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皇宮,綠樹成蔭,蟬鳴陣陣,太極殿後的禦書房內卻格外安靜。唐太宗李世民身著常服,正坐在案前批閱奏折,案上的青瓷茶杯冒著嫋嫋熱氣,散發著淡淡的茶香。內侍輕步走進,躬身稟報:“陛下,戶部侍郎李逸求見,稱有關於學院升級的重要方案要向您彙報。”
“哦?李逸來了?快宣他進來。”唐太宗放下手中的朱筆,眼中閃過一絲期待——此前李逸曾提及要升級逸品學院,培養實用人才,他一直頗為關注,如今終於等到詳細方案,心中自然欣喜。
不多時,李逸身著深藍色侍郎官袍,手持一卷厚厚的方案,穩步走進禦書房。他躬身行禮:“臣李逸,叩見陛下。”
“免禮,賜座。”唐太宗抬手示意,待李逸坐下後,開門見山地問道,“李逸,你說的學院升級方案,如今可有詳細規劃?快與朕說說。”
李逸起身,將方案雙手呈上,語氣恭敬卻帶著十足的信心:“陛下,臣已結合大唐民生、商貿、科技發展需求,製定了逸品學院升級的詳細方案。此次升級,旨在將原本的民間學院,打造成朝廷認可的‘大唐技藝學院’,開設商科、農科、工科、醫科四大門類,專門培養實用型人才,為大唐長遠發展儲備力量。”
他走到案旁,指著方案中的學科規劃部分,逐一講解:“商科聚焦商貿規範與發展,教授複式記賬法、營銷技巧、國際貿易知識,可解決當前商戶記賬混亂、貿易競爭力弱的問題;農科以提升糧食產量、改善民生為目標,傳授先進種植技術、土壤改良方法、新式農具使用,助力江南、涼州等地農業發展;工科專注器械改良與技術革新,培養能製作、維修、改良農具、織布機、水利設備的工匠,推動製造業進步;醫科則側重基礎醫療與防疫,培養能診治常見病、普及防疫知識的基層醫師,填補偏遠地區醫療空白。”
唐太宗一邊聽,一邊翻閱方案,當看到商科“複式記賬法”能解決賬目混亂、農科“綠肥種植”可改良土壤、工科“省力水車”能緩解灌溉難題、醫科“基礎防疫”可預防疫病時,眼中頻頻閃過讚許的光芒。
“你可知,朕為何如此重視人才培養?”唐太宗放下方案,語氣深沉地說道,“大唐開國以來,雖曆經戰亂後逐步繁榮,但各地仍有百姓因缺糧挨餓、因無醫救治、因技術落後難以謀生。朕登基以來,一直盼著能有一批懂民生、會實乾的人才,深入各地解決這些難題。你這學院升級方案,恰好契合了朕的心意!”
他頓了頓,聲音提高幾分,帶著十足的決斷:“李逸,你此想法甚合朕意!人才乃國之根本,若能通過學院培養出眾多實用人才,讓百姓有飯吃、有醫靠、有技傍身,我大唐何愁不繁榮昌盛!朕決定,全力支持學院升級!”
李逸心中一暖,躬身謝道:“臣多謝陛下信任!有陛下的支持,學院定能培養出更多為民、實用的人才,不負陛下與百姓的期望。”
唐太宗笑著點頭,目光掃過案上的紙筆,忽然說道:“學院升級,需有明確的辦學理念指引。朕看你方案中多次提及‘經世致用’,不如便以此為校訓,既點明學院培養人才的目標,也警醒學子們學以致用,不可學無用之術。”
話音剛落,唐太宗便起身走到書案前,親自研磨。他取來一支狼毫筆,蘸飽墨汁,略一思索,便在宣紙上揮毫潑墨。“經”字剛勁有力,“世”字舒展大氣,“致”字沉穩厚重,“用”字利落灑脫,四字一氣嗬成,筆鋒間透著帝王的威嚴與對人才的期許。
寫完後,唐太宗將毛筆遞給李逸,指著宣紙說道:“你看這‘經世致用’四字,意為學子需通曉世事、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用於解決民生難題、推動國家發展,而非死讀聖賢書、脫離實際。你將此校訓懸掛於學院正門,讓每一位進入學院的學子,都牢記這一初心。”
李逸雙手接過宣紙,隻見“經世致用”四字墨色飽滿,力透紙背,心中滿是感動:“陛下禦筆親題校訓,既是對學院的重視,也是對學子的期許。臣定將校訓懸掛於學院正門,讓每一位學子都銘記陛下的教誨,學以致用,為大唐效力。”
“光有校訓還不夠,辦學還需資金支持。”唐太宗走到李逸身邊,繼續說道,“朕下令,從國庫中每年撥款千貫,作為學院的辦學經費。這筆資金,一部分用於建設新的教學樓、實驗室、實踐工坊,完善教學設施;一部分用於購置教學工具、試驗田種子、草藥標本,保障教學需求;一部分用於聘請優秀師資,提高教學質量;還有一部分設立‘英才獎’,獎勵學業優異、實踐突出的學生,激勵他們勤奮學習。”
