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年間,兗州府有書生名崔弘,字文遠,世居泗水之畔。祖上曾為翰林學士,至父輩家道中落,唯餘城南老宅一隅,庭中古槐蔽日,井台青苔斑駁。崔生年方弱冠,素衣簡從,每日晨起必於東窗下誦讀,雖簞食瓢飲不改其誌。
是歲仲春,崔生欲赴濟南府鄉試,奈何盤纏匱乏。忽憶及城北三十裡有姑母王氏,乃父同胞姊妹,嫁與綢緞商為繼室,或可相援。遂擇吉日,負笈前往。
行至雲夢山麓,忽逢急雨。但見黑雲壓頂,霹靂裂空,山徑頓成泥淖。崔生踉蹌奔至古鬆下,忽見崖壁處微有燈火,近前乃一荒廢山寺。匾額斜懸,依稀辨得“寶覺禪院”四字,門扉半朽,庭中野草沒膝。
方欲避雨簷下,忽聞內殿有女子啜泣聲。崔生疑為精怪,然風雨愈烈,隻得硬首入內。但見佛龕殘破,蛛網垂絲,一素衣女子跪坐蒲團,見生至驚起,玉簪墜地鏗然有聲。
女子約莫二八年紀,雲鬢半偏,麵色蒼白猶帶淚痕。崔生揖道:“小生冒昧,實因風雨所迫,望姑娘勿怪。”女子還禮曰:“奴亦避雨之人,郎君請自便。”言罷側身避至廊柱後,姿態矜持非常。
崔生拾起玉簪遞還,觸手生溫,見簪身雕並蒂蓮紋,簪頭嵌明珠一顆,顯非俗物。女子接簪時指尖微顫,忽聞雷聲炸響,殿梁塵落如雨。崔生解外衫為遮,女子低聲道謝,幽香襲人。
雨稍歇,女子匆匆辭去。崔生追問姓名,但見白衣沒入暮色,唯餘地上絹帕一方,繡著“蘅蕪”二字。帕角染有暗紅,似血跡又似朱砂。
及至姑母家,乃知王氏三年前已隨夫遷往揚州。崔生悵然返程,途經山寺竟鬼使神差再度入內。於佛座下得繡囊一隻,內盛金環一對並胭脂盒,盒底刻“永昌王府”字樣。
是夜崔生宿於驛館,夢女子披發而來,泣訴:“妾困於金籠,郎君既拾妾物,願垂憐相救。”言罷化作白鶴衝天而去。崔生驚醒,見案上胭脂盒無故自開,滿室異香。
次日訪於鄉鄰,乃知永昌王為當朝郡王,封地正在兗州。三年前王爺納側妃柳氏,寵冠後院,然去歲突染惡疾而亡,葬於王府陵園。崔生暗忖時日,正與山寺遇女子之日相符,心知有異。
遂變傳家古硯,購得青緞直身,假作畫師混入王府。恰逢王妃壽辰,需繪觀音妙相圖,崔生丹青素有名聲,竟得召見。
入府但見亭台重重,侍衛皆佩刀巡視。管事太監引至碧波堂,忽見回廊處閃過素衣身影,鬢間玉簪明珠輝耀,正是山寺女子!崔生欲追,卻被小廝攔住:“此乃禁苑,先生止步。”
繪事之餘,崔生暗查王府舊聞。老仆醉酒透漏:柳妃本蘇州繡女,王爺遊江南時強奪入府。初時夜夜專房,後因王妃妒忌,漸失恩寵。去歲中秋墜井身亡,王爺諱莫如深,隻說是急病暴卒。
是夜崔生潛至廢井旁,但見石欄苔痕猶存,井口竟以玄武岩封死。忽聞環佩叮當,回首見女子立於月下,麵容慘白如紙:“郎君真至矣!妾冤深似海,井底有證...”語未畢,忽有巡夜護衛提燈而來,女子倏忽消散。
崔生疑為鬼魅,然念及山寺種種,決意查探。次日常借繪事之便,賄看守老仆。得知柳妃貼身侍女名喚秋雯,自主子去後便被遣往城外田莊。崔生記起絹帕上“蘅蕪”二字,或與此女相關。
乃托詞采風,尋至城西田莊。見一瘋婦坐於麥垛間,哼唱江南小調:“茉莉開,玉簪落,井台冰骨埋香魄...”崔生出示絹帕,瘋婦突然瞠目,搶過帕子慟哭:“小姐死得好慘!”
