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竇建德來訪_山河鑒:隋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山河鑒:隋鼎 > 第84章 竇建德來訪

第84章 竇建德來訪(1 / 1)

與孫雷部衝突的塵埃,並未隨著高士達各打五十大板的處置而落定,反而如同沉滓泛起,讓本就微妙的關係變得更加敏感而疏離。自那以後,高士達在部署行動時,有意無意地將高鑒所部排除在外。無論是劫掠商隊,還是攻打新的目標,高雞泊的主力戰旗旁,再也難見那支紀律森嚴、目標明確的隊伍。高鑒和他的一千五百人,仿佛成了遊離於主體之外的孤島,固守在舊營寨,一麵繼續埋頭練兵、囤積物資,一麵冷眼旁觀著主營方向的喧囂與掠奪。

這種刻意的疏遠,高鑒心知肚明,也樂得清靜。脫離了主營的掣肘與無謂的內耗,他反而能更專注於按照自己的理念整軍經武,積蓄力量。舊營寨儼然成了一個獨立的雛形,在高鑒的掌控下,按照不同於高士達主流的軌跡悄然運轉。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十二月初。河北的冬天乾冷刺骨,凜冽的北風呼嘯著掠過廣袤的原野,舊營寨周遭的蘆葦蕩早已一片枯黃,在風中無力地搖曳,發出沙沙的哀鳴,更添幾分肅殺與蒼涼。

這一日午後,轅門守軍疾步來報:竇建德頭領輕車簡從,隻帶了十餘名貼身親隨,已至寨外,言明特來拜訪高總管。

高鑒聞報,心下微訝。自東陽縣衝突後,他與主營各位頭領,除必要公務外,幾無私人往來。竇建德此來,目的絕非尋常。他不敢怠慢,整理了一下衣甲,親自出迎。

寨門外,隻見竇建德未著顯眼的鎧甲,僅穿一身半舊的靛藍色棉袍,外罩一件尋常皮甲,風塵仆仆,眉宇間雖帶著他慣有的、令人如沐春風的溫和笑容,但細看之下,那笑容背後,卻似乎鎖著一絲難以化開的憂慮與沉思。他身後的親隨也都默然肅立,舉止精乾,顯是竇建德的心腹。

“竇頭領大駕光臨,未曾遠迎,還望恕罪!”高鑒抱拳施禮,語氣不卑不亢。

“高兄弟何必客氣,是竇某冒昧前來叨擾了。”竇建德笑著還禮,目光卻已越過髙鑒,快速地掃視著營寨內部。但見營區規劃井然,道路整潔,士卒操練呼喝之聲雖充滿力量,卻無雜亂喧囂;巡哨士卒衣甲鮮明,精神飽滿,眼神銳利,行走間自有一股剽悍之氣。更令他注意的是,許多普通士卒身上的皮甲、手中的兵刃,竟比高士達部分頭領的親衛還要齊整。這一切,與他熟悉的主營那種混亂、散漫、帶著濃重匪氣的氛圍截然不同。

賓主在髙鑒那間堪稱簡陋,卻收拾得乾淨利落的廳堂內落座。韓景龍沉默而精準地奉上燒好的熱水,便退至髙鑒身後按刀而立,目光低垂,卻時刻保持著警惕。

竇建德接過陶碗,暖了暖手,並未過多寒暄,目光再次環視這間樸素的廳堂,最終落在髙鑒臉上,由衷感歎道:“高兄弟治軍,果然名不虛傳。行走坐臥,皆有法度;令行禁止,如臂使指。更難得的是……軍紀嚴明,能得百姓之心,不掠不擾。東陽縣之事,竇某雖未親見,但風聞高兄弟不畏強橫,持身以正,為護百姓不惜與孫雷部刀兵相向,此等氣魄擔當,竇某佩服。”

高鑒心中凜然,知道竇建德眼光毒辣,一下看出了自己的實力。笑了笑,謙遜道:“竇頭領謬讚了,鑒年輕識淺,不過是在亂世中謹守本心,摸索前行罷了。些許微末伎倆,難入方家法眼。”他心知竇建德此來,絕非隻為誇讚或點破此事,必有更深意圖。

果然,竇建德輕輕放下陶碗,臉上的笑意漸漸斂去,語氣變得低沉而凝重,仿佛承載著千鈞重負:“隻是……讚賞歸讚賞,看著高兄弟這裡氣象一新,竇某這心裡,反倒是更加困惑了。”他抬眼望向窗外枯寂的蘆葦蕩,眼神變得有些空茫,仿佛在透過這片景象審視著整個紛亂的天下。

“如今這世道,眼看烽煙遍地,豪強並起,今日你吞我,明日我滅他,看似熱鬨喧囂,屍山血海,卻不知路在何方,終點何處。”他聲音裡帶著一種深切的疲憊與迷茫,“如高大王那般,縱兵搶掠,以利相誘,固然能迅速聚攏人馬,聲勢浩大。然則,此等行徑與流寇何異?終失民心,根基浮淺。盧明月、左孝才等輩,擁眾十萬,看似不可一世,轉眼間便灰飛煙滅,前車之鑒,曆曆在目啊。”