每年千貫撥款,在當時已是一筆不小的投入,足以支撐學院的日常運營與發展。李逸再次躬身謝恩:“陛下為學院考慮得如此周全,臣定當妥善管理經費,確保每一文錢都用在教學與人才培養上,絕不浪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唐太宗滿意地點點頭,又叮囑道:“學院招生不可拘泥於出身,無論是商戶子弟、農家孩子,還是工匠後代,隻要有學習意願、肯踏實實乾,皆可入學。朕還會讓禮部下文,告知全國各州府,鼓勵各地推薦優秀人才報考學院,讓學院能彙聚天下實乾之才。”
從禦書房出來時,李逸手中捧著唐太宗親題的“經世致用”校訓與撥款詔書,心中滿是振奮。他快步回到戶部,第一時間讓人將校訓裝裱起來,又安排官員與禮部對接,落實招生、經費管理等事宜。
不出三日,逸品學院升級並獲唐太宗支持的消息,便傳遍了長安。百姓們得知後,紛紛拍手稱快。在西市經營糧鋪的張老漢笑著對街坊說:“我家小子一直想學記賬,可之前沒地方學,如今學院開了商科,我定要送他去讀書,將來把糧鋪打理得井井有條!”
江南來的農戶李大叔,聽聞農科教授先進種植技術,特意帶著兒子趕到長安,打聽招生事宜:“我家種了十畝水稻,每年產量總比彆人家低,要是兒子能學到好技術,回家改良種植方法,全家人的日子就能好過了!”
長安城外的工匠王鐵匠,更是激動地對徒弟說:“學院工科教器械改良,我當年改良織布機時走了不少彎路,要是能讓徒弟去學習,說不定能改良出更省力的工具,讓咱們工匠少受些累!”
消息傳到各州府後,學子們更是滿懷期待。洛陽的張順,此前因不懂商業核算,家中綢緞莊經營困難,得知商科招生後,立刻收拾行囊前往長安;河北的李二柱,種棉花多年產量低下,聽聞農科有江南種棉能手授課,連夜趕路報名;蜀地的趙木匠,一直想改良織布機卻苦無方法,得知工科有實踐工坊,也帶著自己的設計圖紙前來報考。
短短半個月,學院便收到了來自全國的三百餘份報名表,遠超預期的一百個招生名額。李逸與蘇瑤商議後,決定增加五十個名額,同時延長報名時間,確保更多有學習意願、有實乾潛力的學子能入學。
這日,李逸與蘇瑤來到學院,看著工人正在將唐太宗親題的“經世致用”校訓懸掛在正門上方。陽光灑在金色的匾額上,四字校訓熠熠生輝,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觀看。
“逸哥哥,你看,百姓們都在議論校訓呢。”蘇瑤指著不遠處的人群,笑著說道。
李逸順著她的目光望去,隻見幾位老人正指著校訓討論:“‘經世致用’,說得好啊!學子們就該學些有用的本事,為百姓做事!”
“有陛下的支持,有這麼好的校訓,這學院定能培養出不少好人才!”
李逸握住蘇瑤的手,眼中滿是堅定:“瑤兒,有陛下的禦筆校訓與每年撥款,有百姓的支持與學子的期待,咱們的學院定能成為大唐人才的搖籃。未來,這裡走出的學子,會帶著‘經世致用’的初心,去往江南的農田、西域的商路、偏遠的山村,用所學知識解決民生難題,推動大唐的繁榮發展。”
蘇瑤點點頭,眼中滿是憧憬:“我相信,總有一天,大唐的每一片農田都能高產,每一個商戶都能規範經營,每一個工匠都能用上先進工具,每一個百姓都能享受到基礎醫療。而這一切,都會從這所學院開始。”
夕陽西下,“經世致用”的校訓在餘暉中愈發醒目。學院內,工人們還在加緊建設新的教學樓與實踐工坊;報名處,學子們正排隊提交材料,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李逸與蘇瑤並肩站在學院門口,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滿是欣慰——他們知道,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經世致用”校訓的指引下,這所學院終將成為大唐改革與發展的堅實根基,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為民、實乾的人才,為大唐的盛世華章,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