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一年二月初二,周皇後率領的賑災隊伍剛入河南地界,車輪便在雪地裡碾過一具凍僵的流民屍體——那是個不過七八歲的孩子,手裡還攥著半塊啃剩的樹皮,小臉凍得青紫,身體早已硬挺。隨行的侍女嚇得低呼,周皇後猛地掀開車簾,指尖瞬間攥緊了絹帕,指節泛白。
再往前行,景象更慘。官道旁的溝渠裡,蜷縮著凍餓而死的流民,有的相互依偎著,卻再沒了呼吸;斷牆下,老婦抱著早已沒了聲息的孫兒,眼神空洞地望著天,嘴裡喃喃著“糧……給娃一口糧”;還有懷抱著嬰兒的婦人,跪在雪地裡給過往的車馬磕頭,額頭磕出了血,隻求半塊能喂飽孩子的麥餅。容嬪彆過臉,聲音發顫:“娘娘,這……這比溫大人奏報的,何止慘了十倍。”
隊伍行至開封城外,爭執聲突然從後隊傳來。前東林黨侍郎家的嫡女林楚瑤,正將一件繡著玉蘭的棉鬥篷往懷裡拽,前楚黨禦史家的庶女蘇輕語則死死扯著鬥篷的一角,兩人都紅著眼,互不相讓。“這鬥篷昨日該你穿,今日輪也該輪到我!”林楚瑤氣衝衝地喊,“你不過是個庶女,也配跟我爭京裡帶來的東西?”蘇輕語也不甘示弱:“庶女怎麼了?總好過你空有嫡女身份,卻連流民的苦都看不見!”
周皇後聞聲回頭,臉色沉了下來。她沒立刻斥責,隻是讓侍女牽來兩匹馬,對林楚瑤與蘇輕語說:“你們倆隨本宮來,其餘人先跟著容嬪分熱粥。”
兩人雖不情願,卻還是跟著上了馬。周皇後勒著韁繩,沒往安置點去,反而往流民最密集的破廟走。廟門早已塌了半邊,裡麵擠滿了人,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凍餓與傷病的氣息。角落裡,三個孩子圍著一個破陶罐,罐裡是摻了雪的稀粥,最大的孩子不過六歲,正用凍得開裂的小手,把粥一點點分給弟弟妹妹;不遠處,一位婦人躺在床上,氣息微弱,她懷裡的嬰兒餓得直哭,卻連一滴奶水都吸不出來;廟梁上,還掛著一位流民因絕望而上吊的屍體,錦衣衛正忙著解下來,周圍的流民早已麻木,隻是默默地看著。
林楚瑤與蘇輕語看到這一幕,臉上的怒氣瞬間消失,蘇輕語的手先鬆了,棉鬥篷掉在雪地上,她卻像沒看見一樣,眼睛死死盯著那三個分粥的孩子,眼圈瞬間紅了。林楚瑤也放了手,指尖微微顫抖,先前的驕縱早已不見,隻剩下震驚與無措。
“你們爭的這件鬥篷,能拆成八塊棉片,給八個流民孩子做護膝。”周皇後的聲音平靜卻重如千鈞,“你們在京裡爭馬車、爭首飾、爭體麵的時候,這些孩子連口熱粥都喝不上,這些婦人連塊裹身的破布都沒有。你們說嫡女尊貴,庶女卑微,可在這些餓死、凍死的流民麵前,所謂的高低貴賤,又值幾斤糧食?”
林楚瑤猛地跪下身,眼淚掉在雪地裡:“娘娘,民女錯了……這鬥篷,還有民女帶來的所有首飾,都拿去換糧,換棉衣!”蘇輕語也跟著跪下,聲音哽咽:“民女也錯了,不該揪著這點小事爭執,民女願去照顧廟裡的孩子,給他們喂粥,給他們縫衣服。”
周皇後扶起她們,指著破廟裡的流民:“知錯便改,才不負‘大明女眷’的身份。從今日起,你們倆組隊,負責照看這廟裡的二十多個婦孺,每日給她們送熱粥、熬湯藥,教孩子們認幾個字。你們既是京裡來的小姐,便該讓這些流民知道,咱們來河南,不是來爭高低的,是來救命的。”
兩人齊聲應下,轉身往破廟走時,林楚瑤主動撿起地上的棉鬥篷,遞給蘇輕語:“先給最小的那個孩子裹上吧,天太冷了。”蘇輕語點了點頭,兩人並肩走進破廟,先前的嫌隙在流民的哭聲裡,漸漸消融。
安置好女眷,周皇後立刻前往開封知府衙署見溫體仁。彼時溫體仁剛從黃河邊回來,官服上沾滿了凍土與泥漿,靴底還裹著冰碴,連臉上都沾著草屑。見了周皇後,他連忙躬身行禮,聲音帶著疲憊:“臣參見皇後娘娘,娘娘一路辛苦。”
“溫大人不必多禮。”周皇後扶起他,目光落在衙署牆上貼滿的流民名冊上,“本宮沿途所見,流民慘狀遠超奏報,大人可有安置之法?”