他話鋒一轉,目光重新聚焦到高鑒身上,帶著探究與困惑:“可若像高兄弟這般,持身守正,秋毫無犯,廣布仁德,固然能贏得民心,積蓄清譽。然則……在這弱肉強食、唯力是視的亂世,強敵環伺,虎狼窺伺,步步為營,步履維艱。無雷霆手段,難行菩薩心腸。這般走下去,又能支撐多久?未來……究竟路在何方?”這位曆史上即將名動天下、一度成為河北霸主的梟雄,此刻在高鑒麵前,竟毫無掩飾地流露出了對前路的深切迷茫與戰略上的困惑。他清晰地看到了高士達模式的致命缺陷,同時也感受到了高鑒模式麵臨的現實困境,正處於一種進退維穀的深刻思索之中。

高鑒看著眼前的竇建德,心中亦是感慨萬千。他沒想到,這位後世史書中叱吒風雲、被譽為隋末群雄中頗具眼光與仁德之名的人物,在崛起的前夜,竟也有如此真誠而深刻的彷徨時刻。這並非怯懦,而是一個負責任的領導者對自身道路的審慎反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高鑒沉吟片刻,整理了一下思緒,決定坦誠以對。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在簡陋的廳堂中清晰地回蕩:“竇頭領過譽了,鑒亦是在黑暗中摸索,如履薄冰,豈敢妄言指路?然既蒙頭領垂詢,鑒願竭誠以告,姑妄言之。”

他目光清澈,迎向竇建德探詢的視線:“竊以為,亂世求生圖強,如同行於暗夜,本無萬全之定法。高大王之路,或可速聚其眾,顯赫一時,然究其根本,如同沙上築塔,根基不穩,大廈傾頹隻在旦夕之間。我之所為,或許顯得迂緩,步履蹣跚,卻力求每一步都踏得堅實,所立之處,皆為根基。”

他稍微前傾身體,語氣愈發懇切:“竇頭領,民心看似柔弱,實則至堅。載舟覆舟,古訓昭然。張須陀能威震東夏,令群寇喪膽,豈獨憑其個人勇武與麾下精兵乎?其治軍嚴謹,所過之處,力求秋毫無犯,亦是其能屢破巨寇、久鎮地方之重要緣由。我等既舉義旗,當思‘義’在何處。若隻為飽食搶掠,快意恩仇,則與流寇何異?縱能得勢於一時,終難逃敗亡之局,難成大器!”

“前路固然艱險,遍布荊棘,然誌不可奪,道不可移。”高鑒的聲音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需時刻保持警惕,如履薄冰,亦需堅守正道,擇善固執。積蓄力量,不獨在於囤積多少兵甲糧草,更在於贏得了多少人心向背。廣布仁德,慎動刀兵,結寨自保,安撫流亡,勸課農桑,緩圖發展。韜光養晦,以待天時。一旦風雲際會,順勢而為,未必不能於這混沌殺伐的亂世之中,開辟出一番澄清玉宇、澤被蒼生的新天地!”

高鑒的話語,並未給出具體細致的戰略藍圖,卻像一道犀利的光芒,驟然刺破了竇建德心中積聚的層層迷霧。他仔細咀嚼著“載舟覆舟”、“擇善固執”、“積蓄力量在人心”、“待時而動”這些精煉的詞語,眼中的迷茫與困惑如同冰雪遇陽,漸漸消融,被一種豁然開朗的明亮和深沉的思索所取代。

他默然良久,仿佛在內心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權衡與抉擇。終於,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那口積鬱在胸中的塊壘似乎也隨之散去不少。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向著高鑒,鄭重其事地躬身,行了一個極為正式的大禮: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高兄弟高瞻遠矚,見識非凡,今日一番懇談,令竇某茅塞頓開,如撥雲見日!”他的聲音帶著由衷的敬佩與感激,“往日竇某隻知亂世當用重典,聚眾需以利驅,今日方知,尚有王道正途可行,雖艱雖緩,卻是根基永固之策!今日叨擾,受益良多,竇某銘記於心。他日若有所成,必不忘高兄弟今日點撥之情!”

這一禮,已非尋常客套,而是帶有幾分弟子謝師、盟友認同的意味。高鑒連忙起身避讓,連稱“不敢”。

送走竇建德一行人,高鑒獨立於轅門之外,任由凜冽的寒風吹拂著他的麵頰和衣袍。他望著竇建德那逐漸消失在枯黃蘆葦蕩中的、挺拔而堅毅的背影,目光深邃。他知道,自己今日這番推心置腹的交談,或許已在未來那位雄踞河北的夏王心中,埋下了一顆至關重要的種子。那曆史上又是誰給這位夏王種下的這顆種子呢?

而這紛繁複雜的亂世棋局,也因他這隻意外降臨的蝴蝶,其走向已變得更加波譎雲詭,難以預測。他自己的路,也必將在這理念的碰撞、現實的砥礪與智慧的博弈中,愈發清晰地向前延伸,直至那命運交彙的焦點。

喜歡山河鑒:隋鼎請大家收藏:()山河鑒:隋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仙萌之路:我在修仙界當團寵 洪荒:我隨口一言,通天解散截教 好久不見,溫小姐 戰墓鬥法 民間鬼故事合集一千多篇 科舉逆襲:從農家子到一品閣老 彆家皇帝追求長生,朕隻求速死 重生七零,這長白山我說了算! 抗戰:係統批發商的成長之路 萬界神豪:從沒日簽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