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洪水退去,神鬼之名_重生三國:我郭嘉,開局先續命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7章 洪水退去,神鬼之名(1 / 2)

清晨的陽光薄得像一層紙,覆在下邳城的瓦背上,把昨夜剩下的濕氣一點點烤出白霧。

水已退去,巷底石縫裡仍留著細細的銀紋,像被水筆寫過的字,尚未全乾。

風從南往北,帶著泥土和豆糠的淡腥,輕輕拂過青榜與黃榜,榜角微顫,發出極輕的摩擦聲,像有人在空中翻頁。

最先醒來的不是叫賣,而是木頭與鐵的聲音:門板對齊時“哢”的一響,楯車退入棚中“吱”的一聲,梁木按號歸位,“咚”的一記輕沉。

市正拿尺把攤位一格格校準,匠人削去被水泡漲的門榫一線,插回去正好,像扣盞。粥棚隻留兩口大鍋,蒸汽繞梁,有小兒踮腳望鍋沿,手心按著青榜上“緩、減、停”的三字,像按住了一塊真正會發熱的東西。

鼓台簾半卷。郭嘉立於鼓釘旁,袖口束得極緊,指腹輕點三下,聽鼓釘回音是否與城的節拍合拍。

他昨夜在正堂收“龍氣”之時,已將暗線儘數縫回州脊,今晨不過驗弦:井沿是否“回溫”、暗渠是否“自減”、閘匠之手是否還穩。

他抬眼,見三處暗燈在朝光中褪去了黃火,卻在燈罩內側留一圈極淺的煙痕——這煙痕像城昨夜的心跳,在燈裡“記賬”。他心裡記了一句:序在。

荀彧上台,鈴仍不響。他把“斷聲”的薄紙重新貼牢,在“止、退、合”三字旁添一小行:“明日市規,先鹽後米,先柴後布,肉居末。”

郭嘉點頭:“榜要寫到人心裡去,先寫‘路’。”他看了一眼城脊外河彎,昨夜那道土黃的餘痕已隱,像刀背擦去薄鏽,隻留一線光。

他收回目光,壓了壓袖口裡微起的咳意:茶仍淡如水,世味卻要靠“名”來調。

——

“名,從哪裡起?”

從井起。

北門井旁,人擠得密。

有人把昨夜的故事講了第三遍:井沿“咕”的低吼、灰粉打眼、豆糠吃水、重弩的拍點、溫候在濕糠上打的那個半圈兒。

第一次講,講給自己聽;第二次講,講給鄰舍聽;第三次講,講給外地來的腳夫聽。腳夫肩上捆著乾了半天的繩,眼睛亮,嘴裡“嘖”了一聲,說:“這不是‘打仗’,這是‘做活’。”旁人便笑:“活做得細,才叫‘神’。”又有人搖頭:“也像‘鬼’,水從井裡冒,陰不陰?”眾人齊聲“噓”他:“嘴上留德。”那人賠笑,端了粥才敢再說話。

“神”的名,從粥起。

市尾粥棚前,酒肆老板娘背影瘦,手卻有力。她一勺一勺舀,鹽不多不少,粥不稠不稀。

人問她:“昨日借鹽,今日還了嗎?”她把“清道”兩字朝下壓在鹽袋上:“昨夜已還。”孩子在旁掰著手指頭算:一勺是“謝天”,一勺是“謝軍師”,一勺是“謝兵”。他娘笑著敲他手背:“多謝一勺也不多。”孩子咯咯笑,伸勺再要。旁邊的老匠人端起碗,抿一口:“淡。”又抿一口:“香。”有人問:“哪來的香?”他用拇指摩了一下碗沿:“規矩做出來的香。”

“鬼”的名,從陰裡起。

城東腳夫棚背後的小巷,昨夜起賊風的地方今日被插了一根細木簽,簽麵沒有字,背麵刻了一條極細的直線。

看的人不明白,不看的人更不明白。

傍晚,混跡行裡的兩個慣偷把簽連根拔起,半夜裡其中一個便在驛道頭昏倒——並非被打,亦非下毒,隻是連夜喝的酒裡多了“鹽”,渴到醒來。另一個挾錢遁去,至廟埕前忽被善男饑女圍住——眾人搶的不是錢,是他懷裡的“賬本”。

第二天,兩人都坐在青榜前,聽市正宣:“不杖,記名。”眾人笑:“寫在臉上了。”他們麵皮火辣辣燒,燒到心裡,便知道“鬼”是不見人、隻見“直線”的那隻手。鴆的第一筆,落得悄然。