溫體仁歎了口氣,指著輿圖上黃河沿岸的荒地:“如今是黃河枯水期,臣已讓人丈量出兩千畝荒地,打算組織青壯開墾;另外黃河河道淤積嚴重,臣想趁枯水期清淤泥、挖灌溉渠道,既疏了水患,也能讓流民有活乾。隻是……人手和糧餉實在緊張。”
“人手與糧餉,本宮都帶來了。”周皇後接過話頭,“京裡來的女眷,可負責登記流民、安撫婦孺、分發物資;流民中的青壯,分兩撥勞作——一撥隨大人開墾荒地,一撥去黃河清淤挖渠,按工發賑。具體章程本宮已擬好:流民每日做工可得五文錢,管兩頓飯,每頓飯是雜糧粥加半塊麥餅;若能超額完成開墾或清淤任務,額外賞兩文錢,再給一斤粗糧帶回家。開墾出的荒地,按戶分給流民,日後收成歸他們所有,隻需向官府繳納少量賦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溫體仁眼睛一亮,激動得聲音都有些發顫:“娘娘這法子,既解了流民的饑寒,又給了他們長久的生計!臣這就去安排,先把荒地劃分成‘安業莊’‘濟民莊’‘太平莊’,每莊設裡正,由流民中威望高的人擔任,方便管理。”
接下來的日子,開封城外漸漸有了生機。溫體仁每日天不亮就去田裡,帶著流民用鎬頭挖凍土,手上磨出了血泡,就用布條裹住繼續乾;周皇後則領著女眷們,每日穿梭在各莊子與河堤之間——林楚瑤與蘇輕語把破廟裡的婦孺照顧得極好,林楚瑤教孩子們認字,蘇輕語給婦人熬湯藥,連以前最嬌氣的林楚瑤,都能熟練地給孩子喂粥,手上沾了汙漬也不在意;溫體仁的嫡女溫玉薇,也沒了往日“首輔之女”的驕縱,每日跟著容嬪去河堤給青壯送熱湯,看見流民的孩子凍得腳疼,便把自己的棉靴脫下來給孩子穿,自己則穿著單鞋在雪地裡走。
有次周皇後去“安業莊”巡查,正見溫玉薇蹲在田埂上,幫一位老流民拾掇菜苗。老流民感激地握著她的手,老淚縱橫:“溫小姐真是菩薩心腸啊!以前京裡來的貴人,見了我們都躲著走,您卻肯幫我們種菜,還給我們送棉衣……”溫玉薇紅了臉,輕聲說:“老人家,您彆這麼說,這都是我該做的。以前我在京裡不懂事,不知道百姓這麼苦,現在才明白,能幫大家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周皇後看著眼前的景象,心裡滿是欣慰。她知道,這場賑災不僅安頓了流民,更讓那些養尊處優的京圈小姐,真正懂得了“民生疾苦”四個字的重量;而那些曾因黨爭產生的嫌隙,也在共同救助流民的過程中,一點點融成了“共護大明”的心意。
當晚,周皇後在燈下給朱由檢寫奏折,字跡裡滿是暖意:“開封流民已安置過半,青壯開墾荒地五百畝,黃河清淤亦有進展。京眷女眷皆儘心,林氏、蘇氏棄嫌隙而共恤民,溫氏女亦脫驕縱而親勞作。河南雖苦,然民心漸聚,假以時日,定能安穩。”
此時的禦書房內,朱由檢看著奏折,緊繃的眉頭終於舒展。他拿起朱筆,在奏折上批道:“皇後辛苦了。河南之事,你處置得極好。待流民安置妥當,朕便派戶部官員去河南,再撥糧草,助溫體仁與你穩固民生。”
窗外的雪還在下,可河南開封的土地上,卻已透著一絲春的希望——那是流民眼中重燃的生機,是京圈小姐們蛻變的心意,更是周皇後用仁心與智慧,為大明種下的安穩。
喜歡崇明之二創盛世大明請大家收藏:()崇明之二創盛世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