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長安,天朗氣清,微風帶著桂花的甜香,拂過逸品學院的青磚院牆。這一日,升級後的學院迎來了首批新生,整個校園被裝點得格外喜慶——正門兩側懸掛著朱紅的燈籠,燈籠上“經世致用”四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院牆外圍著彩色的綢緞,隨風輕輕搖曳;門口的石獅子旁,兩名身著學院製服的雜役正忙著引導學子,臉上滿是笑意。
天還未亮,學院門口便已有了動靜。來自洛陽的張順背著行囊,牽著一匹小馬,馬背上馱著他精心整理的記賬筆記——為了趕上開學,他提前三日從洛陽出發,日夜兼程,終於在清晨抵達長安。他抬頭望著“逸品學院”的匾額,又摸了摸懷中母親縫製的平安符,眼中滿是激動:“終於到了!以後就能跟著王掌櫃學複式記賬法,再也不用為家裡的綢緞莊賬目發愁了!”
不遠處,來自河北的李二柱正幫著父親李大叔卸下馬車上的行李。李二柱身材高大,皮膚黝黑,手上還帶著常年種地留下的老繭,他手裡緊緊攥著一張皺巴巴的報名憑證,聲音帶著幾分緊張:“爹,你說我能學好農科嗎?要是學不會先進技術,可就辜負你了。”
李大叔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說:“傻小子,你從小在田裡長大,比誰都懂莊稼,隻要跟著陳老農學,肯定能學好!等你學會了,咱們家的十畝水稻定能增產,說不定還能幫著村裡人種出好莊稼!”
隨著太陽升起,學子們陸續從四麵八方趕來。來自江南的周姑娘提著一個精致的藥簍,裡麵裝著她采集的草藥標本——她自幼跟著祖母學醫,此次報考醫科,便是想係統學習防疫知識,回家鄉為鄉親們治病;來自蜀地的趙木匠背著一個工具箱,裡麵裝著他設計的織布機圖紙,他時不時拿出來翻看,心中盤算著如何在工科課堂上完善設計;來自西域的回紇少年阿木則穿著一身傳統服飾,手裡拿著父親送的小馬鞭,他是通過西域商隊得知學院招生,特意來工科學習器械製作,想回去改良家鄉的灌溉工具。
辰時整,李逸身著深藍色的戶部侍郎官袍,在蘇瑤與學院講師們的陪同下,站在學院門口迎接新生。他看著眼前一張張充滿朝氣的麵孔,有青澀的少年,有沉穩的青年,還有幾位年過三十的工匠,心中滿是欣慰。
“各位同學,歡迎來到逸品學院!”李逸的聲音溫和卻有力,傳遍了門口的每一個角落,“這裡是你們追逐夢想的起點,無論你們來自商戶、農家,還是工匠家庭,無論你們此前是否有基礎,隻要肯努力、肯實乾,都能在這裡掌握一技之長,將來為大唐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子們紛紛鼓掌,眼中滿是認同。張順踮著腳,用力鼓掌,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商科,將來把家族的綢緞莊開到西域去;李二柱也握緊拳頭,想著學好農科後,要讓家鄉的農田都用上先進技術。
隨後,學子們按照學科分組,有序辦理入學手續。商科的報到處前,王掌櫃正忙著核對學子信息,他一邊為張順登記,一邊笑著說:“你在報名表裡寫的記賬難題,我都看到了,等開課了,咱們一一解決,保證你學會複式記賬法。”
農科的報到處旁,陳老農特意帶來了一袋新收的棉花種子,分給每位農科學子:“這是江南最新培育的棉種,產量比普通棉種高兩成,你們先拿著,等學到作物種植課時,咱們一起在試驗田種下,看看長勢。”
