘作亂,正需這般‘既能治國、又能安邊’的臣子,方能保江山永固。”
劉基補充:“張九齡‘被貶仍心係國事’,這份忠誠難能可貴。但他因直言觸怒君主而遭貶,也提醒我等——進諫需講究方式,既要堅守原則,也要讓君主聽得進勸,方能真正為國效力。”
明·永樂年間北京)
明成祖朱棣望著“整頓吏治、興修水利”的記載,撫著胡須笑道:“這張九齡懂治政、有遠見,倒和我朝的夏原吉有幾分像!他重視民生、興修水利,與朕‘休養生息、恢複生產’的國策不謀而合。若他在我朝,定能幫朕把天下治理得更太平。”
姚廣孝躬身道:“陛下所言極是。張公‘以文才起家,卻能平定叛亂、警惕邊患’,是‘文武兼修’的典範。
臣輔佐陛下時,也常以‘居安思危、務實治國’自勉——若滿朝官員都有他這般遠見,我大明定能長治久安。”
鄭和拱手道:“張公‘推動文風轉型、留下傳世詩文’,與臣下西洋‘傳播文明、彰顯國威’的初衷相通。
如今我朝正需弘揚文化,若能學他摒棄浮華、追求實用,定能讓大明文化遠播海外,贏得外邦敬重。”
清·康熙年間北京)
康熙帝坐在龍椅上,看著“開元賢相”“盛世守護者”的評價,緩緩開口:“張九齡‘守正防奸、心係民生’,當真是賢相!他能提前警惕安祿山之禍,可見其有‘居安思危’的遠見——治國之道,最怕的就是沉迷盛世、放鬆警惕,這一點,朕需引以為戒。”
納蘭明珠躬身道:“陛下聖明。張公‘嚴格官員選拔、整頓吏治’,是為官的正道。如今我大清正需招攬賢才,若能學他‘不任人唯親、隻憑才乾’,定能讓更多有識之士為大清效力,穩固江山。”
施琅拱手道:“張公‘平定嶺南叛亂、重視邊疆治理’,與臣平定台灣、守護海疆的心思相合。治國既要安內,也要攘外,若朝中多些如他這般有遠見、敢擔當的臣子,國家邊疆定能更安穩。”
喜歡天幕:盤點古人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天幕:盤點古人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