“神鬼之名”,這樣在一早一晚之間,像兩股水——一股亮在案上,一股暗在桌底——悄悄合流。

——

正午,三更後的陽光把城隍廟前的青石照得會反光。

曹操不設香,隻設案。案上無爵,隻有簿與木牌。獎在前,法在後。

程昱持簿,荀彧持鈴。郭嘉站在側,袖垂如刀鞘,目光並不看人,隻看人群呼吸的“齊”。

少年“直行”百人列在右。張遼執一麵小旗,旗上僅一條直線,旗根到旗尖,筆直使人心裡安。

他昨夜挑人,隻挑“會直”的——刀出在一拍半的人,腳落在二拍的人,抬肩不搶的人;今日立隊,“猛”反而看不出來,隻有“齊”。

曹操看一遍,點頭:“直者令;奇者利。令立,則利出。”張遼抱拳,眼裡那星金光穩穩的,像在廢墟裡照見一條可走的路。

“宣榜。”

荀彧把鈴橫在掌心裡,卻不響。軍功簿先記大將,又記小名:修橋匠、背水婆、守井童。

黃榜上“免獄三人”已改為“修牆三人”,把偷鹽、爭粥、罵人的三人分彆派去城外塌牆邊搬石三日,發粗粥,不發酒。城裡人看了,低聲道:“好。”這“好”,不大,卻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郭嘉在一旁,隻叮囑了一句:“榜要換,手不要換。”

荀彧會意,將執榜的小吏留任,另補兩名新丁,令老帶新。曹操側過頭,半笑:“你這口味,還是‘清’。”郭嘉也笑,笑裡沒甜:“清,才吃得久。”

——

日偏西,風裡有河的涼,蘆根上的水點子一顆顆墜下去。

外堤腳下一處淺灘,三麵小木牌立得正:“斜、慢、回”。一隻半瘸的灰狗蹲在“斜”字牌下,耳根一動一動,像在聽見昨夜水裡那條看不見的線。

許褚走來,蹲下喂一口湯,它不吃,舔一口清水。

許褚笑:“它像狼。”

張遼道:“狼不爭粥,認路。”兩人對望,都笑。

“神”的名,從路上起。

清道隊從南門外起,一直掃到驛道,柳枝折淨,道旁泥收齊。

夏侯惇練就了“怕”的表情,也練出“勇”的手法——把“勇”用在強梁上,把“怕”留給市井。路邊看的人點頭:這“怕”不是縮,是懂“拿住刀背”。

有人小聲道:“曹公治城,像刻木:先打坯,再推刨,刀很利,手很穩。”旁人“噓”他:“當心被‘鬼’記名。”眾人笑,笑聲繞開木牌,像水繞開石。

“鬼”的名,從耳裡起。

驛道上的馬商忽覺換了新耳朵——原來驛丞隻記貨,如今有人記“話”。

喝水時多問一句,送行時多看一眼,誰急誰緩,誰心虛誰硬撐,耳裡有譜。

一夜之間,三處裡正與兩家腳夫棚的賬本自願交到“酒肆賬先生”手裡,老板娘把“清道”牌翻麵,在背麵寫了一個小字:帳。她把牌立在案角,誰敢賴,先看牌。

鴆的影子從牌背掠過,輕得像一根不帶風的針。

——

午後,州府正堂,窗紙上新落下一葉蘆花,邊緣還掛著露。

郭嘉獨坐,羅盤覆在掌心。昨夜“龍氣歸元”,他的識海裡仍有餘聲:星紋巨盾在煞氣上輕輕一護,餘燼如霧,他的胃口從此會與“最優解”並行——世味更淡,人情更冷,他必須靠“序”來保溫。

他飲一口茶,仍淡。他便把茶放下,拿出小銅牌,指背輕輕一彈,銅聲短。門影處,細影自來——“鴆。”

“成幾處?”

“耳十,喉三,麵五。”

“舊仇?”

她的眼裡仍有那枚極細極光的刺:“不急。”

“很好。”郭嘉道,“把‘不急’刻在牌背上。”她應“喏”,退入影中,腳步不響。

“奉孝。”荀彧從簷下進來,輕聲,“外頭的名,起得快。”

“起得快,要落得穩。”郭嘉道,“神的名,靠‘粥’;鬼的名,靠‘賬’。兩樣都要有人味。”

“你怕‘鬼’太盛?”

“不。”郭嘉笑,“我怕‘神’太甜。”他頓了頓,“甜會壞牙。”

荀彧也笑。

兩人都不看“名”的花哨,隻看“名”的落點:看百姓出門先找“直路”,看商販先對“青榜”的那一列,看小兒吃奶前喊“粥”,看小吏執筆先查“賬”。這些不起眼的舉動,才是真正的“神鬼之名”。

——

傍晚,城外三裡,一處破祠。

屋頂塌了半邊,泥像泥;香像灰。


最新小说: 遇見,更好的我們 甜誘!掐腰!冷戾大佬夜夜纏吻她 下山尋親破懸疑 彈幕覺醒:懷孕女配對著反派嚶嚶 九五重生:明惠的幸福人生 拾年燈燼 乾坤我為主 掉錯時間段的士兵突擊 黎姿的快穿奇遇記 八零之小錢勸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