原來秋雯因目睹柳妃遇害而瘋癲。零碎言語間,崔生拚出真相:柳妃實有青梅竹馬戀人楚生,乃蘇州書生。王爺強納柳妃後,楚生追至兗州,兩人偶於佛寺私會。王妃買通侍衛捉奸,柳妃為護情人投井自儘。王爺為遮家醜,對外稱病亡,暗中卻將楚生囚於地牢。
崔生震驚之際,莊頭忽帶壯漢趕來。秋雯驚惶中將胭脂盒塞入崔生懷中,推其入草垛遁走。盒底夾層現血書一封:“楚郎困於地牢癸字號,妾願來世再續前緣。”
返城後崔生欲報官,然思及王爺權勢,尋常衙門豈敢受理。正值躊躇,忽有黑衣夜訪,自稱永昌王府長史,奉王妃命贈百金求畫。崔生假意應承,夜半窺見銀錠底部皆淬劇毒,心知殺身之禍將至。
急智生計,崔生將血書謄抄十份,分寄兗州名士。又至省城求見按察使,恰遇巡按禦史暗訪民情。正當陳述冤情時,王府侍衛破門而入,將崔生鎖拿。
公堂之上,王妃親臨,斥崔生勾結江洋大盜誣陷宗室。崔生高聲辯駁:“學生雖寒微,亦知綱常倫理!柳妃血書在此,王爺可敢開地牢一驗?”王爺色變,擲令箭欲杖殺之。
千鈞一發之際,堂外忽傳聖旨到。原來巡按禦史已將冤情密奏京師,皇上震怒,特遣錦衣衛查辦。眾侍衛打開地牢,果見楚生披枷鎖於暗室,形銷骨立猶呼柳妃閨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王爺奪馬欲逃,被錦衣衛弓弩射落。王妃於寢殿自縊,臨終留下遺書,自承因妒生恨,設計陷害柳妃。皇上詔削王爵,一乾人犯押解進京。
崔生洗冤得雪,楚生獲釋後卻於柳妃墳前觸碑而亡。合葬之日,崔生主持儀典,忽見雙蝶繞塚飛舞,久久不散。
歸家後崔生閉門苦讀,是年秋闈高中解元。赴京應試途中,再經雲夢山寺。但見殘垣斷壁間,有老尼掃落葉。聞崔生述奇遇,合十道:“施主所見,或為柳妃執念所化。然寺中實有狐仙,昔曾受柳妃喂食之恩,故顯形引君入局。”
崔生愕然,老尼引至後院,指孤墳言:“此狐修煉百年,去年雷劫中為護柳妃遺簪而殞。”碑無字,唯生一株玉簪花,皎潔如雪。崔生恍然大悟,原初風雨中的相逢,早是局中有局。
次年春闈,崔生殿試擢一甲第三,授翰林編修。嘗夜值文淵閣,見宮牆間白影翩躚,鬢上玉簪明珠輝耀,遙遙揖拜似謝昔日恩義。崔生欲追,晨鐘乍響,唯見階前落花數瓣,異香經宿不散。
此後崔生官至禮部侍郎,終身未娶。致仕後於雲夢山結廬而居,收養孤貧,人稱“玉簪先生”。年逾古稀無疾而終,葬日有百鶴盤旋,鄉人皆傳乃狐仙報恩而來。
此案載於《成化疑案錄》,世謂:癡心女子薄幸郎,怎及狐義報恩長。莫道幽冥無知己,玉簪緣續三生香。
喜歡古風故事集請大家收藏:()古風故事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