工科的報到處前,王師傅正展示著改良後的織布機模型,對趙木匠說:“你設計的織布機圖紙很有想法,就是齒輪咬合處還需改進,等上課了,咱們一起在實踐工坊試試,說不定能造出更省力的織布機。”
醫科的報到處旁,孫大夫與林婆婆正為學子們講解草藥標本的製作方法,周姑娘拿出自己采集的草藥,林婆婆仔細查看後,讚許地說:“這株蒲公英采摘得正是時候,藥效最佳,你有學醫的天賦,好好學,將來定能成為好醫師。”
每位學子辦理完入學手續後,都會領到一套學院製服——深藍色的長袍,胸前繡著學科標識商科繡算盤,農科繡稻穗,工科繡齒輪,醫科繡藥草),還有一套課本與筆記本。課本的扉頁上,印著唐太宗親題的“經世致用”四字,下方還有一行小字:“學以致用,為民實乾”。
入學手續辦理完畢後,學院為學子們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入學教育活動。在雜役的引導下,學子們分成四組,參觀校園。他們首先來到教學樓,商科教室的賬桌上整齊擺放著算盤與賬簿,農科教室的牆上掛著作物生長周期圖,工科教室的角落放著各種器械零件,醫科教室的櫃子裡擺滿了草藥標本,每一處都讓學子們駐足觀看,眼中滿是好奇。
“你們看,這是複式記賬法的樣本賬簿,每一筆收支都記得清清楚楚!”張順指著商科教室的賬簿,興奮地對身邊的學子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株草藥是金銀花,我祖母說過,能預防風熱感冒!”周姑娘看著醫科教室的草藥標本,輕聲說道。
隨後,學子們來到學院的實踐區域。農科的試驗田被分成小塊,每塊田前都插著牌子,標注著作物種類與種植時間;工科的實踐工坊裡,幾台改良後的織布機、水車正運轉著,工匠們在一旁演示操作;醫科的草藥園裡,種滿了各種常見草藥,林婆婆正帶著幾位醫科學子辨認草藥。
“這是‘逸品犁’,比傳統犁省力多了,一天能耕五畝地!”陳老農指著試驗田旁的農具,對李二柱等農科學子說,“等你們學會使用,就能幫家裡、幫鄉親們提高耕地效率了。”
“這台水車是工科的王師傅改良的,水流慢的時候也能轉動,很適合咱們蜀地的小河流!”趙木匠看著實踐工坊的水車,激動地說道,連忙拿出圖紙記錄。
參觀結束後,學子們回到學院禮堂,參加入學教育的最後一項——與各科老師見麵。每位講師都簡單介紹了自己的教學內容與要求,王掌櫃告訴商科學子:“咱們商科注重實踐,每周都會安排模擬貿易活動,讓大家在實踐中掌握記賬與營銷技巧。”陳老農對農科學子說:“農科的學習離不開田地,咱們每周有三天要在試驗田實踐,親手種植、施肥、防治病蟲害。”王師傅對工科學子說:“工科講究動手能力,你們要多在工坊裡琢磨,大膽嘗試改良器械,不怕犯錯。”孫大夫對醫科學子說:“醫科關乎生命,學習時要認真嚴謹,將來行醫時要心懷百姓,不可懈怠。”
午時過後,學院的禮堂內座無虛席,盛大的開學典禮正式開始。禮堂的正前方,懸掛著唐太宗親題的“經世致用”校訓匾額,兩側擺放著長安百姓送來的賀禮——西市商戶送的綢緞,江南農戶送的稻米,長安工匠送的器械模型,每一份都飽含著對學院的期待。
首先,唐太宗派來的使者——禮部尚書長孫無忌,身著紫色官袍,走上講台,宣讀皇帝的寄語:“朕聞逸品學院開學,心甚慰。大唐之繁榮,需靠人才支撐;人才之培養,需靠實乾教育。望諸學子牢記‘經世致用’之訓,勤學苦練,掌握真才實學,將來或赴農田助豐收,或入商路促貿易,或操器械謀革新,或持醫術救百姓,皆為大唐之幸,百姓之福。朕盼他日,見諸學子建功立業,不負韶華,不負皇恩!”
長孫無忌的聲音剛落,禮堂內便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學子們紛紛挺直腰板,眼中滿是堅定——皇帝的寄語,讓他們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
隨後,李逸走上講台,他看著台下的學子們,語氣沉穩卻充滿力量:“同學們,今日是逸品學院升級後的首個開學典禮,也是你們求學之路的新起點。學院開設商科、農科、工科、醫科,並非為了讓大家追求虛名,而是為了讓大家掌握能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技藝——商科將助你們馳騁商海,規範經營,推動貿易繁榮;農科讓你們助力農業豐收,讓百姓有飯吃、有衣穿;工科使你們推動技術革新,讓工匠少受累、效率高;醫科幫你們守護百姓健康,讓偏遠地區的百姓也能享受到基礎醫療。”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每一位學子,繼續說道:“你們當中,有來自商戶的子弟,渴望學好記賬與營銷,讓家族生意更興旺;有來自農家的孩子,希望掌握先進種植技術,讓家鄉的農田增產;有來自工匠家庭的青年,夢想改良器械,讓工匠的工作更輕鬆;還有心懷仁愛的學子,立誌學醫,為百姓解除病痛。無論你們的初衷是什麼,學院都將為你們提供學習的平台,希望大家珍惜這難得的機會,砥礪前行,將‘經世致用’的校訓刻在心裡,將來用所學知識回報大唐,服務百姓。”
李逸的話語,如同一把火,點燃了學子們心中的熱情。張順握緊了手中的記賬筆記,心中想著將來要把西域貿易做得更好;李二柱望著禮堂外的試驗田,暗下決心要讓家鄉的水稻產量翻番;趙木匠摸了摸懷中的圖紙,期待著能改良出更先進的織布機;周姑娘看著醫科教室的方向,立誌要把防疫知識帶回家鄉,守護鄉親們的健康。
開學典禮結束後,學子們有序走出禮堂,學院為他們準備了簡單卻豐盛的午飯——米飯、紅燒肉、炒青菜,還有一碗溫熱的雞湯。學子們圍坐在一起,一邊吃飯,一邊交流著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夢想。
“我來自洛陽,家裡開綢緞莊,以後想把綢緞賣到西域去!”張順說道。
“我來自河北,家裡種棉花,我想學好技術,讓家裡的棉花產量更高!”李二柱笑著說。
“我來自蜀地,會點木匠活,想改良織布機,讓娘織布時不用那麼累!”趙木匠說道。
“我來自江南,跟著祖母學過醫,將來想回鄉下,為鄉親們治病!”周姑娘輕聲說道。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學院的校園裡,為教學樓、試驗田、實踐工坊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芒。學子們陸續回到宿舍,有的在整理課本,有的在討論白天的見聞,有的在預習明天的課程,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對未來的期待。
李逸與蘇瑤並肩站在學院門口,看著學子們忙碌的身影,心中滿是欣慰。“逸哥哥,你看他們多有朝氣,將來定能成為大唐的棟梁之才。”蘇瑤輕聲說道。
李逸點點頭,眼中滿是堅定:“是啊,他們是大唐的未來,是改革的希望。有了這些實乾人才,大唐的農業會更繁榮,商貿會更興旺,技術會更先進,百姓的生活也會更幸福。瑤兒,咱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這所學院,定會成為大唐人才的搖籃,為盛世華章增添更多精彩。”
晚風拂過,桂花的香氣愈發濃鬱。逸品學院的燈光漸漸亮起,照亮了學子們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大唐未來的繁榮之路。四方學子齊聚於此,帶著夢想與初心,在“經世致用”的校訓指引下,即將開啟一段嶄新的人生旅程,而他們的故事,也將成為大唐改革與發展史上,最動人的篇章之一。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